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从心论治失眠 |
范文 | 庞会娇 边雷 【摘要】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失眠属心神病变,病位主要在心,病机不外乎虚实两方面,治疗当以调理营卫阴阳为主。本文以心为切入点,探索心与失眠的关系,以期对失眠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失眠;心;阴阳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2 失眠是指患者的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足导致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等。据研究显示,成人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者在10%~15%[1],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失眠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失眠病因多样,外界环境如噪音、光线等消除干扰则失眠可愈;躯体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咳嗽等需求本溯源治疗原发病症;而原发性失眠,则需根据患者自身体质结合辨证施治中药、针灸、推拿、耳针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对于长期失眠而导致的抑郁、焦虑患者,则需适当心理疏导,防微杜渐。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祖国医学将失眠症列属不寐范畴[2],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不得卧”、“目不瞑”,失眠病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在病因病机上,《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指出阳不入阴为发病之根本。 在治疗上,《内经》十三方之半夏秫米汤为古今治失眠第一方,《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疗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起效立竿见影,所用方剂便为半夏秫米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效果可见“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由此可知,失眠的主要病因是营卫阴阳失和,故治疗应调和营卫,交通阴阳为主。 此方历久弥新,经后世医家灵活加减运用,日趋成熟。《外台秘要》半夏茯苓汤,主治“瘥复虚烦不得眠”;《备急千金要方》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主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温病条辨》半夏汤主治“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等等,后世医家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对此不断继承和发扬,使其方剂组成、辨治病症得到传承和丰富,诸多优秀医家在各自临证实践中将其反复验证,使其理法方药得以流传于后世。 1.1? 肝火扰心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因此,七情所伤,为致病内因,直接伤及脏腑,情志失调皆可影响到心神。肝郁日久,入里化热,肝火扰心,而致失眠。 1.2? 痰热扰心 《素问·逆调论篇》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此病机,《医灯續焰》卷十八(补遗)解释为“痰饮停中,烦惑不合目者”。可见,食饮内停,久而化热,亦可发为失眠。 1.3? 心脾两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脾虚则血虚,《景岳全书·不寐》“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思虑、劳倦伤及心脾,致气虚精陷,发为怔忡、惊悸、不寐等。 1.4? 心肾不交 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导致阴阳不调,也会发为失眠。 1.5? 心胆气虚 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气机失和,痰浊内生,神明则乱,故易惊,易乱,不寐。《三因方》中温胆汤,主要治疗胆虚寒证,症见“眩厥足痿,指不能摇,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中国睡眠研究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使用的西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镇静性质的抗抑郁剂,现在临床上已被广泛接受。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戒断反应、依赖性等亦不容忽视[3]。中医治疗具有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等优势,在失眠的治疗上更易被人们接受。 3 从心论治失眠的理论依据 3.1? 心主神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都阐述了心主神明,而《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记载:“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可见心神与睡眠的关系密不可分。 3.2? 心主血脉 由《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及《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可知心与血脉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不寐》“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沈氏尊生书·不寐》“惊恐伤神,心虚不安。”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安而不寐,治疗中要十分重视心在睡眠中的关键地位。这与中医内科学中辨治不寐“辩证首分虚实”,虚证多数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实证为邪热扰心,神不守舍理论不谋而合,故人之寤寐,由心神主控,以气血阴阳为基础。 3.3? 小结 总而言之,不论从辨证上还是治疗上,对失眠的诊治都离不开心的重要地位,精神调摄和睡眠卫生都具有积极的预防意义。《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讲“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已”,其目的就是恢复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生理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 讨 论 随着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失眠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而随之带来的抑郁、焦虑等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医认为失眠为情志所伤、病后、体虚、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引起的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导致阳不入阴,发为本病。本文从心论治失眠,以求调控心神,调和阴阳。 参考文献 [1] ROTH T,COULOUVRAT C,HAJAK G,et al.Prevalence and perceived health associated with insomnia based on DSM-IV-TR,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tenth revision;and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second edition criteria:results from the America Insomnia Survey[J].Biol Psychiatry,2011,69(6):592-600.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3] 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心理疾患防治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课题组,汪卫东,李? ?涛,闫? ?雪,吕学玉.基于个体化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02):65-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