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纸质档案规范化保护修复研究 |
范文 | 甘岚 纸质档案在征集、保存和利用过程中,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造成纸质档案文物的损伤和病害,便有了纸质档案的修复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介绍纸质档案规范性保护修复与同行交流。 1??纸质档案病害分析 新征集的旧纸质档案或保存不当的纸质档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如水渍、污渍、皱褶、断裂、纸质酸化;写印色料的褪色、变色、晕色;虫鼠损害、生霉、磨损、破烂不堪等现象,这些不同程度的各种病害,称为纸质档案的病害。综合归纳主要病害有: (1)水渍:受水浸湿而留下的痕迹。 (2)污渍:纸面上各种被污染的痕迹,如灰尘、泥渍、墨渍、油渍等。 (3)折痕:纸张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线状痕迹。 (4)皱褶:纸张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张表层形成凸凹不平的皱纹,局部变形。 (5)断裂:纸面局部断开,相互无连接或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 (6)磨损:外力摩擦造成的痕迹。 (7)烬毁:高温火烧造成的损毁。 (8)脱色:写印色料局部脱落、褪色、字迹模糊。 (9)酸化:纸张pH值<5。 (10)残缺:局部缺失或字迹残缺。 (11)脆化:纸张物理性能降低,易碎。 (12)微生物损害:霉菌侵蚀造成的损害。 (13)动物损害: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造成书画的损坏。 (14)锈蚀:由于金属生锈的侵蚀(铁钉等对纸张造成的腐蚀)。 2??修复理念与原则 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针对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修复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理念与合理保护的原则。修复理念是,以体现档案价值为宗旨,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保持档案的“原真性”,尊重和保留最初形态,不改变档案本体遗留的历史痕迹;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兼顾档案在历史、科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注重保护修复中的科技含量,提高预防性保护意识。 修复原则包括: (1)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始终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少干预档案本体承载的历史信息。 (2)兼容性原则:即档案原材料与修复所用的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上必须是相接近。 (3)可再处理原则:选用当今较先进的且已被证明有效的技术和材料,同时应考虑到随着档案保存时间的延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后人二次修复留下足够的可再次处理的空间。 (4)?耐老化原则:基于档案长期保存的特点,修复中选用的材料应能够降低外界因素对档案本体的影响,避免造成修复性破坏,保证其延长保存寿命。 (5)规范化与标准化原则:修复档案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修复技术与质量规范化,修复人员规范化,努力达到档案修复管理的标准化。 3??纸质档案保护修复流程 3.1??前期调查:前期调查工作主要包括记录档案基本信息、价值和保存现状。内容应包括档案的名称、年代、级别、尺寸、质地、质量、来源等,说明档案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档案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紫外线指数等。 3.2??检测分析:通过科学仪器进行常规检测,包括纸张厚度、密度、定量、白度、色度、帘纹宽度、pH值、写印色料溶解性等。 (1)厚度,是反映造纸技术水平和纸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密度,指纸张紧度(g/cm3),与原料性质压榨有关,紧度可以反映纸张结合的致密程度。定量,指单位面积纸的重量(g/m2),它与纸的用途和制造工艺有关,对于面积规则、损伤较少的档案,可直接称重并测其面积,通过计算得知。对于不规则的档案纸样可以用对比法测定。测量厚度、密度和定量是对档案残损选配补纸的重要参数。 (2)白度、色度。纸的白度可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的纸一般白度显现高。色度的测定是为了与保护修复后的纸张进行对比,判断保护修复过程有无造成色差变化。 (3)帘纹观察。帘纹是区别手工纸与机械纸的重要标志,观察帘纹形态判断纸张质量和制造时期,便于科学选配修复用纸。 (4)pH值。纸张pH值对纸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很大关系,弱碱性的纸张状态比较稳定;偏酸性的纸张由于酸催化水解导致纤维素?-1,4糖苷键的断裂后被氧化生成羧酸,从而导致纸张不断酸化、降解。对档案纸张表面pH值测定,是决定是否采取脱酸处理的依据。 (5)写印色料溶解性。纸质档案上字迹、印色在进行保护修复前,需测试其溶解性,为保护修复措施提供参考。通常采取棉签蘸取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溶液,轻轻擦拭字迹或色料部位,如果出现掉色现象,要采取固色处理。 (6)材质分析,材质分析尽可能做无损分析(从破烂糟朽散落的碎屑中取0.3×0.3厘米即可)。检测方法是将样品用蒸馏水浸润揉团放在载玻片上,滴几滴蒸馏水后用尖头镊子和钢针将纤维分散开,使其分布均匀,然后滴上I-ZnCI2染色剂,通过纤维测量分析仪观察其纸张纤维,即可判断造纸原料。修复应尽量采用相同材质的纸张作为修复用纸,材质分析为修复纸张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病害突出的纸质档案应采取特殊分析,特殊分析是针对性的病害分析,包括污染物、微生物、褪变色等鉴定,分析方法有傅利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 通过以上基础检测和分析,对档案所处的状态进行总体评估和病害发展态势预测,为选用保护修复材料、确定修复重点和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3.3??消毒灭菌:为了防止微生物病害的发生以及霉菌之间的交叉传播、感染,纸质档案在修复前后均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确保再入库时与未修复保护的档案隔离存放保管,预防交叉感染病害。 消毒灭菌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真空充氮气消毒法和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法。真空充氮气消毒法对纸质档案无副作用有一定效果,但时效较短。环氧乙烷杀菌普广杀虫力强,是当前用于纸质档案灭菌除虫卵和霉菌孢子均有较强灭杀作用较为理想的成熟技术,但环氧乙烷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废气必须合理、谨慎处理。 3.4??清洗、去污:根据纸质档案的具体情况,进行除尘去污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物理清洗方法:物理方法是借助各种机械外力和能量使污垢分解并剥离开物体表面,以达到清洗的目的和效果,主要方法有:毛刷清除法(用软毛刷将表面灰尘轻轻刷去,减少表面灰尘);剔刮去污法(针对档案本体上的固态泥点、蝇粪、黑点杂物,使用刀尖小心剔刮剥离);面团粘污法(将小麦粉加水揉和成软硬适当的面团,用面团在纸面上来回滚动将污渍粘除);水清洗法(用纯净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水渍黄斑、轻度霉迹污渍)。若是顽渍可采用超声波乳化技术进行清理。 (2)化学清洗方法:对于局部严重污渍使用棉签蘸5%乙醇溶液进行清理,清理时基本不会对写印色料造成损伤。有实验研究表明:5%乙醇溶液对各类字迹的耐久性影响较小,乙醇又有去污杀菌的功效,而且操作方便效果甚佳。若有锈蚀,可用专业工具去除锈钉后,清除周围锈渍,使用棉签酒精局部清洗。 3.5??去霉:?霉迹霉斑主要是白霉、绿霉、黑霉、红霉等,去霉方法有: (1)乙醇(酒精)擦涂法可去除“白点片状”白霉菌。具体方法是,用柔软洁净的纱布或脱脂棉球蘸取75%酒精在有霉菌的部位进行擦拭,根据霉菌严重程度控制擦涂的次数。特别注意的是,擦涂前先进行写印色料易溶解性试验,如果写印色料易溶解就不能使用此方法。此外,酒精属于易燃物质,使用时要注意防火。 (2)高锰酸钾与草酸搭配使用去绿霉、黑霉、红霉。具体方法是,先用0.5%高锰酸钾溶液擦拭霉斑残留部位5分钟~10分钟,再用2%草酸溶液中和棕色沉淀,然后蒸馏水冲洗干净。若不能彻底去除,再用1%溶菌酶溶液涂擦并保持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水冲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后阴干。 3.6??脱酸:档案纸张pH值<4表示严重酸化,需要对其进行脱酸处理。脱酸方法有:(1)使用偏碱性(pH值>7)的清水清洗,也可用0.2%的碳酸氢镁溶液做脱酸液涂刷在档案纸张背后实施脱酸,再用清水冲洗。(2)用淘米水(pH值约8.5~10.3)浸泡清洗有很好的脱酸效果。 近年来,等离子脱酸、超纯水有限洗涤脱酸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成果。 3.7??皱褶展平整体整理:档案大多存在皱褶病害,须将每一皱褶耐心细致轻轻展开、将变形状态整理恢复常态形状后分批进行压平。对于档案边缘磨损严重或遭虫蛀的,据情况可用古籍修复方法进行衬垫修复。经检测是属机械纸张,要依据纸张的拉力、强度、色度、质地等要素遴选与之相适合的纸张做修复材料。修复后进行压平处理。 3.8??保护写印色料:档案中的写印色料主要包括油印版、蜡印版,手稿类的红、蓝、黑墨水及铅笔等。出现褪色、变色、晕色等病害,可采取宣纸衬垫隔离方法保护每件档案的写印色料。对于蓝黑、纯蓝墨水褪色严重的字迹,可使用LC显色固色剂实施恢复。对于圆珠笔、复写纸字迹褪色,可使用BAH、DAH恢复剂恢复;对于扩散的圆珠笔、复写纸字迹可用TH22、NHJ剂恢复;为了防止机械摩擦造成损伤铅笔字迹模糊,可喷涂胶剂进行封固,并拍照记录。 3.9??制作装具:将保护修复后的档案量身制作装具,如:文件盒、文件夹、压膜和档案储藏柜等,分类有序装入装具保存后再放入柜中进行科学保管。装具盒、夹等应采用无酸、无金属离子材质,以避免长期保存对档案造成锈蚀或酸化等危害。珍贵档案采用RP技术保护袋保护。 3.10??科学保管:专设专职档案文物保管员并不断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科学保护意识并使保护手段专业化、规范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