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东部率先发展政策评价
范文

    张耀木

    [摘 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出现的问题,归纳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内涵。分别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全面分析了2006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变化的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区域政策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7.026

    1 东部率先发展政策的提出背景

    1.1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 2011年6月13日,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份(直辖市)。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轻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外向型经济异军突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一般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这四个方面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电荒、地荒、煤荒等资源问题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东部地区亟须新经济政策引导其转型发展。

    1.2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新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了协调发展的阶段。该战略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规划和十七大报告均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反战总体战略”,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至此,我国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先导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四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东部率先发展政策的内容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 东部率先发展政策效果评价

    3.1 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十一五”规划,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出现的问题,文章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保护五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指标及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3.2 效果评价分析

    文章选取2006—20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3.2.1 产业结构

    近十年来,东部地区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从产值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平稳下降(约0.2%);第二产业占比逐年下降,下降幅度逐年增加,尤其是2012年以后;而第三产业的占比稳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二、三、一” 转向“三、二、一”。

    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稳步下降,从2006的占比31.43%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23.02%;同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上升,但增幅较小(约5%);而第三产业从2006年至2009年比重增速大于第二产业,2010年后比重基本不变。这很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伴有一定滞后性。

    比较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可以发现, 2006年第二产业35.48%的人口创造51.51%的地区生产总值,而2013年43.55%的人口创造40.12%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从2006年33.08%的人口创造41.46%的地区生产总值至2013年36.87%的人口创造48%的地区生产总值。这说明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人均创造财富增多,第二产业人均创造财富减少。

    3.2.2 技术创新

    通过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两方面看东部地区10年以来的创新水平变化。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持续上涨,平均增长率为15.3%,表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愈加凸显。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企业R&D经费分别为6288.2亿元(67.9%)、1548.1亿元(16.7%)、919.2亿元(10.0%)和498.8亿元(5.4%)。江苏、广东和山东的企业R&D经费均超1000亿元,合计占全部R&D经费的42.4%。可见,我国企业R&D经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然而,雖然我国东部地区虽然R&D投入强度持续增长,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的2%~3.5%[3]还有很大差距。

    从创新绩效角度看,2006年至2012年,专利授权数量明显增多,且增速不断上升;2013年增速减缓,2014年出现绝对值的减少, 2015年又出现大幅回升。综合来讲,我国东部地区专利数量呈上升趋势,近年波动加大。

    3.2.3 经济体制改革

    东部地区市场化率波动中保持增长趋势,2008年、2009年略有下降,平均增长率为0.050%。这表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效果,非国有成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增强。

    3.2.4 对外开放

    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大体呈增长趋势,只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平均增长率为9.37%。

    然而,“开放程度”却呈下降趋势:2006年,“开放程度”为95.466%,而2015年仅为56.12%,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对进出口依存度下降。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增加[3],东部地区不能很好应对国际需求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劲头不足。

    在外商投资方面,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显著上升,增长率达41.35%,其他年份基本保持6%以下的增长,有些年份甚至略有下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1.24%。综上所述,东部地区吸引外资总体保持稳定。

    3.2.5 环境保护

    东部地区废水的排放总量每年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80%。根据我国环保部每年发布的《环境统计年报》,我国废水排放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约3/4);2011—2015年烟(粉)尘排放量上下波动,年均增长率为7.49%,波动幅度较大;二氧化硫的总体排放稳步下降,年均下降4.56%,结合烟(粉)尘排放量的增加,可认为工厂脱硫效率明显提高。

    为了更好地反映各项污染物排放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各项污染物总量除以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得到单位总产出污染物的排放量(单位排放量)。单位废水排放量呈平稳下降趋势,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2011年以来单位烟(粉)尘排放量在12%左右浮动,烟(粉)尘排放效率无明显改善。

    4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政策实施以来,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改善显著,但受内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一些较明显的问题。

    4.1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拉动就业不明显

    尽管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2009年日本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7.47%、70.99%;早在2001年,美国这三个数值分别为1.3%、19.1%、79.6%。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东部地区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演化,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2008年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后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又呈下降趋势,在2010年再次低于第二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2010年日本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比分别为4.07%、25.1%、70.9%,2001年美国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比分别为2.3%、18.5%、79.2%。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一方面体现一、二产业技术水平比较低,需要劳动力较多;另一方面更体现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大,吸纳劳动力能力严重不足。

    4.2 城市居民环保意识有待增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能力不高

    近十年来,环保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很大,但废水排放总量的持续增长反映东部地区城市居民环保行动参与度低,环保意识不足。在工业污染方面,相比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逐年减少,烟尘污染依然严重,说明处理粉尘的技术落后,治理效果不理想。

    4.3 经济体制改革效果不明显,市场经济活力不足

    近十年来,非国有化率和市场化率基本不变,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效果不明显,市场经济活力有待提高。

    4.4 外向型经济带动能力不足,亟须转型升级

    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劲头不足,说明以低级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4],走出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是未来东部地区经济转换增长方式非常现实的问题。

    5 改进对策

    5.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速度

    产业结构调整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应抓住“供给侧改革”,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加速调整。

    针对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设计、研发、咨询、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5]

    5.2 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形成节约、环保激励约束制度

    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以增强企业和居民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动力。形成节约、环保的激励约束制度,促使企业、居民形成环保节能自觉。

    5.3 改变东部地区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继续推进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鼓励产能过剩的工业企业和银行业到海外寻求发展机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在全球价值链中“世界加工厂”的低端定位,提高东部地区产品附加值,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同时,可通过订单外包,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促进我国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转型。

    5.4 调整所有制结构,给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提高公有制经济的集中度,增强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4]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4],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文东伟. 贸易、制度变迁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7):51-65.

    [2]陈瑞莲,谢宝剑. 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J]. 政治学研究,2009(1):61-68.

    [3]劉志彪.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J]. 中国经济问题,2010(1):15-22.

    [4]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经济研究,2014(7):31-43.

    [5]易醇,张爱民.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1(4):18-2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