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京休闲旅游区人居环境管理研究 |
范文 | 王晓宇 [摘 要]北京休闲旅游区作为首都重要的城市休闲措施,实现科学化的人居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在现有的休闲区存在着一些特定问题,需要对其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在明确相关环境措施问题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环境研究中的文明建设进行全局化分析,从而在理论上强化休闲旅游区的综合性强的人居环境管理指导。文章针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细则三个方面进行北京休闲旅游区的全面环境管理问题梳理,通过问题的梳理与整合,最终实现人居文明建设的强化,增加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为有效提升环境管理功效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问题分析;休闲区;人居文明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1.025 1 前言 休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随着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以人居环境为主旨的休闲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部分。[1]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发展绿色休闲旅游势必为全国发展特色旅游提供实践样本,其实现好相关休闲旅游区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整个环境管理的综合性研究也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在此休闲旅游区的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现有问题的总结分析与管理,经过全面性的人居环境建设要素分析,进行对应的整改措施分析,为后续相关经验总结与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保障打下基础。[2]在目前的人居环境总结与分析中,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明确北京休闲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基本特征基础上而不断实现整改措施分析,为以后同类休闲旅游区建设中的相关类似建设问题与研究提供实践化样本。也为进一步深化北京休闲旅游区改革提供基本的应用措施与解决方案。 2 休闲旅游区文明建设细致化的样本管理 休闲旅游区的文明建设是以现有的自然保护为前提的,在整个旅游区的建设中更加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彼此间的相互关系。[3]在整个休闲文明建设的体系中要突出自然化的培育理念,强化系统间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得休闲文化可切实地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在以上的建设基础上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使得内部件的相互要素加以彼此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地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更应该不断完善环境管理中的多元性制度;总结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为后续项目建设与典型示范的建立打下基础。通过休闲旅游区的综合环境管理,不仅可促进相关旅游经济发展得以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并且对于环境保护与建设也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4]在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地落实环境保护政策,使得游客对于环境的游览需求也可得到基本的满足。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分析,在实现休闲旅游区的基本生态效益下,进而也促进了社会效益在环境上的融合,使得整个系统的循环成为一个有序合理的架构体系。[5]在此所对应的休闲旅游对于整个架构下的文明建设指导将发挥重要的意义,在此对北京进行样本化的休闲环境建设不仅可持续有效地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品质,也可进一步促进当地的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 3 北京休闲旅游区人居环境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3.1对于人居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在北京休闲旅游区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各方人员对于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在此主要以人为文章的研究重点方向,开展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分析与探讨。在此对普通大众与团体经过调查发现,现有的相关开发商和经营者往往在人居环境经营中关注经济利益,进而对其相关的基本休闲环保知识较为缺乏,尤其是在休闲措施建设中往往为了满足游客对于出行游玩的需求,而在休闲设施上没有严格地按照国家对于建设材料的环保性进行限制,进而使得整个休闲旅游区的建设也往往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各主体往往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休闲生态的保护意识。在此对于各旅游区进行集中化的人居环境监测,在实现绿色保护基础上加强对于资源的利用整合,使得内部责任分工加以细化,切实地为北京休闲旅游区环境提供科学性的管理措施。 3.2 建立科学的人居环境管理制度 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历史原因而使得其环境治理制度较难满足现行的建设需求,在此对北京休闲旅游区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对现实的管理制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并且为目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具体突出问题理清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对于休闲环境下的科学管理,其现有的管理单位包括有林业局、旅游局、国有林场,还包括了社区和个体开发商,上述诸多部门的联合管理难免会使得整个环境等的管理存在相互干涉的现象,其多部门的交叉融合使得各部门间的权限在具体问题上相互交织,使得整个旅游区管理的混乱状态,影响了休闲旅游环境管理的深入开展。 4 北京休闲旅游区综合人居环境管理的实践对策 4.1 强化人居环境的管理,加强文明意识建设 北京在该方面的建设中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实践经验,切实地以国外发展成功经验作为背景进行相关的环境教育分析,并根据北京自身的休闲旅游发展情况为研究基础,切实地开展相关人居环境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全面性的人居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育而不断促进提升发展北京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在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要对人的因素进行重点考量,通过不断加强文明意识建设而使得人居环境的管理更具科学化与可实践化,在人居环境教育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分析。 4.1.1 加强系统建设中的人居环境教育策略 在环境建设中,首先应该根据环境教育的背景进行计划性的规划,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而实现环境策略等的落实。在此需要针对北京的休闲旅游区建设主体,进行各单位主体基础的环境责任的明确,使得其环境保护意识切实地在各地方实践中加以强化,使得系统在功能性实现的同时,也加强其生态伦理、环境心理等的相关理念的传播,在此北京应该切实通过环境的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而使得前期教育中的各主体性的环境意识被加强。教育不仅可改善当前休闲人居环境,更对后期相关人员的资深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4.1.2 先进模范的评选 榜样的力量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北京休闲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通过先进人物代表的评选可以对人们起到启发性的作用。在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可及时有效地促进环境教育的基础建设发展,并且对于改善当前复杂的生态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休闲旅游区在此可以通过相关媒体的宣传工作,在相关门票的位置或者园区的相关位置进行对应活动规则、评选标准的标注,在有效提高游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环保理念的推广。通过先进模范活动的开展可启发人们更加注重对于环境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休闲环境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4.1.3 践行“环境押金制”制度 在实践中对于北京休闲旅游区所受到的环境污染性问题,在此主要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相对应的整治措施,在此可通过经济性的约束手段而促进人们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可实现精确化的人居环境管理;“环境押金制”实践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旅游区的游览者在进行充分的人居体验时进行前期的押金保障,这样可从侧面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而促进旅游资源得以精确化的保护,在整个活动中对自然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时,将没收押金,作为恢复补偿费用;同时对于人们的相关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性目的。在践行押金保护的制度中,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挂钩的基础实践,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是有利的,可保障相关部门对于环境整修的力度而节约成本,增加收支来源。 4.2 结合高新绿色科学技术,提升管理质量 4.2.1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北京人居旅游区在建设中应该要充分利用绿色技术,主要措施可以包括为在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相关产物的消减,并通过北京休闲旅游区的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可高效地实现废弃物的多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休闲旅游区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能等绿色能源,使旅游活动污染排放最小化,实现北京休闲旅游区整个旅游生产过程的清洁化。通过绿色清洁技术的使用,对于高校促进休闲旅游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4.2.2 推广人居环境监测技术 对休闲旅游区的环境监测是休闲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关键。北京应在休闲旅游区中设立生态环境监测站,对旅游区资源和环境质量进行跟踪观测和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环境管理对策。高新技术优于传统调查方法,能为北京休闲旅游区的环境监测提供精确数据;同时,利用“3S”技术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对收集的旅游资源和环境监测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并提出环境控制的措施,将促进休闲旅游区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 4.2.3 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不能应用于所有的领域,休闲旅游区仍存在污水、汽车尾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北京休闲旅游区应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对污水、汽车尾气和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处理。对污水的防治,北京休闲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和输送系统,建立合适的污水处理塘,通过土地处理或在污水塘中养鱼、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 5 结论 在此开展北京休闲旅游区的人居环境综合管理分析,在明确北京休闲旅游区的基本问题特征后,对其影响人居环境友好性的多方要素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其在满足相关政府、旅游区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旅游管理方案,为切实地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打下基础,在此主要从绿色科学技术及环境管理等多方体制入手,对其多方要素条件进行总结分析,进而不断强化法律法规的保障,使得各方要素在满足人居旅游的基本要求下而实现人居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凤娟,孙秀芳,崔佳慧.水生态改善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系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9):95-96. [2]李士伟,王金平,徐强.人居环境科学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山西窑掌村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8):44-48. [3]刘梦晓.良好人居环境来自制度重在落实[N].海南日报,2019-08-09(A03). [4]许飞.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现代农业,2019(3):72-75. [5]赵万民,楊光.重庆古镇人居环境保护的综合质量评价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2):14-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