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
范文 | 杨瑞源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讨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效果以及该治疗方式对预后造成的影响。方法 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计120例。依照患者入院前后次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LVBSD、LVBDD、LVBF等数据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SD、LVEDD以及LVEF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优秀,实验组检验结果为(37.6±5.2)、(48.4±7.2)、(50.2±8.3),对照组为(42.3±4.4)、(54.1±6.7)、(44.3±7.3),两组治疗后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脑钠肽、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方面,实验组检验结果为(150.4±33.2)pg/mL、(405.4±113.2)pg/mL。对照组相对较高,为(267.7±32.5)p g / m L、(520.9±124.2)pg/mL,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人员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相较于常规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情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无症状心力衰竭: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2..02 无证症性心力衰竭类属于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所致,而身体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症状。无症状心力衰竭死亡率性对较高,临床症状以胸闷、胸痛以及心肌缺血等为主,潜在危害性较大。近些年來,部分学者通过研究与实验证实,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并发无症状性心力衰竭,而通过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为此,本文讨论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以明确其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12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照患者入院的前后次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内,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处于60岁~77岁之间,平均值为(62.01±2.4)岁,病程处于2个月至12个月之间,平均值为(5.1±1.4)个月。实验组内,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处于62岁至75岁之间,平均值为(61.89±2.5)岁,病程处于3个月至11个月之间,平均值为(5.3±1.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医护人员采用常规治疗方式,通过心电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监测,针对急性患者,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提供吸氧。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之后,可以帮助患者开展适当的活动,并通过肌肉注射为患者注射吗啡或是杜冷丁,每次间隔4 h~6 h进行一次。医护人员还需将尿激酶或是链激酶溶于生理盐水之中,通过滴注的方式给药,并在30 min内完成,继而运用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持续3天~5天。扩张冠状动脉,医护人员需采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倍他乐克则根据患者病况对用药量进行适当的调节。 针对观察组,医护人员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运用阿托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首次给药量为每日10 mg,每次间隔4周以上视患者病况对用药量进行适当调整,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单次80 mg。 1.3 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指标主要选择LVESD、LVEDD、LVEF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设备,确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具体数值,并观察两组患者数值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式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形式表示,利用t检测,计数资料则采用(%)表示,通过x2检测,若P<0.05,则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LVESD以及LVEDD均有所降低,而LVEF则有所提高。但实验组整体变化幅度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数据变化数据具体如下: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其LVESD、LVEDD以及LVEF,检验结果分别为(45.7±6.1)、(57.4±8.3)、(41.3±7.7),而治疗之后,数据分别为(37.6±5.2)、(48.4±7.2)、(50.2±8.3)。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其LVESD、LVEDD以及LVEF,检验结果分别为(46.3±5.3)、(57.9±8.2)、(40.3±8.1),而治疗之后,数据分别为(42.3±4.4)、(54.1±6.7)、(44.3±7.3),两组治疗后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血浆脑钠肽、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变化方面,经过治疗之后,脑钠肽、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数据为(150.4±33.2)pg/mL、(405.4±113.2)pg/mL。对照组检验结果为(267.7±32.5)p g / m L、(520.9±124.2)pg/mL。可见,实验组数据较对照组更低,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所产生的症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患者在患上心力衰竭之后便会产生症状,而部分患者虽然患上心力衰竭,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病症爆发反而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1]心力衰竭具备不可逆转的特征,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无症状性、充血性以及难治性。故而,医护人员需要尽早发现患者存在心力衰竭问题,并在无症状期开展治疗工作,以此确保患者生命健康的安全,同时也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之后,容易并发无症状心力衰竭问题,而心力衰竭主要同患者心肌梗死范围之间有直接关系。不仅如此,如果患者同时伴发有不同类型病症,且含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病症,也有概率引发患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同时也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临床治疗工作首要工作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心脏的耗氧量以及所承担的负荷,通过在短时间内降压,以达到保护患者心肌的能力。 针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降脂药物加以治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示,总胆固醇一级脂蛋白水平的提高,可能造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而胆固醇水平的提高同心血管病症的风险之间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属于HMG—CoA还原酶中有选择性以及竞争性的抵制剂。据有关学者研究表示,HMG—CoA的具体功能是把人体中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转变至甲羟戊酸。[2]而体外实验也证实,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限制人体肝脏中HMG—CoA还原酶以及胆固醇的合成,且可以显著限制低密度优质蛋白的形成,使得患者血浆胆固醇以及质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3] 本次實验数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LVESD、LVEDD以及LVEF均有显著的改善,但就幅度而言,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LVESD、LVEDD以及LVEF治疗后检验结果为(37.6±5.2)、(48.4±7.2)、(50.2±8.3),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血浆脑钠肽、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实验组改善情况也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阿托伐他汀运用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治疗之中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惠丽超.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初步评定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19-120. [2] 刘少旋.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30):149-150,共2页. [3] 莫 茹.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3):8652-865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