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 |
范文 | 孙英英
摘要:本文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扩张时期,我国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银行信贷,企业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性加强,企业间商业信用会放大。随着经济扩张商业信用额度加大,导致经济紧缩、商业信用收缩。 关键词:商业信用;宏观经济状况;商业融资;经济周期 在中世纪,欧洲便已出现商业信用,在集贸市场上,商人允许顾客先得到商品,然后在规定时间内付款。在中国,商业信用起源于殷商时期,并在宋代普及开来。Summer等(1999)研究发现,在英国,超过80%的公司日常交易是通过赊销完成的,并且应收账款金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35%。在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商业信用都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25%。 商业信用游离在商业银行等正式融资媒介的体系之外,不受国家信贷调控政策的约束,但又完全合法,是一种典型而且重要的“体外循环”。商业信用政策的改变不仅影响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而且对其上下游企业造成连锁反应,关系到关联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而对整体经济运转产生影响。商业信用的提供者通过信用销售,提高产品销售量,减少库存,拓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商业信用的获得者通过信用交易,缓解资金压力,满足企业日常生产运转。通过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增加社會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为一种短期信贷,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对宏观调控的抵消作用不可小觑,这是因为商业信用具有诸多特点,如其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很高,自发性强。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来调整宏观经济状况,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的盈余状况发生变动,企业绩效水平与经济周期密不可分。 因此,探讨企业商业信用是否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否会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使用策略产生重要影响?若是,其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如果能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把握我国商业信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能从中获取相关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而微观企业经营者也可以通过经济周期波动而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合理利用商业信用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前期相关研究回顾 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发现,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上游企业愿意提供大量的商业信用给经营状况、信用程度良好的下游企业,即符合买方市场理论;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资金的需求增加是因为信贷歧视加深,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提高,符合替代性融资理论。 刘飞(2013)以2001—201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渠道的存在,及其实质上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张西征和刘志远(2014)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资金净额与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宏观经济状况、通货膨胀水平显著负相关,随着经济的繁荣,非上市企业融资约束得到缓解,上市公司从非上市企业那里得到廉价的商业信用资金,可能会导致过度经济投资过热。 Cull Robert、Xu Lixin Colin and Zhu Tian(2009)以中国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盈利能力差的国有企业更可能通过获得商业信用来进行贸易活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将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通过商业信用转移给他的贸易伙伴,即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盈利能力弱的企业获得商业信用。 张铁铸和周红(2009)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影响上市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因素。以2000-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区间,结果表明存货越多,企业的商业信用政策越宽松,应收账款的金额越多;在行业不景气,信用普遍缺失时,企业会减少商业信用的提供来降低坏账损失。 刘康兵和夏宁(2011)对2005-2009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需求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商业信用的使用与公司存续时间显著负相关,与公司存续时间的平方显著正相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商业信用的获得显著正相关;在同等条件下,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也越多。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商业信用的相关文献的查阅,学者们对商业信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商业信用逐渐平稳发展。学者们主要通过经营性动机、融资性动机、影响因素以及与银行信贷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研究企业的商业信用发展状况。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特色的国情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的经济实体间的差距,注定了我国商业信用研究的特殊性。本文将从我国商业信用规模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商业信用的存在机理,建模分析等方面研究我国特色的商业信用发展状况。 二、理论分析 (一)企业融资结构 企业融资结构一直是企业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长久以来,很少有关于短期债务结构的研究,这与我国融资现状不相符,短期债务在我国企业融资中不可忽视,而学者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债务期限结构方向的研究。商业信用和短期借款是短期债务融资的两个最主要的方式。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为了抵偿债务而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外单位借入的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借款。商业信用是指企业间由于购销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主要形式有延期付款、分期付款、预收账款等。从财务角度看,主要反映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应付票据、应收票据、预收账款以及预付账款。下游企业从上游企业购买原材料或获得服务,由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信息上占有很大优势,通过订单规模、订单间隔、付款期限等信息,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行业的特点和前景具有深刻认识,愿意给予未来发展前景好的下游企业一定时间的付款宽限期。 (二)经营性动机 经营性动机主要立足于商业信用的供给方,是指企业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以提高产品销售量、减少库存,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 经营性动机主要包括:1.降低交易成本动机。买卖双方不需要商品交换后立即结算,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或是在固定时间内对该期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进行集中结算。2.避税动机。企业会运用商业信用的特性来达到避税需求,即将应税款项转到边际税率较低一方,从而增加企业净利润。3.促销动机。从促销角度来看,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延期支付,相当于给予客户一种降价补贴,从而规避了法律对直接价格歧视的限制。为了达到扩大销量增加利润的目的,卖方为客户提供额外或者较长商业信用补贴。4.质量保障动机。供应商不要求买方在购销行为发生后马上进行结算,而给予客户一定的付款宽限期来检验产品质量,或者兑现厂商承诺,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一旦出现问题,客户可以拒绝付款,从而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变化趋势 我国各年度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ST公司)商业信用的均值的趋势图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变量数据采用各年度全部上市公司数据的均值,并对所有数据以公司的总资产为分母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保证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我国1991-2014年提供的商业信用如图1所示,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总体呈现出周期性的递减趋势。应收账款在提供的商业信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与提供的商业信用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其在商业信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从1991年的84.08%降至2007年的57.32%,2014年回升到68.90%;应收票据、预付账款所占的比重不高,但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企业更灵活的运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我国1991-2014年使用的商业信用如图2所示,上市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占比总体呈现周期性的递增趋势,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应付账款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应付票据、预收账所占的比例大幅上升,虽然应付的商业信用中仍以应付账款为主,但融资结构更多元化。上市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周期性的递减,而获得的商业信用周期性的递增,说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了商业信用政策。更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企业融资,商业信用正在稳定的发展,融资结构更多元化,企业不仅依赖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在不断发展后成为企业的资金来源的中流砥柱,企业流动资金增多,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四、我国商业信用与经济周期关系分析 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体制较为成熟,经济稳定发展,外部经济条件(如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较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善。商业信用体系经过长久的发展,逐渐稳定下来,商业信用的环境、规模和质量都比发展中国家成熟,更能发挥商业信用的融资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社会仍处于经济转轨期,虽然商业信用在2000多年前便已出现,但由于各项指标不健全,外部环境不成熟,即使商业信用已经得到了平稳的发展,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而且我国对商业信用的研究还不全面,公开途径无法取得比较精确的商业信用数据,并且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难以获取。 应收账款在企业商业信用中占很大比例。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均值为12.75%,远远小于英国企业的35%。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期,商业信用的外部环境不成熟,各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现状,即使商业信用在我国的应用正在逐渐广泛起来,企业赊销相对比例还不是很高。我国企业平均不足20%的交易通过赊销方式进行,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的赊销率高达80%-90%。我国赊销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商业信用发展还不完善,但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企业赊销比例的上升,企业也要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管理,同时也要重视关联企业的经营状况,防止烂账坏账的发生。由于企业获得商业信用的同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也会提供给其他企业商业信用,此时商业信用在三家或多家企业间循环,任何一家企业的经营失败都会影响到商业信用圈企业的资金状况。所以特别要注意防止企业间“三角债”的发生,合理利用商业信用,不要因为过度的投资、融资影响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营。 总结 总体来说,商业信用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商业信用对于企业的影响力日渐加大。它的起源很早,在银行信用之前产生,但在银行信用产生之后仍独占鳌头,采用商业信用融资的企业日益增多,逐渐超过银行信用价值。对于如何运用、管理商业信用从而实现融资成本最低、企业利益最大化,这仍是一个难题。 在运用商业信用时仍要注意以下风险:1.财务风险。商业信用通过延期付款给予信用良好的下游企业付款宽限期。由于企业无法参与下游企业经营决策,监督能力差,当下游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破产时,商业信用资金即变成坏账,资金无法收回。2.经营风险。如果提供的商业信用过多,导致发生的坏账增加,会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另外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现金折扣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经营风险加大。 参考文献: [1]袁卫秋,刘春江.利率变动与企业短期债务结构: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02) [2]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04) [3]劉飞.货币政策、信贷歧视与企业间商业信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