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始末 |
范文 | 鹿璐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清王朝的崩溃,史学界普遍认为主要的导火索有两个,一为四川保路运动,一为武昌起义,其实纵观历史的发展,这两件大事并没有使清王朝立刻土崩瓦解。已成强弩之末的清王朝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依然把持着中央政权,在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的支持之下反而来势汹汹,似乎要与革命党决一死战。然而就在国家政权鹿死谁手难以作答之时,清宣统皇帝却在1912年2月12日突然宣布退位,是什么给予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以“致命一击”,导致它“轰然倒下”呢?现在史学界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良弼之死。 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志士彭家珍刺杀。清末对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坊间有多种传闻。究竟彭家珍刺杀良弼的真实情形如何呢?北京市档案馆藏有关于彭家珍的档案,详细记述了彭家珍事略和其刺杀良弼的经过。 一、良弼之死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在清末的政坛上,良弼并没有占据多大的舞台,而且他的出现也只能算作“昙花一现”。但是分析良弼,我们发现他可以算作“末路英雄”。良弼是满洲镶黄旗,爱新觉罗氏,具有皇族血统,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成都。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良弼一家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家境并不富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良弼,从小接受正统的忠孝伦理教育,侍母极孝,同时他也懂得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改变环境。良弼虽然家境不好,但毕竟是皇室宗亲,得到的机会还是比普通人多一些。光绪二十五年(1899),良弼被选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回国,入练兵处,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清史稿良弼传》中记载:“(良弼)平日以知兵名,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留意人才,自将帅以至军士,莫不延纳。思有所建树,颇为时忌。……良弼刚果有骨气,颇自负,虽参军务,无可与谋,常以不得行其志为恨,日有忧色。”从《清史稿》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良弼曾经主持过军务,统领禁卫军,力主军事改革,要求清王朝建立自己的新军,培养军事人才。因此,良弼与铁良等人被称为清季干将。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清政府听从了良弼等人的建议,仿照日本参谋本部设立了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为载涛,但是载涛不谙军事,凡事皆以良弼为“谋主”;十月,良弼擢升为禁卫军训练大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弼逐渐走上了政治舞台。 武昌起义后,良弼主张镇压革命,反对启用袁世凯,不过在朝廷应对革命党武昌起义的一系列人事安排中,良弼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还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得到了军权。袁世凯怀有野心,他想利用革命党达到逼迫清帝退位,自己谋篡革命果实的目的。为此,袁世凯主张与革命党南北议和,在朝廷内则想方设法排挤主战的良弼。不料良弼并没有因此偃旗息鼓,而是在1912年1月12日与溥伟、铁良等人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简称“宗社党”,良弼被推为首领。宗社党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良弼提出要自己领兵南下镇压革命,并立下军令状,称以三个月为限,如果不成功就自请斩首谢罪。良弼还建议以赵尔巽代替袁世凯出任内阁,以铁良为大将军,以庆、肃诸王协助筹集监督粮饷,而自己则总揽满汉文武内外之全权。在良弼的鼓动下,代表清室宗亲的宗社党在朝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时间隆裕太后与宣统皇帝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要与革命党进行最后的决斗。 然而历史就在1912年1月26日这一天改变了,革命党人彭家珍向良弼扔出两枚炸弹……良弼之死使清王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断绝了。 二、彭家珍刺杀良弼的历史背景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人,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其父彭仕勋为清末秀才,思想激进,主张实业救国。少年时代的彭家珍受父亲影响,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并结识了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彭家珍考入成都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彭家珍因成绩优等被公派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本期间彭家珍秘密加入同盟会,决心革命。同年他接受孙中山布置的任务并携带一批革命书刊返回四川,任清军的排长,驻成都外北凤凰山。彭家珍虽然身在清营,但是一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10年,彭家珍在同盟会员刘介藩介绍下前往天津任奉天讲武堂附属学兵营前队队官,在此期间彭家珍宣传革命,吸纳学员参加同盟会。1911年,彭家珍谋得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长职位,到任之时,恰值武昌起义。在天津期间,彭家珍积极联络各方豪杰,为天津革命四处奔走。1911年10月11日,汪精卫邀集彭家珍与白逾桓等人,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支部,汪精卫任支部长,白逾桓任参谋部长,彭家珍任军事部长。由于彭家珍从事革命活动,被清陆军发现,遭到通缉。彭家珍化名出走,但是仍来往于京、津、奉、沪,积极联络党人。1911年12月,彭家珍在上海得到孙中山接见,受到鼓励,更加意志坚决地投身革命。彭家珍在上海曾任四川同盟会党人旅沪支部军事部副部长,积极参加筹组北伐蜀军,被推为蜀军副总司令。蜀军政府邀请彭家珍回四川组织革命,被彭家珍婉言谢绝。彭家珍认为北方系清室根据地,较为重要,要求继续留在北方工作,改任北方暗杀部长,领导北方的暗杀工作。彭家珍秘密由秦皇岛运送手枪、炸弹等物入京,欲从首都起义。而清廷防范甚严,侦探密布,革命党人白天在街头不敢见面,而夜晚,清廷的巡警四处巡查,革命党人的住处屡次被抄,情况非常危险,难以发动起义。彭家珍想到了擒贼擒王的计策,他决定单独行动。经过一番审时度势之后,彭家珍的目标锁定了良弼。 对于彭家珍暗杀良弼的原因,有众多猜测,一种是为吴禄贞复仇说。彭家珍与吴禄贞是好朋友,吴禄贞在石家庄被枪杀,彭家珍认为此举肯定为良弼所为,故而想除去良弼。另一种是袁世凯借刀杀人说,良弼之死最大的收益人乃袁世凯,袁世凯为除去阻挠清帝退位的良弼,找到同盟会的人说不是他不想共和,而是良弼从中作梗,自己无法向皇帝进言退位之事,若良弼不除,共和难求。鉴于此,同盟会决定刺杀良弼,彭家珍毅然领命。那么到底彭家珍刺杀良弼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四川同乡某等为彭烈士家珍呈请国府抚恤文》档案中是这样记载的:“当时南方虽响应革命,而满廷则主战弃和,故先派荫昌以海军扼据长江,继派冯国璋以陆军攻破汉口,虽武昌先已光复,然清兵距江作战,其不攻至武昌者几希。是时袁世凯虽督重兵,然因良弼在内主张不利于己,且有自身难保之虞,于是依违两可,外杀民党将领吴禄贞以求献媚于清室,内结民党首要孙总理以谋大位于将来。因此,时局混沌,解决尤难,烈士鉴此时机不容缓,深知清室以良弼为中心,袁氏以良弼为畏首,欲推翻清室利用袁氏解除数千年之专制,建设廿世纪之共和,非先去良弼断难成功。” 而当时的情形正如档案中记述的那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同日晚,汉阳光复。汉川县宣布独立。同日,革命党人赵承武率军起义攻占汉口,成立汉口军政分府。面对这样的局势,清廷非常害怕,摄政王载沣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家商议的结果是派兵镇压起义,但是谁作为前线总指挥呢?人选有两个,一是袁世凯,一是荫昌。荫昌是满洲正白旗人,曾经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载沣非常信任荫昌,决定派他为总指挥,开往武昌镇压革命。荫昌虽然学过军事,但却是个废物,在前线连吃败仗。此后,清廷又命冯国璋率部增援。然而冯国璋在湖北按兵不动,有意拖延。18日,革命党人唐牺支率领新军在宜昌起义。同日,清军向刘家庙增兵,围攻汉口,19日,革命军在刘家庙大败清军,此后,革命军连连推进,山西、贵州、上海、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纷纷独立,直隶、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爆发大规模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迫不得已于27日召回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领海陆各军。袁世凯被启用后,原来消极怠工的冯国璋马上抖擞精神,在与革命党的战斗中连连取胜。北洋军在袁世凯的指挥之下,长驱直入,胜仗连连。这样袁世凯就有了和革命军谈判的资本。12月1日,双方议定停战3日。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7日,袁世凯派出唐绍仪作为代表参加南北和谈。当时革命党中,很多人认为,能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就可以实现民主共和,革命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很多革命党人都想借助袁世凯之力推翻清王朝,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甚至于孙中山先生也宣布,如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当即辞职,并推袁世凯为总统。而在朝廷中,对于清帝退位的提议,以良弼为首的王公亲贵十分不甘心,以宗社党为基础,准备做垂死挣扎。而促使彭家珍痛下决心,立即行动的原因,在王清渭先生笔述彭烈士事迹档案中是这样记载的:“良氏督战甚切,遂派荫昌督水师,冯国璋督陆军,直抵刘家庙上下一带,夹攻武昌甚急,水师以巨炮击坏民军数舰,及武昌城市民军危在旦夕。”同时在宣抚使江苏姚锡光撰写的《彭大将军荣哀录》中记述当时的情形是“汉阳初陷,潼关进取,太原收复,武昌且旦夕下,北军势张甚,军谘史良弼复自请督师……烈士知良弼不除,战祸不息,遂决计赴京以绝其根。”从档案中的这些记载我们可知,良弼咄咄逼人,鉴于时机刻不容缓,彭家珍准备立即行动暗杀良弼。 三、彭家珍刺杀良弼经过 此时已是辛亥年的腊月初,彭家珍等人准备在阴历腊月初八行动。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行动,是因为清廷旧例,腊月初八这一天皇上要赏赐各王公大臣吃腊八粥,而各王公大臣要上朝谢恩。彭家珍分析这一天良弼必然在京,而且一定会在家中,所以他们准备这一天行动。 彭家珍是一个做事沉稳,有条不紊的人,他一步一步设计好如何刺杀良弼,然后按照既定步骤层层推进。彭家珍首先进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良弼。彭家珍与良弼素未谋面。这可是个大问题,如果炸错了人,不但对革命无益,而且还会暴露自己。所以彭家珍首先要解决良弼的照片问题,彭家珍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寻找良弼的照片,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同乡徐某的家里发现了良弼的照片,于是他趁到徐某家做客之机,乘其不备将照片取走。彭家珍日日对着照片揣摩,将良弼的面容烂熟于胸。彭家珍采取的第二步就是访求良弼的亲近之人借以利用。因为彭家珍知道良弼此时是朝廷重臣,禁卫军统领,要想接近良弼又不让他起疑心,唯有假借良弼的熟人名义才行,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呢?彭家珍一筹莫展,而就在此时他一闪念,有一个人出现在他的记忆中,那就是彭家珍在奉天的同事,学兵营管带崇恭,此人乃是良弼的亲近之人。彭家珍马上秘密来到奉天,在奉天彭家珍使用崇恭的名字给良弼发了封电报,大致内容是:现在奉天局势很紧,想到北京向良弼告密。彭家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良弼崇恭要来北京面见他,消除良弼的疑心。第三步就是探访良弼的住处,彭家珍准备在良弼的住处实施暗杀行动。彭家珍探悉良弼私第在西城红罗厂内,他就拿着崇恭的名刺乘良弼不在家的时候,到良府拜会良弼。彭家珍这样做是为了,一是要让良弼家人认识自己就是崇恭,二是要打探出良弼出入家门的时间,选择行动时机。彭家珍的第四步就是对自己进行乔装改扮,以掩人耳目。彭家珍置办了一套清军标统军服,穿上这套军服,彭家珍俨然就是清军的军官,没有人怀疑他的身份。随后彭家珍带着自制银质炸弹二枚、手枪一支,与同盟会赵、杜男女诸同志同往西河沿中西旅馆静候时机。彭家珍对同伴说,准备两枚炸弹,先投一枚如果不能炸中,就再扔一枚,若再炸不中,被擒后即以手枪自尽。彭家珍还留下绝命书:“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由此可见彭家珍对这次刺杀行动抱着必死的决心。彭家珍的准备工作已经一切就绪,就等腊月初八日行动了。 腊月初八夜,彭家珍打听好从奉天来京列车的到达时间,然后由中西旅馆来到前门东车站旁,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标统冠服,装成一副刚下火车的样子,然后坐人力车直到金台旅馆,彭家珍进店后对店主说:“我由奉天来,行李在后即到。”随后,彭家珍开楼上13号房休息,过了一会儿,他吩咐店主代为雇车马,说要外出拜客,遂乘车直到红罗厂去。彭家珍到达良弼府第时,家人说良弼尚未回府,还在军谘府议事,于是彭家珍又折往军谘府,恰遇良弼整队而出,遂尾追至红罗厂外。彭家珍命马夫问前面是否良大人卫队,得到肯定的答案,彭家珍即以事先准备好的崇恭名片求见良弼。良弼见是崇恭名片,即请他到宅中谈话。彭家珍与良弼各自乘车行至良宅大门外齐下车,彭家珍走近良弼,说:“崇恭自奉来,有机密求见大人数次,请大人稍停,我详述机密。”良弼听到这个声音不熟悉,再一见此人并非崇恭,惊知有异,大呼卫队:“有刺客”,然后立即逃走。彭家珍见状马上追了上去,先投了一个炸弹,结果用力太猛扔得太靠前,没有炸中。接着彭家珍又掷一弹在良弼身后触石阶爆炸,一下炸断了良弼的左腿。然而炸裂的弹片亦反射伤及彭家珍的头部,彭家珍当场牺牲,年仅24岁。 良弼身受重伤,他对于彭家珍的行刺似乎有所悟,对家人说“朝廷不识我,惟此人识我,真吾知己也。”次日,良弼去世。警察来到事发现场查验死伤情况,在这次刺杀过程中,卫兵死8人,马夫死1人,重伤1人。警察讯问昏迷后苏醒的马夫,问他从何处来,答从金台旅馆。警察将金台旅馆团团围住,搜查该旅馆,仅空房一间,并无同伴。其实彭家珍的同党诸人此时就在离金台旅馆十余步远的中西旅馆,彭家珍怕连累大家,才做此周密安排,使得同伴皆得幸免。 彭家珍以一人之力刺杀清廷重臣,宗社党领袖,举国震惊。当时各报纸称彭家珍“一炸胜雄兵十万者”。良弼一死,宗社党人群龙无首,纷纷逃亡外地,无人再敢争持和议之事。失去了良弼的清廷,再无可以依靠的人了,良弼死后十余日清帝下诏退位,数千年之帝制一变而为共和。 为表彰彭家珍的功绩,1912年2月22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称他的行动是“我老彭收功弹丸”。民国元年夏,由同盟会同志商请,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主张将彭家珍原棺迁往万牲园(今动物园)与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三烈士合葬,修建四烈士墓。1928年底,彭烈士家属向国民政府申请为彭家珍修墓建祠,国民政府遂令北平特别市市政府筹建彭家珍烈士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给其家属颁发“永垂不朽”的烈士光荣证。 初秋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笔者来到动物园,在熊猫馆西北侧的一片苍松翠柏间找到了彭家珍和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烈士合葬的四烈士墓遗址。一束阳光透过松柏的枝丫投射在烈士墓前,一片光明。历史往往在一瞬间改变,彭家珍和千千万万同他一样有着爱国之心的革命志士,用热血推进了清王朝覆灭的进程,推进了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进程。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