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市场演变
范文

    周宪林

    [摘要]文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业竞争和市场结构变迁进行梳理,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考察该项改革与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演进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和市场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商业银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5030

    1利率市场化回顾

    衡量市场化程度最重要的标准为价格是否由市场自主形成,在金融业集中体现为利率是否由市场自主形成。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要有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放开价格管制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放开价格管制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从而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市场化的价格体系可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竞争和创新意识,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因此金融市场改革也能够起到助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作用。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但2003年之前放开的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机构大额存款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200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到目前已经提高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什么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要在2004年起才逐步放开?不难理解,在此之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过高、市场结构失衡、财务软约束等问题非常严重,我国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银行机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创造出相对健康的市场竞争主体,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式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提高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不是简单地放开利率管制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通过竞争的手段,激发金融主体和市场体系的活力,塑造更加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作为决策方的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充分考虑改革的每一步措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而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市场参与者,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适应形势和政策变化,通过提高净息差净利差、发展投行和投资类业务、重构治理架构提升经营效率等,主动推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利用金融改革的契机,不断适应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21银行业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不同类型企业在数量、规模上的构成,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态势,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进出壁垒。市场份额反映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相对地位和市场力量,市场集中度衡量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产品差异化进一步揭示了市场主体竞争的性质,这三个指标界定的内容依次细化,衡量的是现有市场主体的关系。市场进出壁垒反映市场主体进出的自由程度,是市场结构变化的重要外在动力。

    22利率市场化不同阶段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

    有关利率市场化的每一项政策推出,都是在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情况下适时进行的。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和当时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密切相关(见图1)。

    221培育货币和债券市场基准利率(1996—1999年)

    这一时期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高度寡占,国有银行盈利目标不明确,市场激励机制明显欠缺,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进行直接控制,银行对贷款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存贷款利率放松管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使资金价格产生严重的扭曲。因此,利率市场化主要从培育市场基准利率着手。

    银行间市场和国债市场是基准利率形成的基础。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开始采用市场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1997年,成立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放开;1998年,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市场化,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放开。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1998年中國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恢复公开市场操作,由直接货币调控转向间接货币调控,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的发育。到1999年,货币和债券市场的雏形已经产生,虽然交易不活跃,市场化的程度还很低,大型机构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培育市场基准利率的同时,国家以修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起点,启动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集中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为化解小型金融机构不当经营造成的地区金融风险,1998年国务院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城市信用合作社工作方案》,采用合作制改造、组建联合社、符合条件的地区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方式,开始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重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化,为部分存贷款利率的放开打下了基础。

    222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和机构大额存款利率(1999—2003年)

    从1999年起,国有银行在资产质量、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逐步开始实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2000年先后收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向,2003年再次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鼓励外资机构投资入股,并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同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以明确产权关系、责任关系,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在这个阶段,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仍未根本转变,垄断程度依然较高,因此利率市场化集中在影响较小的外币存贷款利率和机构大额存款利率方面。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股份制改革目标的明确,为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223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2004—2012年)

    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在14家大中型银行中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90%下降到80%,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程度有所降低,市场结构变为中度寡占。同时,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使得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因此,逐步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时机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2006—2008年逐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仍然受到管制,主要目的是保护银行业的息差收入和维护金融稳定。由于国内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风险管理能力不强,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依然存在,取消对银行的利差保护很可能使银行采取不当竞争,从而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这一阶段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明显增强。二是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步演进为低度寡占,正在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过渡。三是金融脱媒,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大型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各类理财产品的兴起使居民的投资渠道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这种金融产品市场带来的竞争对银行业经营状况的影响甚至比银行业本身的竞争更大,正是这种外部力量促进了银行之间的竞争。以上三点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做了充分准备。

    224逐步放开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限制(2012年至今)

    与2004年相比,2012年国有银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整个银行业资本和资产状况、监管标准和水平有了重大改善,银行业竞争程度有了实质性提高,差异化竞争的苗头初显,这些迹象表明适当放开存贷款利率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更重要的是,货币和债券市场定价的市场化推动了金融脱媒,在金融市场的分流下,利率体系已经存在了“双轨制”,银行应对利率变动的能力增强。这一方面减少了放松管制引发大面积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逐步削弱了银行利益集团的控制力,对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基于此,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6月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并再度下调贷款利率下限至基准利率的07倍,在利率市场化上迈出关键的一步。在此期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浮,而多家银行立即对存款利率实行了全部或部分上浮,这一现象验证了贷款市场是卖方市场、存款市场是买方市场的假设。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并不会对银行体系造成较大冲击,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则很可能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更大的冲击,因此,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仍维持上限管制。2012年6月以来这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反映了市场结构的演进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市场结构预先判断、小幅放开利率,再对原有判断进行修正这一策略实现渐进式、风险可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直至2015年逐步全面解除对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限制。2015年5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不仅强化了银行金融机构正向激励和市场约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更好的微观基础,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和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以上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阐释了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推进要与当时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相适应这一观点。按照这个逻辑,彻底放开存款利率,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一是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大多数银行通过经营战略转型,如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配置、提高中间收入、创新业务模式等,已经具备了应对更高存款利率的能力,从而不会出现大量中小银行因存款成本上升而入不敷出、陷入严重经营困境的现象。二是成功推出银行退出机制,既减少政府隐性担保带来的道德风险,提高银行的风险意识,避免恶性竞争,又为可能出现的问题银行提供稳妥的解决办法。在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应当按照“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稳步适时推进。在这一思路下,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6月推出大额存单(CD),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一个很好的过渡。CD发行有利于将大额存款资金锁定在银行体系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期限(如3个月、6个月至1年),缓解存款因理财产品到期造成的大幅波动。

    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本节将论述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的助推作用,分别对2004—2012年及2012年以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的实际持续性影响提出数据和理论解释。

    31对2004—2012年的回顾与解释

    200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不同规模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计算2012年A股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从2004—2012年每年总资产和实际贷款利率(即“贷款利息收入/贷款平均余额”)的相关度,可以发现,总资产越大的银行,实际贷款利率越低,二者呈现负相关,且相关度逐年提高。2012年相关度达到了-066(见图4、图5)。

    假设不同规模的银行具有相同的信贷结构,由于规模较大的银行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实际贷款利率应该比小银行更高。但现实情况是大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更低,这表明不同规模的银行信贷结构必然不同。在取消贷款利率上限以后,小银行可能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总资产和实际贷款利率负相关程度的上升趋势就是小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反映。2005—2006年相關度出现下降,可能是在贷款利率上限取消后大银行利用其较强的议价能力提高对部分客户的贷款利率,部分抵销了小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2008—2009年相关度的下降,则可能是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由于管制利率下限而出现了大小银行利率趋同。由此可见,贷款利率市场化使中小银行服务的客户差异化更为突出,推动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调整。

    除了取消贷款利率上限,2004—2012年愈演愈烈的金融脱媒,作为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催生的产物,也起到了增进银行竞争、推动银行业务转型的作用。金融脱媒对贷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客户直接融资的能力和偏好。商业银行为了维持盈利,必然要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和债券承销业务,以全面服务客户需求,从而逐渐降低对贷款的依赖程度;金融脱媒对存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加剧了银行在存款领域的竞争,也迫使银行加大产品差异化,提高金融市场业务占比。在金融脱媒的压力下,银行业市场结构正在具有更多垄断竞争的特征。

    32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321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

    对于市场集中度,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型银行在提高利率争夺存款的过程中提高了风险偏好,但风险管理能力的欠缺以及由于多元化不足带来的脆弱性可能会增加银行倒闭的概率,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引发了储贷协会危机(S&L; crisis),1980—1994年的15年间,共有1295家储贷协会破产,倒闭率高达35%(见图6)。另一方面,一些风险定价能力较强的中小型银行把握利率市场化的机遇,通过更灵活的利率安排和更丰富的产品抢占了大银行的市场份额,降低了市场集中度。例如1978—1991年,北欧国家逐步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使多家大型银行失去了市场统治地位。在挪威,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从40%降至18%;在芬兰,储蓄银行的市场份额在很短的时间内从16%增加到25%(巴曙松,2012)。

    对中国来说,以上两个影响难分主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率逐步放开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会逐渐适应调整。如果这一改革进程可控,大批小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伴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因为美国本来就有众多的地区性小型银行,并且跨州扩张限制的取消加速了大银行的兼并收购。相比而言,中国银行业由于长期的政策保护措施,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大银行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众多营业网点,扩张的意愿可能并不强。从监管层面鼓励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理念来看,尽管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除非发生系统性风险,即使大量小银行陷入经营困境,结果很有可能是中小型银行内部进行合并整顿,类似于过去信用社的合并重组,而不是大型银行出手接管。

    例如,1998年《整顿城市信用合作社工作方案》指出:“相当一部分城市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背离了合作制原则和为广大中小企业及居民服务的宗旨,擅自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下,不良资产比例高,抗御风险能力差,形成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本着“谁组建,谁负责组织清偿”的原则,在规范改造中,“对同一地级城市设立城市信用社达到或超过4家的,组建城市信用社联合社”;“县级的城市信用社,划归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已批准列入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范围的,应加快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工作步伐”。在信用社整顿实施中发挥组织领导角色的地方政府,必然会以组建和壮大地方性银行为决策出发点。

    结合上述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反映市场分化程度的赫芬达尔指数将会随着中小型银行的合并重组降到更低的水平。

    322产品差异化

    银行追求产品差异化的动机是在竞争中实现稳健盈利。前面提到,贷款利率放开和金融脱媒都促进了银行差异化经营程度的提升。事实上,存款利率的放开对银行实施产品差异化存在更大的激励作用。存款利率将接近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带来银行净息差的收窄,因此银行必须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细分存款客户,通过产品创新为存款客户提供便利性、多样性的增值服务,以非利息方式争取存款,例如便捷的支付体系、丰富的理财产品、一体化金融服务等,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二是继续调整贷款客户结构,定位于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寻求适合自身的风险收益组合。三是以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契机,拓展非利息收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目前,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的贵宾服务在银行营销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正在不断提高客户细分度,扩大服务的种类和范围,推动财富管理模式从产品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转变。私人银行不仅提供信托、阳光私募、另类投资等高收益理财产品,在增值服务上的延伸也越来越多,不仅有汽车救援、接机、就医挂号等日常服务,有红酒、高尔夫、奢侈品等评鉴服务,还在子女教育、财富传承等领域深入开拓,致力于成为“财富管家”。根据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专题研究,服务品质、投资业绩、口碑推荐、品牌形象成为富裕人士选择私人银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在贷款客户结构和业务模式上,股份制银行已经出现差异化趋势,如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此外,为拓展非利息收入,大中型银行正努力打造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在这些方面,目前大多数地方性小银行定位仍不清晰,例如当前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因此存款利率的放开将对小银行的经营方式产生更大的影响,差异化程度更高的小银行有可能在利率市场化中胜出,纯粹依赖利差保护的小银行和主要依赖批发融资的激进型中小银行则更有可能在利率市场化出现的极端情况下被淘汰。总之,存款利率的放开将促使银行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向差异化方向发展,市场结构更加趋于垄断竞争。

    323市场进出壁垒

    我国银行业的进出壁垒主要是政策性的,进出壁垒的降低是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前提。在经济壁垒方面,存款利率放开以后,银行业机构的进入和退出会更加频繁。新设立的银行可以通过更优惠的利率和特色化服务吸引客户,与已有银行进行竞争,从而降低进入难度。同时,在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背景下,更多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的中小型银行退出市场,银行业的并购业更加活跃,银行退出的灵活性更强。

    4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主体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竞争也更加充分。十几年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市场主体的规模差距趋于缩小;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逐渐提高,中间业务成为利润增长点,差异化竞争格局初步显现。但是,大型商业银行仍具有较高的垄断地位,商业银行同质化情况依然突出。尽管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制度缺失下银行业仍然具有很高的进出壁垒。总体上,20余年来,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已经从高度寡占型演化为低度寡占型,正在向垄断竞争型过渡。

    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化相互作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表明,每一项利率市场化政策都是按照渐进式、风险可控的要求,根据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状况适时推出。反之,利率市场化也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起到助推作用。贷款利率的放开、金融脱媒、严监管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力,促进了银行的业务转型和差异化竞争。

    存款利率的放开、同业业務的发展及同业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对中小银行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中小银行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对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也不够明确,短期可能承受巨大压力,中长期也可能出现行业内部的整合。但考虑到在互联网的冲击,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政策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继续减弱的趋势,以及主管部门对风险的把控,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银行业集中度很有可能继续下降,差异化竞争程度继续提高,银行业进出机制也会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N].金融时报,2011-01-05(001版).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9(8):14-18.

    [3]张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1:40-49,51-55,59,65,68-69.

    [4]巴曙松.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形成显著影响[J].江淮论坛,2012(4):5-10.

    [5]曹彤.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1(15):29-3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