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略论缅甸保卫战失利的原因 |
范文 | 沈海波 [摘要]缅甸保卫战的失利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中国远征军自身在作战方面存在问题。具体指挥作战的史迪威,不顾敌我实力的对比,一味采取进攻态势,在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应负主要责任。 [关键词]缅甸保卫战蒋介石史迪威中国远征军 缅甸保卫战的失利,有着多重因素的作用。过去学者多将原因归咎于蒋介石干预指挥。近年来的一些论著侧重于论述英缅军作战不力并擅自撤退,导致中国远征军孤军作战而失利。笔者认为,缅甸保卫战的失利固然有盟军配合等方面的原因,但中国远征军自身作战方面存在的问题,才是最为关键的失利因素。本文试从中国远征军在战略战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略做探讨,以考察缅甸保卫战失利的关键所在。 史迪威与蒋介石在作战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成立。为在美、中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美国政府委派史迪威来华,并赋予他“改善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进行战争,帮助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的使命。史迪威来到中国后,迅速构思了一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称:“维持对印度的全部交通,攻击仰光的日军。……仰光确保安全之后,集中兵力于昆明、贵阳一带,向河内发动攻势,或清除汉口地区[敌人]。”“清除汉口地区,把日本置于我们打击范围之内。日军将退到南京和苏州,而我们从开封向北挺进将迫使敌人从山西南部和郑州地区撤退。到这时,空军将可支援一切地上军事行动。”这个计划的着眼点已经超出了缅甸保卫战的范畴,因为史迪威认为日本或许力量并不强,而大胆或许可以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史迪威盲目而又乐观,不顾日本人正采取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国战场正面临着唯一的国际补给线被切断的危险,早早地开始设想起挥师反攻的那一幕。 史迪威的作战构想既不切合实际,也与蒋介石的思路格格不入。1942年3月10日,蒋介石约见史迪威,向其着重阐述了我军入缅作战的重要性,指出:“我军此次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盖第五、第六两军为我国军队之精锐,苟遭败挫,不但在缅甸无反攻之盟,即在中国全线欲再发动反攻,滇省与长江流域后备不坚,亦将势不可能。故此次出师之成就,绝不应视为二三个军战争之效果,其胜败之机不独足以决定全部军心之振颓,且足以影响全国人民之心理。”缅甸之得失关系到中国的国际补给线,蒋介石这才下决心将最为精锐的两个军派到缅甸。由于仰光早早地失陷,使我军入缅的任务难以完成,所以蒋介石叮嘱史迪威要谨慎用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免影响全局。史迪威当时虽然口口声声表示接受忠告,但实际上他对中国战场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并不清楚,也不清楚第五、第六两军人缅,已使正面的机动兵力捉襟见肘,他甚至觉得蒋介石有点小家子气。所以,他很快就把蒋介石的话当作了耳旁风。 草率的进攻部署 入缅之初,史迪威对于前线将领如杜聿明等人的印象不错,各种部署也都比较顺利。但是,史迪威对各种困难的估计明显不足。当时缅甸的局面相当糟糕,交通混乱、缺医少药、疟疾横行,而且由于缅甸人痛恨英国人的统治,以至于连入缅的中国远征军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同情和支援,作战形势反而对日军更为有利。最为致命的是,史迪威严重低估了日军的作战能力。所以,史迪威首先不是考虑如何进行防守,而是盘算着全力进攻。这样的战术思路自然受到了前线将领的反对,史迪威于是飞回重庆去找蒋介石。史迪威在日记中说:“3月18日……商震来了,我们于11点去见蒋介石,一直等到1点。我们争论了一场,对他所提出的每一点,我都将他驳倒。就这样坚持下去,他将考虑关于指挥的建议。精疲力竭。”“3月19日……11点半再次会见蒋介石。但他作了一点小让步……我告诉他战斗开始时,我要有采取自由行动的自由。他同意了。”在史迪威固执的态度面前,蒋介石作了一些让步。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让步是铸成大错的第一步。蒋介石给予史迪威的,是在先行防守的作战思想指导下的行动自由;而史迪威所要求的,则是在他那冒险进攻的作战思想下的行动自由。而且,史迪威压根就瞧不起蒋介石小心谨慎的战略思路。 史迪威再次赶回缅甸后,便急匆匆地布置起进攻作战。3月28日,史迪威让林蔚下达命令:第二十二师向东吁进攻,第九十六师从速进军支援,第五十五师守住彬文那。当时,缅甸的局势已对我入缅远征军十分不利。伊洛瓦底江畔的马圭机场遭到日机的突袭,驻缅的英、美空军遭到沉重打击,残余的飞机被迫撤到了中国境内。这就意味着入缅远征军今后在作战中将再也得不到空军的支援。同时,英缅军又缺乏作战能力,所以连英国人都不认为能守住缅甸,开始逐步从缅甸撤退,转而准备全力保卫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仍幻想着进攻,说明他根本就欠缺审时度势的能力。 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远离本土,所以交通、医药、粮秣等都必须依靠英缅军提供。但是英国人在后勤供应方面极为不力,交通运输又相当混乱,造成远征军行动的困难。史迪威非但不与英方就此进行交涉,反而将这笔账记在了中国人的头上,并对远征军产生猜忌。在各种压力下,再加上远征军将领对不切合实际的进攻计划持怀疑的态度,史迪威的情绪开始狂躁起来。他本来对远征军将领的印象还不错,但这时却忍不住要骂人了。他在日记中写道:“3月30日,廖和杜(指廖耀湘和杜聿明——著者注)又躲开了。胆小的杂种。”他认为这是蒋介石的责任。他在日记中写道:“出于愚蠢、害怕和防御态度,我们失去了在东吁痛击日本人的大好机会。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干涉。……他如果不在我的背后和杜及林蔚打交道,他们或可服从我的命令。他不肯缩手不干预,远在前线1600英里之外,他根据零星的情报和不正确的战略概念,不断地下手令做这样做那样……”史迪威是个固执的人,他认定了进攻,便将蒋介石的防守视作草芥,丝毫不顾战场形势的变化。 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史迪威计划在彬文那对日军实施反攻作战,但是4月中旬英缅军自伊洛瓦底江一线撤退,使人缅远征军的右翼受到威胁,彬文那作战计划遂成泡影,远征军被迫撤退。而且英缅军自仁安恙一带溃败后,急于退入印度,所以对日军的进攻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未组织过,造成远征军孤军作战的局面。缅甸保卫战的失利已经不可避免。 在撤退的过程中,史迪威中断与蒋介石的联络,独断地带领一部分远征军前往印度,只是在途中由英方代转一电作为通报。史迪威最为切齿的是蒋介石对其指挥的干预,所以此后便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蒋介石身上。其实,蒋介石曾多次要求远征军将领服从史迪威的命令。例如3月20日,蒋介石即下手令指示:“对史参谋长之命令应绝对遵令。”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的总司令,自然要对战略问题负责,史迪威作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和缅甸前线的指挥官,当然只能享有战术的自由。蒋介石允许史迪威在他的战略思想下进行战术部署,但是史迪威却不愿意执行蒋介石的战略指导,甚至有为所欲为的举动,这自然要遭到前线将领的抵制。客观地分析,史迪威既对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不甚了解,又喜欢盲目行动,如果在溃败的过程中不是蒋介石及时地插手予以调度,远征军在缅甸的损失恐怕会更大。 缅甸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曾于4月上旬亲抵前线视察,看到了缅甸局势的混乱。4月17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和丘吉尔时说:“余此次赴缅甸视察前线,深感该地对敌作战之弱点太多,有从速加以改善与充实之必要。最显著之点,即为后方组织之缺乏,与民众心理之恶劣。余平生作战,从未见战区情形有如此空虚,纷乱颓丧之危险而悲惨者。举其一端而言,余于本月7日抵曼德勒,该地于5日被日机轰炸后第三天,但大火仍在延烧,犹未灭熄……交通机关人员与工人亦相率逃遁,后方勤务与公务人员及人民,毫无战斗精神,一遇轰炸,只图逃避,以致满目荒凉……至军事方面,英缅军既不能取得人民合作,更无坚强之战斗意志,其内容实情难以电详。”这种情况已经预示了缅甸保卫战的前景。但是,十万远征军最终折损过半,这却是同史迪威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果史迪威能够妥为布置防线,采取适时进行反击的策略,那么日军的进攻再凶猛,远征军也有从容转进的余地,何至于如此大伤元气!更有甚者,史迪威为了实施他的训练计划,达到确实掌握中国军队的目的,擅自带领部队撤入印度,不仅目无军纪,而且也削弱了我军防守滇南的实力。 缅甸保卫战期间,中国远征军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姑且不论日军攻势如何凌厉,其他如装备、补给、医疗、运输、空中掩护、盟军配合、民众支持等都存在问题,局面之困难可想而知。在仰光已告沦陷、英缅军溃退的情况下,要想扭转缅甸战局,就必须先行防守,等战局稳定后再寻反攻良机才是上策。而史迪威不顾敌我实力的对比,一味采取进攻态势,缅甸保卫战的失利也就成为了必然。因此,史迪威对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