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范文 | 陈芳 【摘要】目的 探究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对其住院时间等情况的影响。方法 本次探究所选取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均为38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在住院时间、心功能、心律失常情况、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05)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2±2.01)d,t=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Ⅳ级者2例(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例(18.4%),x2=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3例患者(7.9%)再出现心律失常,低于对照组的19例(50.0%),x2=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x2=1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住院时间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3..0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病因为患者冠状动脉闭塞,致使其冠状动脉出现血供中断或者减少情况,进而导致其心肌细胞出现较为急性且严重的缺血、缺氧现象,最终导致其心肌坏死,该疾病是较为常见的急性症状,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讲,该疾病大大提高了其死亡率[1]。本次研究主要为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对患者的救治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探究所选取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配为人数均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0:9,年龄50~82岁,平均(62.13±1.96)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2:7,年龄50~80岁,平均(64.81±2.33)岁。本次研究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不超过48 h,均符合WHO评判标准,且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心慌、气短、发晕等症状,其中18例为房性心律失常,35例为室性心律失常,8例为窦性心动过缓,15例为房室传导阻滞;研究对象中14例心肌梗死位置处于前壁,26例处于前间壁,19例处于广泛前壁,7例处于下壁,10例处于下壁+后壁。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疾病信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即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心电监护变化,严防出现休克等现象,告知患者正确休息、饮食、用药等知识[2]。 在上述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严密监视患者病情变化:据学者统计,由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律失常通常出现在画着发病后的前两周内,其中以24 h内发病的居多,发病时间通常为早上5点至午间12点之间,因此,需提高该时间范围内巡视的频率,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人员需每隔20分钟左右对患者心率血压、心律等变化做好记录,同时提高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抢救程序,如果巡视中发现患者出现胸痛加剧、出冷汗、头晕等症状时,必须要立即汇报医生,必要时配合医生抢救;同时,收治心肌梗死病人后必须要将其安置在CCU病房中,做好心电监护,并在病房备好急救药品,急救器械等,除颤仪必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以便随时启用[3]。(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梗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但傳统护理模式中在患者的心理安抚并不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梗患者大多具有负面情绪,紧张、恐慌、更有甚者会有濒死感,此类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此,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以便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护理措施具体为做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疾病知识宣教工作,告知其该类疾病的治疗过程、治愈率,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工作时要注意说话用语,避免过激类词语对患者心理造成刺激,保持治疗环境的安静,及时答复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在医生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安抚以外同时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做到感同身受,对家属做好安慰,避免紧张环境氛围对患者造成心理刺激,造成恐怖的不良情绪[4]。(3)用药护理:评估患者胸痛部位、程度、诱发因素等,并运用疼痛评分工具动态评分,及时评价胸痛是否好转,遵医嘱予药物治疗,扩张血管,缓解胸痛。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该疾病的用药方式、疗效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配合性[5]。对患者交代用药时间及频次,鼓励患者主动表述自我症状,监控患者用药前后发生的变化,观察用药疗效。(4)控制诱发因素:急性期间严格卧床休息,床上排便,切记勿用力、屏气:护理人员要确保病房的清静、整洁,确保环境舒适。控制好患者家属的访视频次、人数,避免患者情绪激动[6]。(5)康复训练:对患者急性心梗梗死的恢复情况做好评估,在适宜的情况下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在患者进行训练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动态,如果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率超过110次/分时,必须立即终止训练,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与相应的治疗[7]。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心功能、再出现心律失常情况、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由SPSS 20.0软件处理,其中(x±s)及n分别用t和x2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表明,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05)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2±2.01)d,t=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 结果表明,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心功能Ⅰ级者21例(5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例(34.2%),x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Ⅳ级者2例(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例(18.4%),x2=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2。 2.3? 两组患者再出现心律失常情况对比 据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仅有3例患者(7.9%)再出现心律失常,远低于对照组的19例(50.0%),x2=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结果表明,应用循证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7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例(34.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x2=1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4。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患者心肌急性严重缺血致使其心肌细胞坏死,大多急性心肌梗死梗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现阶段医学界已经大大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控制及预防尚需重视。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慌、气喘、严重者会导致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因此通过一定的护理措施避免心律失常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心功能Ⅳ级人数、出现心律失常人数及为护理满意度四项分别为:(9.26±1.05)d、2例(5.3%)、3例(7.9%)、9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4.52±2.01)d、7例(18.4%)、19例(50.0%)、65.8%,t=11.27,x12=8.73,x22=12.07,x32=1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循证护理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减住院天数、提高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 ?晶,朱? ?梅,王微微,等.循證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247-248. [2] 张? ?晶.循证护理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3):155+163. [3] 林晓燕,柯清月,何琼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5(29):98-99. [4] 张利萍.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2):115-116. [5] 梁小平,欧飞娜,江海华,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9):1289-1290. [6] 毛? ?楠.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住院时间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42-43. [7] 张居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4). 本文编辑:赵小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