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TCD血管评价及预后分析 |
范文 | 王洪刚 李欣宜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TCD血管评价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所选患者均存在血管的重度狭窄并符合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依据是否行介入术分为介入组及药物治疗组,病情稳定后出院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后12个月,后给予TCD进行血管评价,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介入组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均显著低于药物组;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流状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TCD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5..02 缺血性脑血管病现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本病具有年轻化、复杂化的发病趋势。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50万例,每年死亡人数近160万,每年因脑血管病产生的医疗费用约400亿元人民币,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占据脑血管病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将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随着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术已被医学界所重视,它对于重度血管狭窄的血管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可恢复其供血功能,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探讨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血管评价及预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所选患者均存在血管的重度狭窄并符合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依据是否行介入术分为介入组及药物治疗组,介入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43~72岁,平均(51.17±8.96)岁;药物治疗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50.98±8.7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组治疗 住院期间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提出的治疗方案。内容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后,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 1.2.2 介入组治疗 住院后给予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治疗,术前3 d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格雷75mg/d。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 1.2.3 疗程 两组患者各治疗12个月后,进行经颅多普勒(TCD)血管检查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并进行疗效分析。 1.3 观察指标 TCD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采用TCD技术检测患者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所查血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 脑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的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束,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TCD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检测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12个月后,介入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值分别为(101.53±19.89)cm/s,(119.53±21.36)cm/s,(89.18±21.12)cm/s,(92.10±23.86)cm/s;药物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值分别为(140.21±28.36)cm/s,(203.78±20.12)cm/s,(198.75±29.23)cm/s,(203.78±30.15)cm/s,介入组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均显著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的分析 治疗12月后随访,介入组新发脑梗死4人次,TIA出现6人次,无死亡病例;药物组新发脑梗死5人次,TIA出现5人次,1例死亡(突发心梗),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了较高的发病率,且本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因此,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任务愈发艰巨。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因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治疗病因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导致的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TCD血流速具有无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诊断准确而成为评估血管管腔最为敏感和直接的检测方法,本文也是依据此种方法进行血管评估。 综上所述,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流状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苏治国,王秀菊,宋 迎,等.临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6,14(8):14-15. [2] 杜会山,曾艳芳,耿晓坤,等.介入治疗对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近期综合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2(23):5128-5129. [3] 苏凡凡,刘 辉,王利萍,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7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2):458-45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