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探索
范文

    朱玉伟

    【摘要】要有效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形势、新特点,大力推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也要改变思政课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引领构建探索一种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路径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新时代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逐步社会化过程中,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现实,解决疑虑困惑,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虽然都在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改革之路,以期进一步明确定位、拓展途径、改良教法,深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目前,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难以打破学科、行政、社会的壁垒,突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困境,这也是当前思政课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协同、协同育人和“三全育人”概述

    协同理论也称为“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理论认为,不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系统。这种复杂系统又是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即使是子系统内部,同样包含着各种不同的要素。当这些子系统及子系统内部的要素由无序的独立运动转化为有序的协同运动时,这个系统就会发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

    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协同育人进行深入的分析。所谓协同育人,不需要具体的概念阐释,其范畴更为重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协同育人应该包括几个层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并且由很多的子系统构成,从这一点出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主系统,其构成要素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从这一点出发,决定了协同主体的多样性,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各要素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主系统,其主要职责就是对系统中各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以优化功能,更好、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要素的职能,从这一点出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对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参与单位进行统筹安排。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網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其缘由也在于此。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主系统,能否正常运转,根本在于各组成要素的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只有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其缘由也在于此。五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主体,必然要与其他相关系统主体产生联系。学校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校工作也处于大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内部工作,也涉及到外部的社会因素,无论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反馈和评价各方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一个开放系统,无时无刻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放性,就决定了协同育人的主体不仅仅是内部各要素的协同,还需要关注内部各要素和社会等外部相关要素的协同。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进行了精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论断,也对新时代高校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如何进行全面领导,协同育人是关键。要实现全面领导,必须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统筹、协调,这就为协同育人奠定了基础的制度保障。要实现全面领导,必须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协力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这就为协同育人奠定了机制保障。

    在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举措。另外,需要着重注意的是,这里的“三全”不仅指学校层面通过统筹部署,实现“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参与单位和要素在具体的工作中实现“三全育人”也是应有之义。因为作为协同育人的各要素,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的同时,其内部也有子系统,也需要各要素的协同。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困境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构成要素,思政课教学虽然在融入“三全育人”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走不出课堂

    从当前的情况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要举措一般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是通过补充案例、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进行修订,或者根据地方特色,加入相关校本教材,对思政课教学的教材体系进行丰富和拓展等;二是教学形式改革,如变章节式教学为专题教学,增加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等;三是教学方法改革,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或在慕课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尝试。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但思政课仍然没有走出课堂,无法与其他育人主体形成合力,有效参与到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中。

    (二)思政课教学无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看,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要贯穿始终。但是作为教学课程,思政课的主要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并进行了课程评价后,其直接影响已经基本完成。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当前大学生对于学业的态度令人担忧。最近,人民日报登载一篇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章批判了很多大学生喜欢玩游戏、上课睡觉等陋习,指出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思政课这种非专业课,很多学生更是倾向“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错误思想。

    (三)思政课教学仍然处于单打独斗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育人工程,也是一个全方位育人工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开放办学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多元参与的立体化网络系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思政课必须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系统。但是目前,特别是在“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中,思政课没有相应明确的定位,举措乏力,没有充分参与到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战略部署中。

    造成思政课教学单打独斗的困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存在学科壁垒。从教学层面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在依靠某一学科体系作为知识支撑,再以专业为平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具体落实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但是作为一门公共课,思政课,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思政课,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同时面对的是全校所有学生,没有固定的学生群体,导致没有专业平台作为依据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单单以一个课程体系而存在。所以在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思政课并不是以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存在,也不是以一定的培养规格而存在,与其他学科相比,这不是一个相等层次的协同。二是存在行政壁垒。思政课有着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教学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后者的目标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因此,高校思政课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意识形态灌输,还要通过介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方案的制定等途径,引导各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伦理、思维和研究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区别往往被教学行政管理强行忽视,要么不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只是把思政课等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进行管理,要么就如同中小学普遍把美术、音乐、体育等当作“副课”一样,把思政课也当作“副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课从顶层设计、教学管理、经费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将遇到严重的行政壁垒。三是存在社会壁垒。“大思政”格局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的参与者处于开放的状态中,构建协同育人氛围,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但是,与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协同相比,思政课教学在社会领域的延伸不够,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不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不够。这里有许多原因,其中思政课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学校相关经费保障有限、缺乏学生安全保障管理等是最主要的原因,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协同。

    三、高校思政课改革融入“大思政”格局的路径

    (一)打通課内课外,打破课堂束缚

    思政课改革,不能只盯住思政课教学这一方面,要大胆尝试课内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网上延伸拓展这三个层次,将课内外资源和信息时代的互联网资源融合。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思政课必须与其他专业课教学中的翻转课堂加以区别。首先是课前资源推送环节,必须进行详细甄别,以保持推送资源的政治方向。必须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不是放任学生。其次在提出问题环节,必须由教师先行提出问题,以保持正确的讨论方向。另外,在问题的讨论环节,也要保证讨论方向不走偏。这种翻转课堂也可称为半翻转,是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改革的不同之处。

    (二)形成品牌特色,形成持续影响力

    要使思政课教学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打造平台,围绕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品牌活动,以活动为依托,对大学生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比如依托思政课,创作文艺作品,让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必须不断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发展、创新,进行打磨,保持生机与活力,让更多新加入的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品牌生命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政课的仪式教育,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打破壁垒,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第一,要打破学科和行政壁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是新时代我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最鲜明、也最具体的要求。学校要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发挥公共必修课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其他专业课程,推动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主动参与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正确专业伦理塑造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第二,要打破社会壁垒,一是让思政课“走出去”。首先,让学生“走出去”,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感悟真理,认清历史,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其次,让教师“走出去”,通过讲学、合作交流,将真理传播出去,在增强思政课的服务能力、扩大思政课影响力的同时,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二是把思政课“请进来”,通过邀请其他学校的思政课名师到校内讲学,吸取经验,拓展学生视野,始终让思政课与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前沿保持一致。三是通过开设网络思政专栏,拓展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赋予思政课最鲜活的时代性和最广泛的影响力。

    (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撑和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但并不影响“课程思政”成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的新理念。“课程思政”的核心不仅仅是增加几门与思政课相关的课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途径,而是对协同育人的新思考,是调动所有的教育因素,对学生形成影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必须要有所作为,不能充当旁观者,要积极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并且要积极引领“课程思政”改革,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同时,要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在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推进思政课自身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改革,进一步加强协同能力,增强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御生,罗三桂.协同理论视域下大

    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01):76-80.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系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政课协同贯通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建构研究”(15JD710067)、贵州省2016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2016SJJG002)、贵州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安顺学院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