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绿茶标准管理现状研究 |
范文 | 陈其臻 陈文彬 [摘 要]近期我国绿茶商品负面新闻不断爆出以及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均使得对绿茶的标准管理要求不断提升。文章在基于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绿茶标准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我国绿茶标准进行了分类,在重点关注我国绿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当前标准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科学建议。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158 1 引 言 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全世界有超过90%的绿茶均生产于我国。2015年,我国绿茶生产量达143.8万吨,2011—2015年,中国绿茶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6%。但关于茶叶质量的问题不断被爆出,例如2015年5月1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所播出的“在北京市场上进行茶叶产品比较实验”等;此外,随着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绿茶出口的增大,也影响着我国绿茶的整体出口,这也促使了对于当前我国绿茶标准管理现状的研究。 目前针对绿茶标准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当前绿茶国家标准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也是在绿茶的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如郑国建,陆小磊[1](2014)等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并依此对我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翁昆等人[2](2011)通过总结当前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体系,进行了体系框架表的编制,并对标准体系提出了建议。二是专门对于茶叶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如Wei等人[3](2012)考虑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及药物残留允许量(MRL),基于重力模型,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茶叶出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陈义和郭贵义[4](2014)通过研究我国茶叶安全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分析后比较了其优缺点,并针对标准的制定,管理中的可实现性以及推广性提出了意见。三是针对茶叶标准化管理所做出的研究,如朱仲海[5](2009)通过对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分析,对比国内外标准体系,通过查阅文献,召开访谈会等方法,对我国茶叶的标准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李赛君[6](2008)等人在研究绿茶茶叶产区变化以及绿茶品质的演进时,针对绿茶的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所要关注的重点。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绿茶的标准化管理相对较少,同时几乎都对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而本文将在重点考虑了我国茶叶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茶叶作为商品的标准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为了达成这一成果,本文的剩余内容如下。在第二部分中,本文将针对绿茶标准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包括绿茶的标准管理理论以及绿茶标准规制;而在第三部分中本文将针对我国绿茶的标准体系进行分类和总结;在第四部分中,本文将从标准体系出发,指出我国当前的绿茶标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在第五部分中,则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或研究方向。 2 绿茶标准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绿茶的含义与属性 2.1.1 绿茶的含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7]的定义,绿茶的含义是指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2.1.2 绿茶的属性[8] 作为一种商品,它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即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茶叶的一类,其与其他茶叶具有相似的商品属性。 2.2 绿茶标准管理演变 从我国第一次制定绿茶的相关标准以来,我国的绿茶标准体系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建国前,1931年,国民政府由于当时出口的需要,由实业部颁布了我国的第一部茶叶标准,并在此之后不断地进行修订。虽然这部茶叶标准不过六條数百字,却标志着我国茶叶标准体系建设的开始[9];第二阶段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93年的这段时间,1950年,贸易部在第一届全国商品经检验会议中制定了《茶叶出口暂行标准》等,恢复了我国的茶叶检验,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绿茶的相关国家标准也不断增加,期间还建立了茶叶贸易标准样(实物样),包括有绿茶中的珍眉、珠茶等;第三阶段则是由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产物就是于1993年9月发布的GB/T 14456《绿茶》国家标准[10],这也是我国针对绿茶所出台的第一个专门标准,对专门规范我国绿茶的产品质量和出口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1] 3 我国绿茶标准体系 通过查阅我国绿茶相关的标准文件,根据其施行的特点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标准主要可分为五类:产品标准类、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类、感官审评标准类、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类以及运输贮藏方法标准类。 3.1 产品标准类 本类均为国家和行业推荐性标准,适用于生产、流通、贸易活动中标列各个种类的绿茶,主要是针对绿茶的相关定义、术语、分类标准以及技术方法的介绍。如:GB/T 14456《绿茶》,SB/T 10168《闽烘青绿茶》,ZBB 35002《炒青绿茶技术条件》和GH 016《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炒青绿茶》等。 3.2 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类 本类均为国家、行业或出口强制性标准,根据需要或贸易双方的有关协定和进出口标准要求,确定检验项目,针对于这些理化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所做出的强制性规制。如:GB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 830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 8309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和ZBX 50006《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等。 3.3 感官审评标准类 本类均为国家的推荐性以及出口标准,适用于绿茶的品质和规格的检验,主要是茶叶感官审评的项目、术语以及方法等的规制。如:GB/T 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015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ZBX 50003 《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和ZBX 55003 《出口茶叶感官》等。 3.4 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类 本类别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主要是针对绿茶的卫生检验项目以及具体的检查操作方法等的规制,因为卫生问题相对产生的危害性较大,因此这部分的国家标准文件以及补充文件也是相对较多的。如:GB 9679 《茶叶卫生标准》,GB 5009.19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量的测定方法》,GBB 13107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卫生标准》和SN 0497 《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验方法》等。 3.5 运输贮藏方法标准类 这类包括有行业推荐性、出口强制性以及国家强制性标准,主要是针对绿茶的包装、运输以及仓储条件、技术以及材料所做出的规制。如:SB/T 10037 《红、绿、花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WMB 101 《出口散茶运输包装瓦楞纸箱》,ZBX 50013 《出口茶叶包装检验方法》和GB 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等。 4 我国茶叶标准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我国茶叶标准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质量标准体系较为落后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提升,我国现有有关于的绿茶标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绿茶出口的需求,技术参数难以满足欧盟以及其他地区的进口标准,导致了我国大量的绿茶被拒之门外。[12] 4.1.2 绿茶质量检验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于1988年成立了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但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检测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差异较大的检验结果。同时,由于部分机构的经费不足、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和设施老旧等问题也造成了检验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检验机制使得很多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形同虚设,难以得到真正执行。 4.1.3 绿茶生产的组织性和自律性较低 目前我国的绿茶生产还主要以小规模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这种运作方式一方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产品以次充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造成绿茶难以形成标准的生产和管理。 4.2 措施及建议 4.2.1 加强绿茶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 虽然我国绿茶产品的标准体系已经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规范、生产技术、卫生条件、产品包装、存储条件以及运输要求等,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但正如上文所述,与国际主流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进行借鉴并更新我国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 4.2.2 重视对绿茶产品的检验监督体系建设 这一体系与标准体系类似,也涵盖了绿茶从生产过程到最终销售的全部过程,实际上,检验监督体系也可以认作是标准体系的延伸,其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也保障这一标准体系的实施。当前情况下,我国应当在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针对地方设立各级茶叶监督检验中心,并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分工,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对绿茶直至茶叶进行动态监管。 4.2.3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在各个茶企,特别是在中小型茶企以及个体户当中建立起联合经营合作组织,对茶叶生产中的信息、制茶设备、加工工艺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遵循相关的标准体系和检验监督要求进行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机制。 5 结 论 对于绿茶标准管理现状的研究,本文从当前的实际背景和研究状况出发,首先分析了绿茶标准管理的基础理论,之后又对现在我国有关绿茶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和划分,而在之后又从标准体系出发,指出了我国绿茶作为商品的标准管理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但是由于研究条件等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不足可供今后进行研究:一是未能结合具体的绿茶商品案例进行分析;二是对于整个标准管理的理论分析,还不够细致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郑国建,陆小磊.国内外茶叶标准分析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4(3):5-10. [2]翁昆,方晨,张亚莉.茶叶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1(4):14-17. [3]Wei,G.X.,Huang,J.K.and Yang,Jun.The Impact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on Chinas Tea Export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253-264. [4]陈义,郭贵义.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9):133-137. [5]朱仲海.我国茶叶标准化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6]李赛君,郑红发,常硕其,等.绿茶产区的变化与绿茶品质的演进[J].茶叶通讯,2008,35(1):3-6. [7]GB/T 30766—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茶叶分类[S]. [8]赵启兰.商品学概论[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21-222. [9]黄善香.中国茶叶标准史述略[J].茶叶通报,1991(2):39-46. [10]GB/T 14456—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茶[S]. [11]翁昆,沈红.淺议绿茶国家标准[J].中国茶叶加工,2008(4):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