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 |
范文 | 卞娟娟 “2019浙江省幼儿教育优秀教学活动评审”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是大班主题“色彩的秘密”中第二个教学活动,主题目标聚焦于幼儿“科学探究”经验的发展,活动处于第一条主题脉络线“颜色变变变”的实施初期。本次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幼儿操作不同材质的颜料与物品,感受颜色可变化、可调色的特点,提高幼儿探究的“有意性”水平(美国高瞻课程中对“有意性”的解释为:儿童做之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通过教学期待幼儿能有意识地注意自我操作过程与探究结果之间的关系,当幼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时,也就意味着其经验的发展和探究水平的提高)。 本次教学目标与主题核心一脉相承,是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长线中的一个“站点”。教师基于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大班科学探究目标的解读及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的研究成果,将常见的三原色颜料作为探究主材,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绘本泛读等方式,以便在多样化的探索途径中让幼儿经历“颜色可变”的发现过程,促进其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等整合式发展。 二、活动目标 1.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变色(调色)实验,探索色彩变化的规律,感知颜色的多变和美丽。 2.能有意识地观察比较、描述颜色前后的变化及回顾探究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各类美艺活动中对颜色混合后会发生变化有所感知,建立颜色变化规律的个体经验。 2.物质准备 (1)电子资源:电子绘本《变变变》、追色电子游戏等; (2)操作类材料:记录表、三原色颜料、玻片、海绵、容器等; (3)延伸学习资源:绘本《变变变》、iPad等。 四、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读绘本《变变变》,分享已有调色经验。 教师翻阅电子绘本,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前几页,辨认三原色。 幼儿分享并交流前期玩色经验,思考三原色可以怎样混合?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相互补充与质疑。 (二)玩玩三原色,探究颜色变化。 幼儿观察认识各类用具、颜料等,了解操作要求,如保持桌面及容器清洁,知道玻片可以用来探究颜色变化及展示结果。 幼儿自主进行混色探究实验,能用三原色“变出”其他颜色。教师引导幼儿辨认“变出”的颜色,分享名称、方法等。 教师展示幼儿“变出”的颜色,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三)分享交流梳理,共玩电子游戏。 集中交流:红、黄、蓝三种颜色能“变成”哪些新的颜色?颜色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伴随着教师的演示,幼儿再次阅读绘本《变变变》,梳理和验证探究结果,教师支持幼儿感知和思考探究结果的多样性。 教师利用电子屏幕出示追色电子游戏,引导幼儿比较颜色的深浅、色调等不同,感知颜色的多变,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相互学习。 (四)再玩颜色,探究更多变化。 幼儿利用颜料、工具等再次自由探索。探索目的:变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及其他颜色,能多次进行变色。 教师支持幼儿感知和比較相近色彩的异同,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描述和分享,同时鼓励幼儿用记录表回顾并记录颜色变化的探究结果及规律。 (五)多样化延伸活动,加深对变色规律的认知。 科探小游戏:感受颜色在运动、时间、光线等影响下的变化。 幼儿自主阅读绘本《变变变》等色彩审美书籍。 区域信息技术活动:利用iPad等电子产品玩变色、识色游戏,如“色彩达人”“色彩大量”“声之色彩”“混色工具箱”“玩转红黄蓝”“色彩叠叠乐”“Paleto-混合颜色”等。 重点:进一步有目的地观察发现新生成的颜色,识别名称,比较深浅、色调等不同,进一步发展幼儿探究的“有意性”。 “2019浙江省幼儿教育优秀教学活动评审”主题审议及教学活动阐释文案 浙江省本次优质课评审的命题是“……的秘密”。那么,何谓“秘密”呢?秘密就是除了事物本身显性可知的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自我探究、同伴分享等路径,发现事物内隐或外延的内容。“颜色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颜色,这是肉眼可感知到的信息。那么,颜色通过各种不同的外力因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颜色和音乐、心情等不同媒介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这真是一个既好玩又令人满怀不确定结果的秘密探究之旅! 一、厘清主题脉络及活动特定价值 (一)主题脉络发展渐纵深,体现科学与审美的交融 “色彩的秘密”主题分为两条脉络线(见图1)。第一条线是“颜色‘变变变”,幼儿通过探究发现调色、运动、光线明暗等外力因素都极易让颜色产生变化,以此感受自然界的简单材料就能制造出绚丽的色彩,逐渐探知“所有颜色之间都是有关联的”秘密。第二条线是基于第一条线的进一步纵深,即“色彩的‘语言”,颜色与其他媒介关联后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外延)”。例如:音乐就是一个媒介,人的心理与情绪也是一种媒介,等等。当颜色与不同的媒介发生碰撞时,所生发的探究结果充满了不确定的创造性与审美性。因此,该主题是在幼儿前期大量关于颜色认知和变化经验基础上的一次深入探究,是我园基于“能力课程”科学教育理念基础在steam教育领域延展开来的特色课程。 (二)教学活动处于主题初期,承前启后有深意 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处于第一条线索“颜色‘变变变”的实施初期,与绘本教学《彩色的翅膀》、区域活动滴管探究颜色的变化及溶解等并行开展,能让幼儿梳理小、中班阶段所积累的颜色经验,有意识地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进一步感知颜色会不断变化的现象,发现色彩之间的关联规律,这也是该活动在主题里“承前”的作用。同时,幼儿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颜色在运动状态下和明暗作用下会发生变化,从而延伸到第二条线索中颜色与音乐、心情关联后所产生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幼儿从显性关联逐渐走向隐性关联的探知,这是该活动在主题里“启后”的作用。 二、关注儿童立场的园本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一)链接《指南>,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儿童发展,即育人。本次活动是科学探究,循序渐进,对应《指南》中的教育目标从小班“好奇地摆弄物品”,到中班“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再到大班“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因此,我们制订了下表所示的教学目标,其中第二条目标指向了幼儿探究“有意性”的发展目的。 (二)契合园本特色,厚实活动价值 我园创建的《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历来注重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提倡通过课程实施引导幼儿的操作从无意走向有意,感受学习的快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园在园本综合课程的基础上,从“自主阅读”和“幼儿STEAM教育”两个方面进行领域加强型课程建设研究。因此,本活动融入了审美阅读、艺术表达、信息技术等元素,契合培育未来人综合素养、提升人的审美情趣的价值诉求。 (三)丰富探究途径,达成教学目的 活动的过程组织是为了落实活动的目标达成。因此,颜色变化的探究重在让幼儿亲历、操作、观察和描述,在反复用颜料“调”“看”“再调”“再比对”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增强探究“有意性”。 活动导入:我们采用经典美术绘本《变变变》来引题,以唤醒幼儿的相关经验。这融入了我园阅读研究中关于增强幼儿“泛读”能力的思想,在各类型、各领域活动中巧妙结合绘本,增大幼儿的阅读量,拓展绘本内容的使用范围。 重点过程:幼儿探知颜色变化的主要方式就是调色,即探究。幼儿通过2~3次调色探究,发现桌面上明明只有三原色,却能“变出”如此多的颜色。此时,幼儿留在调色盘、透明有机玻璃上的探究结果,便成为了美术欣赏的资源。教师将幼儿的作品全部陈列在橱柜上,既可以让幼儿珍视探究结果,又能促使他们相互欣赏和交流,共同体味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美妙。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绘本梳理变色规律,通过电子游戏增强探究趣味性和目的性,促进幼儿有意运用颜色发现“变”的规律,提高辨识颜色异同的能力,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表述的水平(见图2)。 (四)围绕育人目的,明晰“目标”与“载体”关系 幼儿在活动中最终会对不同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有所理解,例如:将两种及以上颜色混合会出现新的颜色,黄色和蓝色调和会“变出”绿色,等等。但是,这样的知识学习只是“载体”,是达成育人目的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用刻意强调“某颜色+某颜色=某顏色”的所谓知识学习,我们追求的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他们能在多样化的探究途径中、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交流及作品欣赏中,使“探究更有意识,探究更有方法”。例如:先用黄色,然后用红色覆盖住一半,结果变成橙色,再调和红色和橙色,加点蓝色,最后变成“海苔色”,等等。 (五)落脚主题脉络线,推进幼儿发展 幼儿科学素养及探究“有意性”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次活动只是一次集体教学,需要链接教学前期及教学后续的区域个别化学习、家园活动等。例如,在给陀螺旋转面涂色、设计图案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发现颜色在旋转运动中也会“变色”;幼儿套上Specdrums音乐指环,当指环辨识到相同颜色时,不论物体是否相同,其音高都是相同的,等幼儿能熟练玩色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颜色作曲”;在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特定的颜色可以表达特定的心情;等等。对颜色与各项事物关联的探究,让幼儿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事物样态的无穷无尽,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