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冠心病治疗中对EPCs水平影响 |
范文 | 宋桂仙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治疗中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A组给予较大剂量的培哚普利、B组小剂量培哚普利、C组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其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A组、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EPCs水平较高,A组、B组之间,A组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培哚普利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时,较大剂量培哚普利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组,可有效提升外周循环EPCs水平。 【关键词】冠心病;内皮祖细胞;培哚普利;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7..01 既往有研究通过药物干预,可增加冠心病患者的EPCs水平并改善其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管新生和血管内膜的修复[1]。予培哚普利治疗冠心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同时抑制了心肌重构,但该药物的具体用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中,以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EPCs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确诊为冠心病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8±5.5)岁;B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2.1±4.59)岁;C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71.5±5.6)岁。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全部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A组予较大剂量培哚普利(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B组应用小剂量培哚普利,C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日一次+阿司匹林0.1每晚一次+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每日一次),B组在C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4 mg/d,A组在C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8 mg/d,持续治疗12周。 1.3 评价指标 1.3.1 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定义为显效;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较前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 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予荧光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术检测外周血循环内EPCs的水平,观察治疗前后EPCs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指标)比较,差异無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治疗效果 与C组比较,A组、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A组、B组之间,A组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较EPCs水平变化 在治疗前,三组间的EP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C组比较,A组、B组的EPC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A组高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培哚普利可降低血管收缩能力,继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最终起到降低血压作用。EPCs可同时表达CD34、CD133细胞标志物,保护内皮功能,同时EPCs和RAS系统存在紧密联系,所以积极提升EPCs水平,选择合适剂量培哚普利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状态[3]。 本研究中,较大剂量的培哚普利治疗冠心病的总有效率较高,外周血EPCs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较大剂量的培哚普利效果优于小剂量组,提示培哚普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给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5):420-42. [2] 许 琳,李晓燕,韩淑芳,等.瑞舒伐他汀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2):137. 本文编辑:赵小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