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人本理论下共产党人扶贫工作经验总结 |
范文 | 摘?要:?马克思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的重要理论来源。在70年的扶贫工作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人本理论与中国扶贫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以“人是和谐发展的人”坚定扶贫信念,以“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指明扶贫道路,以“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创新扶贫方式,使中国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马克思人本理论下共产党人的扶贫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又一伟大创举。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理论?扶贫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脱贫人数超过世界人口大国美、俄、日、德4国人口的总和,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1]以马克思人本理论为切入点,总结中国共产党70年扶贫工作经验,科学把握扶贫工作内在规律,对我国取得脱贫决胜攻坚之战的最终胜利,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定扶贫信念:人是和谐发展的人 马克思认为,异化导致了工人的贫困,从而限制了工人的和谐发展。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异化的产生根源及解决路径,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开展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为我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地开展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正是异化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夺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价值落到资本家手中,成为用以压迫工人自身的一种反对力量。也就是说,工人与自身发生了异化。工人越卖力工作,就越容易陷入贫穷。马克思指出,要想摆脱异化,首先要消除异化产生的条件,即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源上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为彻底摆脱异化、消除贫困提供物质保障。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一切生产都是“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2],人们真正摆脱了异化,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始终是党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同时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决胜之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放在首位,在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落实扶贫理念,实事求是地开展扶贫工作。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国家制度层面消灭了封建剥削。但只要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就意味着还存在着阶级压迫,有压迫就有异化,有异化就有贫穷。1953年,我国正式拉开了“一化三改”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被彻底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这不仅直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为我国后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我国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力图让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时代的引路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扶贫工作的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强调,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出台的关于脱贫攻坚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正式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执行,我国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二、指明扶贫道路: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是活生生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以唯物主义视角为扶贫道路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坚持切实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上,同时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進扶贫工作的开展。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是以具体的而非设想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不同于其他无生命的物体,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发展。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满足需要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实践具有历史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也影响、制约着人们的实践。因此可以说,人是历史的人,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 在70年的扶贫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情与国情紧紧联系在一起,既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脱贫需要,又充分考虑了现实经济条件,在现实需要与历史条件之间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平衡。毛泽东时期,考虑到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普遍贫困,采取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整体扶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全社会进行救济式扶贫。同时发挥我国的农业资源优势,从农民土地问题着手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5]邓小平看到了改革开放给扶贫工作带来的机遇,主张要将改革的时代浪潮吹到农民身上去。他改变了过去土地的集体经营形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78年到1985年间,我国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约1786万人。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日益显露,人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泽民针对这一新情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扶贫工作要求。他认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开展开发式扶贫,要通过就业、教育等方式指导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均衡稳定发展。面向21世纪,中共党人胡锦涛对新阶段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主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6]的工作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时期,然而“最后一公里”对扶贫精度和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理念,强调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把扶贫政策落实到人,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2018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7] 三、创新扶贫方式: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马克思指出,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上的人,人的现实力量必须到所处的全部社会关系中去实现。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魄力,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力量,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扶贫工作,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根据人是具体的人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不能凭借抽象的观念,而应该从现实出发,到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中去寻求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一结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并且人们就处于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下的现实世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只有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绝对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社会上所有人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而存在的个体。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性的,个人发展必须以现实为依托,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发展。 70年的扶贫工作证明,脱贫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开展扶贫工作的力量,为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力量基础。首先在领导核心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扶贫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为扶贫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共产党是贫困工作的领导力量,扶贫工作必须由中国共产党带头完成。1986年,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地区都设立了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进一步在组织上保证了党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共产党在扶贫工作中的領导作用,指出开展扶贫工作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提出的必然要求,必须将扶贫工作作为党的事业来开展。其次,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调扶贫工作的人民主体性。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简单直接的救济式扶贫方式,人民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脱贫”,不断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工作,鼓励人民依靠自身智慧主动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要有斗志,要坚信“弱鸟可望先飞”,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创造幸福。最后,引导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为扶贫工作增添强大动力。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工作,构建社会力量扶贫开发平台,健全社会扶贫工作机制。2017年底,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发布贫困户帮扶需求200多万条,对接成功超过120多万条”[8],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主动致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方力量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综上所述,过去70年,中国共产党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既是共产党人不断把握扶贫工作规律的认知过程,也是马克思人本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最权威数据:统计局发布2018年统计公报[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9-02-28/doc-ihsxncvf8490804.shtml2019-2-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6]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80. [7]曾学龙,王素芳.新中国扶贫改革70年的哲学意蕴[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5):24-29. [8]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牢记初心坚定信心?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7/12/29/art_624_75961.Html.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查莎,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