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工程建设研究
范文

    吴晓明+罗曼

    [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的剖析,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课堂教学对德育教育的收效甚微;其次,校园活动对德育教育熏染力度不强;最后,学校师生对“德”的态度模糊现状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提出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性意见,以期实现大学教育的本质,达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堂;校园活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6017

    1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如今,大部分高校不乏崭新的校舍,不缺风味的食堂,不少橡胶的跑道。良好的外在环境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然而大学除了生活的便利,大学之重为何?大学之初衷怎样?梁思成于1948年在清华大学的讲演中就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经世致用的人才。那何为全面发展?何是经世致用?转观大学教育的现状,正如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所言:“当前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五重五轻的现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而‘五轻的根子在于轻素质,主要在轻人文素质。”因此,在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体”。且重点提到:“坚持德育优先,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进国民教育整个过程中。”正如常言道:“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如何看待德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育,儒家思想则蕴含深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儒家文化亦包含多元的德育知识内容。德育者何?即“道德教化”却又不仅限于“道德”。

    欲开展德育教育必先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出发,尤其是从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着手。

    首先,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基地课堂一探究竟。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课”上。由于“两课”经常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导致学生人数数以百计。因此,学习环境复杂,听课状态好坏参半。以致难以营造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加大了老师的授课难度,既想“有教无类”却又时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局中。而与“两课”相配套的公共选修课也困难重重。虽说公共选修课的大部分课程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陶冶。然而却常出现选课形式化的问题,许多学生为了选课而选课。加之,公共选修课的考核较为松散,一般为平时出勤占20分,期末论文占80分的模式。这使得学生仅偏重一纸论文,造成对公共选修课理解狭隘,滋生淡漠的情绪。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者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因此,大学课堂的职能在于创造一个熏染学习的氛围以及督促学习的机制。

    其次,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大后方校园活动一探虚实。大学新生一进校园就有着五花八门的社团,让人目不暇接。但许多大学社团看似名目繁多,吸人眼球。然而真正办得出类拔萃,名副其实的社团却寥寥。究其原因是许多社团多为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管理层流动快,任期短。一些新兴社团则依赖选举社团管理层度日,使得社团未发挥出实效。最终导致社团无法真正发挥其团结互助兴趣小组的作用,社团人数以及社会规模难以扩大。最重要的是社团质量的提高重任更为艰巨。社团活动作为高校人文活动的重要一环,对德育教育的必要催化。因此,社团活动万万不可掉队,社团整理势在必行。

    最后,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师生面对“德”的态度模糊现状追根溯源。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学科。但是“教学相长”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可面对部分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淡漠着实会打消老师的上课积极性。但撇开学生的影响因素,扪心自问,教师是否真正做到了“授业解惑”,是否坚持“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是否致力于“旧瓶新酒”不断更新知识?而大学生们,是否“尊师重道”,是否“修身行先”,是否“德才兼修”?

    2 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工程建设

    尽管如今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但要始终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如何不断完善教学体制,拓宽德育教育途径,加深德育教育理解,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经世致用”的人才即本文的题中之义。

    第一,针对“两课”的“两难”——“上课难”与“听课难”进行问题研究。“上课难”源于学生人数庞大且学生听课状态不一导致老师课堂管理困难,课堂教育犯难。可尝试将学生以班次按学号纵向排座,每班班长作为“小助教”负责维持本班课堂秩序。每节课课堂上留10~15分钟供学生写“听后感”。感想可以是对老师讲课后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本节课内容产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听后感”格式要明晰。最终由班长进行整理后提交给老师。“听后感”可与期末成绩挂钩。“听课难”源于学生对“两课”的不重视,对老师的教学缺乏兴趣,以及易受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老师在“净化”课堂环境的同时,尽量提升授课的趣味性、互动性。使学生能在张弛有度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二,对待公共选修课的困境,如何使真正奔著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学生,“载兴而归”而非“败兴而弃”,而对那些“误选误撞”的学生,如何“小以成小”使其略有所得,而非“终日滥竽”?建议成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课出一个小节目,可以是演讲、辩论、朗诵或是舞台小剧场等形式,具体科目具体分析,具体内容具体实施。以此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每节课的表现与总成绩挂钩。且成绩以团队为单位,“一荣俱荣”以此来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对于校园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进行研究。马克思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校园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一步。而作为校园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中的社团活动如何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我想可以依各社团特色,使加入的社员在社团中能学其想学,实现社团百花齐放的同时,也能达到百花各艳其艳。例如,文学社。则可以读书小组,写作小组等编制,共读其书,各书其文。对该社团的评定可以读书笔记,写作篇目等作为其好坏的标准。而不是按以往以“艺术节”节目来“一刀切”。

    最后,关于师生共勉问题。“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人们常说:“为人师表,身为世范。”作为教师,作为大学教师更是需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是当代教育者的一项使命。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议可在高校教师,尤其是理工类大学教师中开展“参文树德立新风”的活动。参文,即参加到人文素质提升的活动中来。树德,顾名思义,树立师德。立新风,从而树立清新上进的人文校风。例如:可以在学校老师间进行文化宣传教育,举行讲演、朗诵、读好书等活动。而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如何在大学方能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以礼乐,亦可成人矣。”由此可见成人不易,只有专长,不辅之德育,难以谓之成人。所以,大学生应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程,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期在师生的共勉下使大学教育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须教”。

    3 结 论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大学教育正属于高等教育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在实用,而是为了锻炼‘纯粹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理念世界,追求‘纯粹真理的兴趣。”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如何实现高校德育教育?我们必须明确德育教育以“做人教育”为核心,切不可本末倒置。最后,教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职能。只有前人栽树,后人方可造林。因此,希望通过对大学关于德育教育课堂机制的完善,通过对大学校园环境德育教育工作的熏染以及全校上下的共勉之心,共德之行来点燃人们对于德育教育心中的火焰。

    参考文献:

    [1]张雪蓉,许淋萍,曹夕玲优化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5(3)

    [2]曹文波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5(2)

    [3]史磊,罗嘉文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3: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