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与政策探讨 |
范文 | [摘 要]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模式受内外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需要转换。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载体。文章主要探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和政策着力点。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1.054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文章将着重探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其采取的一些主要政策。 1 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机理 一些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都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机理。配第—克拉克等人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时,劳动力流向进而转向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最终都呈现出三、二、一的状况。钱纳里还分析了不同产业结构占主导地位时期,各要素贡献的变动趋势。在产业结构的初期阶段,呈现的是一、二、三的结构,工业中以初级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劳动力的要素贡献明显。第二阶段,生产结构以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的快速转移为特点,同时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增加了。第三阶段,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中的比重都明显增加,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全要素生产率,但其与工业化的关联度减少,而与整个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增加。 产业结构发展规律表明: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化有其自身规律性。但若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需要的时间较长,有时还会丧失宝贵的机遇。并且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高新技术行业,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市场均衡水平会低于最优水平,因此也需要政府的弥补,引导该领域生产要素的流入。但产业结构中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行政命令式调整,要牢牢把握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的原则。 2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1)1979—1988年,初始调整期。农业、轻工业比重逐渐增加,1983年以后高速增长,轻工业增长大大高于重工业。 (2)1989—1992年,治理整顿期。目的是增加农产品生产以及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许多短缺消费品的生产迅速扩大。 (3)1993—1997年,调控转向期。1992年以来经济持续过热,投资导向又倾向重工业。进行宏观经济调整,进入由依靠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结构调整来推动的新阶段。 (4)1998—2002年,结构深入调整期。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出现了买方市场。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 (5)2003—2012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更加以人为本。 (6)2013年至今,进入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我国产业高度化过程,却始终没有形成开发能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非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在高速增长条件下隐藏的结构性矛盾就会浮出水面。 3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点 (1)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不完善性,有可能使得企业的生产行为并不完全是基于现有技术可能性;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没有完全纳入市场价格体系之中。 (2)大国存在规模经济。大国与小国因存在规模大小的区别,因此在发展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大国发挥国内市场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进行产业内分工, 对初始状况下的比较优势进行动态调整。 (3)外部性的存在。高新技术行业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单纯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很难迈向技术前沿。高新技术同时还具有高风险性和外部经济,其学习效应、外溢效应的存在,往往也会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受到阻碍。因此,政府需要弥补这些外部效应。 (4)产业政策具有信息交流、信息导向功能和资本市场诱导。产业政策可以在制定、执行过程中起到示范、传递信息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间接的协调机制。 4 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主要着力点 (1)发展战略的确定。合理的贸易政策和战略应该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有机结合。世界银行曾研究得出过结论,在除了香港地区以外的8个表现良好的亚洲经济实体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基于国际环境和本国实际制定了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 今后我国政府也应把握好新常态,制定发展战略,合理运用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 (2)市场、微观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最大程度激发出企业的动力和活力。二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制度、法律来保障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合法利益;推进职工持股、参股的试点,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三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推进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四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是主体,完善创新的市场化机制。 (3)正确选择特定时期的战略产业。在选择战略产业时,要注意满足传统的三条原则:需求弹性值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大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要牢牢紧跟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把握未来潜在需求。 (4)产业结构调整与引进科技进步紧密结合。一方面政府要为地区或国家高技术产业确定发展的方向,表明政府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且能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所具备的能力加以应用并推广;另一方面在基本完成赶超任务后,甚至在赶超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时创新主体开始趋向多元化。 (5)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让职业教育是在职业学校和企业同时进行。职业培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并成为企业及管理部门的重要部分,职业培训一周中3~4天在企业进行,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企业培训采取生产性劳动的方式,以减少费用和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培训一旦结束,受培训者就可以马上从事一门专业技术操作。职业学校培训主要是从专业理论方面来促进和补足,专业课程为重点,大约为60%,普通教育为40%。 (6)在分析政府的产业政策效果时,需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考虑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干预是否有挤出效应?福利效果能否得以检验?②政府也是由一个个官员组成的,其也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适度理性,因此政府提供的政策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有动态调整和应急机制。③政府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会有所侧重。初期,更注重对要素的吸引和配置;后期会更注重对外部性的调整。但总体产业政策发挥作用,都需要市场公平竞争、经济秩序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常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9(7). [作者简介]梁萍(1976—),女,漢族,湖南洞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