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桃符到春联:辟邪祈福的美好期盼
范文

    王全营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必做的一件事是贴春联,就是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的对偶语句,贴在门两边。

    贴春联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简单说是从桃符、门神到春联发展而来。

    先说桃符。桃符是由神荼、郁垒捉鬼的故事演变而来。据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应劭《风俗通义》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书记载:传说黄帝时代,沧海之中有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覆盖周边三千里。大桃树的东北方有一座鬼门,所有的鬼晚上都从这里出去。桃树梢上站着一只金鸡,当太阳露出第一缕阳光照在它身上的时候,它就会鸣叫起来。夜里出来游荡的万鬼不等金鸡鸣叫就得赶紧跑回去。大桃树下站着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拿着苇索,把守着鬼门关,查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从人间游荡回来的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鸡”谐音吉,金鸡报晓给人带来光明,“贴画鸡户上”好理解。为什么也用到桃符而不是别的树木呢?原来古人给桃树赋有降鬼的功能,《淮南子·诠言训》载:“羿死于桃棓。”许慎注曰:“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由此生发开去,就有了桃弓荆矢、桃弧棘矢、桃弓苇矢、桃弓苇戟、桃符、桃弓、桃戈等词语 ,用于除灾辟恶。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桃弓荆矢以除其灾,所谓辟恶也。”

    上引“县官”作官府解,说明到了应劭所处的东汉末年,过年时在大门两边用桃木装饰成人形驱鬼辟邪,已经逐渐演变成民俗。

    每年春节前夕都要以新装饰的桃人换去旧桃人,毕竟有些麻烦,后来人们为了简便,便创造了桃符以取代桃人。桃符是什么样子呢?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中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写祝祷之语,岁旦更之。”桃符上既有神荼、郁垒能辟邪,又有祝祷之语能给家庭带来福祉,人们就尊称其为门神,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到了唐代,门神除了神荼、郁垒又增加了秦琼、敬德。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病,“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秦琼、敬德主动请缨,顶盔披甲、手持鞭锏,守候在门外,一夜平平安安。唐太宗不能让两员大将夜夜为他守护,于是命画工画二人戎装形象,“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已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也有这个故事,情节与《三教搜神大全》相同:“选两个会写真的,着胡、秦二公,依前披挂照样画了,贴在门上。夜间也即无事。”受道教的宣传尤其《西游记》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喜欢印有秦琼、敬德的门画。

    学者一般认为在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即春联,产生于五代。据《宋史·五行志四》载,孟旭为蜀后主,“每岁除日,命翰林学士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降王师,即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宋史·孟氏世家》所载与此段内容完全相同。《宋史》中這一段话是作为谶纬讲的,意思是宋统一西蜀是天意。剥去迷信的面纱,倒是给我们清楚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孟昶时每年除夕在桃符上题词,正月初一挂在宫门左右。据此人们说孟昶所题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联在宋代得到传承和发展,门神、春牌、桃符成为春节民间必备之物。《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梦粱录》云:“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墨庄漫录》记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年春节前夕造访王文甫,见其家正在做桃符,遂挥笔题写一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这是将对联写在桃木板上。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元日》诗就反映了这一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盛行于明初。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首。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亦有同样记载:有一则故事说,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到街上转悠,看到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大红春联非常高兴。转到一家门口,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这一家以杀猪为业,不会写春联,朱元璋就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虽然是个故事,但说明朱元璋是喜欢春联的。据文献记载,朱元璋不但喜欢春联,而且还亲自撰写春联赐给臣下,以示恩宠。据明朱晖《金陵琐事》卷一载:“太祖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公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又一联云:‘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另据《明史·陶安传》载,朱元璋曾御制一联赐翰林学士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到了清代,春联更加成熟,无论官府还是民间,贴春联大为盛行,而钉桃板则慢慢失传了。但人们把桃符作为春联的古语常常在诗文中互相替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庭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编《楹联丛话》一书,把联语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集字、杂缀、谐语等12卷,可见联语已经无处不有。据该书载:“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须更新,但易新绢,分派工楷法之翰林书之,而联语悉仍其旧。闻旧语系乾隆间敕儒臣分手撰拟,皆其时名翰林所为,典丽矞皇,允堪藻绘升平,祓饰休美。”该书还收录有中和殿、保和殿、体仁阁、乾清门、坤宁宫、皇极殿、养心殿、毓庆宫、文华殿、坤宁宫、慈宁宫、承乾宫等处春联近200副。

    到了清代,除夕贴春联已经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之一。朱应镐《楹联新话》载,洧川(今属尉氏)县令潘四梅,“岁暮,自制春联,大门云:‘化日光天,偕尔民共登仁寿;和风甘雨,愿彼苍永锡丰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写到了这一习俗:“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春联主要用于喜庆,但是也有拿春联开玩笑的。明无名氏《解学士诗》讲了一个写春联斗气的故事:卖豆腐的解通“年三十晚,见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忙取出红纸叫解缙:‘拿去央你先生写一对联来贴。”解缙出门见斜对过曹尚书后花园有一片竹林,于是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见了很生气,遂叫人把竹子砍去半段。解缙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在上下联各添了一字,成为“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更加恼火了,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在上下联上又各添一个字,念起来是“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这是借名人讲故事,但通过这本小说说明明代平民百姓过年都是要贴春联的。民国范笵编《古今滑稽联话》就收录有几则笑话:“改成句移置他处,而能恰切不移者,如赠妓院春联,改‘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为‘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爷满门。吴江任子湘秀才,为寿板铺春联云:‘梦且得官原瑞物,呼之为寿亦佳名。二句分咏,语殊温雅,可作寿板铺之普通联用。”

    春联,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书写对联,贴于门庭,在桃木镇邪的原始意义上增添了祈求来年福运和装饰门户、增加喜庆气氛的内涵。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