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份档案还原姚启圣在清朝收复台湾历史中的贡献 |
范文 | 王雷 提及17世纪清朝政府收复台湾那段历史,可能大多数人熟知的还是中学课本中讲到的头号功臣——施琅,而对“姚启圣”这个名字则略显陌生。为何收复台湾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启圣呢?个中原委还要从档案中寻找。 在北京市档案馆特藏库中有这样一份珍贵档案——《剿抚澎台机宜》,它是反映17世纪清政府收复台湾的珍贵档案文献,由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幕僚宋淏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所著。后经姚启圣作序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成现稿。整个文本全部手书,是世间仅存一份的“孤本”。其内容记录了姚启圣和宋淏对台湾郑氏政权的剿抚政策和策略的建议,同时详细记载了澎台岛屿的山川风物及台风的发生规律等。清朝国史馆在撰写施琅传时,将平定台湾的功劳全归于施琅,以至后人论及康熙年间平定台湾,多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启圣,对此,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议,这份档案正好为我们解开疑团。 《剿抚澎台机宜》含正文条议十二则、杂记十七则、海图以及正文前序言和文后匾对赠言。该档案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中国档案珍品展”上也展出过。档案正文条议十二则,系康熙十七年(1678)宋淏关于台湾问题给姚启圣的上书条陈,是其对台湾郑氏政权剿抚策略的建议,提出了对郑氏政权进行剿灭或安抚的时机、策略、理由和建议,主旨是剿抚并举、抚重于剿;又有杂记十七则,为宋淏三次到澎台亲历的见闻,详细记载了澎台岛屿、山川、风物、城镇、民俗以及台风的发生规律,并附海上风信日期。书中还附有海图,分澎湖图和台湾府图两幅,均为大陆视向,东为上。其中台湾部分仅约当今台北、基隆、淡水一带。全文毛笔楷书,十分工整。这份档案是研究清朝对郑氏政权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的宝贵史料。从中也足见姚、宋二人对清朝政府收复台湾所做的重要贡献。 史料记载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任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康熙十五年(1676),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姚启圣捐家资募兵并投入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后姚启圣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也就是说,在施琅的人生高光时刻,姚启圣是施琅的上司。 对宋淏其人史籍无具体记载,但从姚启圣的《剿抚澎台机宜》序言和《匾对赠言》两文中得知:宋淏,字维清,号立庵,别号漂翁,姚启圣任福建总督后聘其为幕僚。姚启圣在序言中评价宋淏其人“于经史外,旁猎星舆、兵阵、易学、时务,靡不洞究情奥”。可见此人博学多才,除了熟读经史子集外,对兵法、星象等也有所涉猎。“闽疆荡平,浙粤邻界,伏莽一清,宋子之力居半。”这是姚启圣对宋淏辅佐其安定福建的评价。 姚启圣一生以收复澎台为己任,清廷曾就台湾收还是弃展开过激烈争论,姚启圣坚持收复澎台,底定海疆。宋淏则协助姚启圣做了大量收复澎台的准备工作,“又破家忘身,三航其地。凡恶水毒境,异闻异见,纪载罔遗,功亦勤矣”,便是说明宋淏三去澎台收集资料、情报,汇总出《剿抚澎台机宜》。 然而,对收复台湾这如此大功,清廷对施琅加封靖海侯,对姚启圣和宋淏却未有任何封赏,原因之一便如姚启圣在序中所言施琅“潜由海道奏捷。攘已成之功,攫他人之绩,犹不脱鼠偷之旧河哉!”从中可知,施琅在收复台湾后并未及时返回福建告知姚启圣,而是直接由东南沿海走水路直接报给康熙,以至于康熙只认为是施琅有功。对施琅,姚启圣更是对其评价:“误举屡叛屡服之剧盗,以为之帅。讵觇军秘,即冒余旌麾,扬航而入。郑氏知为余与宋子亲抚,奉表崩角。”足可见姚启圣心中之愤慨,而台湾郑氏政权之所以很快投降是因为姚宋二人之前所做的努力。 建功立业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一生的功绩未被認可,姚启圣发出感慨:“余老矣,脱一日不可为讳,则生平未了,惟宋子知之最深,苟能补吾遗憾,目且瞑矣。”而三航其地的宋淏更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其多次在姚启圣左右提及此事,本就已心力交瘁的姚启圣在台湾收复三个月后遗憾地离世了。 清朝官书《八旗通志》记载:“战功属靖海侯,而平日招抚设间,以离贼心,则启圣之力为多云。”此说法与《剿抚澎台机宜》的记载基本相符。 姚启圣创立如此丰功不得封赏,以致郁郁而死,献计献策“三航其地”的宋淏更是青史无名,而“攘已成之功”的施琅却被封侯晋爵,这就是珍贵档案《剿抚澎台机宜》给我们还原的真实历史。 参考文献: 王国华.一件清代孤档告诉了我们什么[J].上海档案,2003(2):12-14.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