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把握课题制教学的灵魂 |
范文 | 李 冬 周 欣 [摘要]感性经验对于设计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价值。课题教育要通过着力刻画课题情节、营造课题氛围,多种媒体交叉运用等方法来导入感性经验,同时应注意把握实验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课题运行中,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性思考,总结有效的课题运作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学课题制教学运作模式 课题制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较之于一般的课堂作业,课题更加注重教学情节的铺设和教学互动关系的提升。目前课题制教学已成为国内艺术类设计专业(包括建筑学、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诸多专业)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学改革的重点。 课题制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的症结 目前高校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包括造型基础、构成练习、思维训练等实践型课程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国内设计教育界为设计基础教学导入课题制,是希望借助课题制之手,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设计基础教育的问题。设计教育观念频频受到来自手工艺、工艺美术教育及其他非设计因素的干扰,最终导致对设计基础教育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本应注重创意实践的课程当中,把设计基础练习理解为绘画并追逐表面效果,这一过程消磨了学生的灵感和激情。 二、课题设计存在较为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很多课题练习手法老套,形式粗率,忽略了对学生内心体验的发掘。 三、课堂缺乏教学关系中应有的张力和向心力,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既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谈不上学生之间实质性的互动(这里的互动既包括团队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带有激励性质的竞争关系)。 上述设计基础教学的状况,忽视了对学生形式直觉及创意能力的培养。课题制作为一种载体,从机制上为课题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仅仅依赖于机制是不够的,真正令课题制发挥效力的是应该是课题的内容。如果把课题制比作是筋骨,那么课题内容就是血肉,只有鲜活饱满的课题内容才能将课题的价值从教学环节中一一置换并呈现出来。感性经验之于课题的意义 克尔凯廓尔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授了太多的知识,而鲜有谈论感受。”要想实现课题制与课题内容的真正统一,最为关键的就是为设计基础课程推出富于直觉和想象力的课题练习。 感性经验释义。直觉和想象力,又被称作是感性经验。它指的是我们对于外在事物由第一眼的印象所唤起的体验与反应。康德所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感性经验”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发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因而,感性经验实际上就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客体”的物带给“主体”的人客观上的感觉;另一方面是指人对于物所给予的刺激引发的心理直觉(包括想象力、感官愉悦等)。 感性经验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基础教育的目标和途径。世界知名的家用产品设计公司阿莱西(ALESSI)至今铭记着其创始人阿尔伯特·阿莱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一项设计是否优秀,不能仅以技术、功能和市场来做评价。一项真正的设计必须有一种感觉上的飘移,它必须能够转换情感,唤醒记忆,让人尖叫,充满反叛……它必须要非常感性,以至于让我们感觉好像过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正是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领下,阿莱西公司源源不断地推出充满情趣的人性化产品,向人们传递着对生活的梦想,同时也收获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设计教育服务于设计产业,需要培养具有人性关怀的设计师。早在二十世纪初,包括伊顿、纳吉、克利等在内的一批杰出教员,就曾先后为包豪斯学校的设计基础教学推出过许多富于启迪意义的课题式练习(这也正是今天设计课题制教学的雏形)。它们大都形式简洁,且充满着智慧与机趣,因而被后世的设计及建筑学派奉为圭臬,包豪斯基础教学范式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感性经验之于设计教育的深远意义。 杰出的设计师、学者尤哈尼·帕拉斯马在其《富有活力的空间——具体化的经验与感官思想》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责任是培养和支持人类想象和移情的能力,但文化的流行价值倾向于阻碍幻想,抑制感官并僵化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界限……感官和想象的教育对完整而高贵的生命而言是必需的。”帕拉斯马从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高度对感性经验做出了全新的评估。在他看来,后者绝不仅仅是设计基础教育的辅助手段,它甚至是宏观意义上人类教育的目标本身,是“道”与“器”的合一。 为课题导入感性经验的方法及原则 方法。要想改变当前我国设计基础教育领域课题制教学滞后的状况,需要调整思路,务实地吸纳感性经验的力量,提升课题教学的品质。具体实施方法有如下两类: 第一,要着力刻画课题情节,营造课题氛围。教师应当仔细分析课题的逻辑结构,把课题所需的意境同文本结构相整合,并明确向学生阐释,以保证课题运作得到学生的理解,从而为课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性经验的萌发创造“气场”。 第二,多种媒体交叉运用。今日课题教学信息的来源多样,其元素包括图像、实物、影像、文字,声音和光影,以及肢体语言甚至是人类行为本身。教师需要凭借专业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力,洞悉这些素材的语意,并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对其遴选组合,打造富于感染力的“视觉盛宴”,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推动学生完成在思维方式拓展方面的蜕变。 原则。设计基础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体系,有其独立的目标和价值。在导入感性经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验性和多向度。有无实验性是课题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实验性是优秀课题的生命,它要求学生抓住课题设计中即兴和自发的部分,打破思维的惯性路径,以别开生面的手法破解问题。 实验性中包含多向度的原则,即多维、包容和开放。这至少应从两个层面加以考虑,从教学范式来看,教师应从课程的整体目标出发,预备多套课题,以便依据不同的课堂形式加以选择。学生在领会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兴趣与特点有选择地完成课题。此外,从教学范式的具体实施手法来看,它也应是多元的。例如课题目标不妨以“折射”或“投射”的方式得到实现,将课题运行中的某些环节或议题加以延展和重现。适当的反复强调不仅有益于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也符合学生消化知识的现实规律。 二、可操作性。课题设计的操作流程也应当是清晰有效的。只有具备了可操作性,课题才能形成内驱力。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把握课题结构在各环节上的完成情况,及时评估学生的课堂状态,以确保其教学理念的实现。 三、游戏特质和感官愉悦。“寓教于乐”是多数成功的教学过程具备的特质,设计基础教学作为激发思考、鼓励创造的教育实践,更应充满不期而遇的生动体验。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设计基础教育表明游戏特质完全可以成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 四、形式与格调。设计与艺术及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青睐“有意味的形式”。设计基础教育是专业设计学习的基础阶段,但其价值独立而深远,丝毫不逊于后者。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形式意识,鼓励学生追求有格调的创作。 五、压缩和减免无效信息。教师应当从课题实践角度人手,用直观的方式解决在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反之,则会令课题的真实意图变得扑朔迷离。课堂真正需要的是教师多元的视角和具有概括力、有见地的表述。 课题运行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为了在课题运行环节中更好地发挥感性经验的效力,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其中,教学行为不应该只是单向的灌输。要向学生简明清晰的阐释课题计划,解决学生在课题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尽可能运用轻松和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客观对象,进而疏导学生的直觉思维。 课题要想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需要教师诱导学生“入境”。大学生已经具备对形式进行感性思考的能力,只是还面临着一些表达方面的障碍,教师此时的精心渲染和适度夸张能够放大对象之于学生的感官印象,使学生的形式直觉得到激发。由此可见,课题设计本身也是高度个人化的创作,教师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及时展开对个人创作经验的整合,并不断在实践中修正和提炼,令课题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应当坚持在清醒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展开课题的运作,避免走入过分个人化的误区。这需要教师有效平衡自己的感性直觉和理性思维,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模式,并对课题框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以求缩小课题实践效果同课题设计初衷之间的差距。 结语 为课题教学导入感性经验的探索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这也是告别迟滞僵化的旧式基础教学的必然道路。只有当课题教学以更加灵活敏锐的姿态出现,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与成效时,中国的设计教育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