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点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及防范对策
范文

    王培

    摘要:现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商业银行机构大量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着的竞争越来越大,会计风险事件由此增多,因此为有效确保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有效防范会计内控风险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点;表现形式;成因;防范对策

    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由此给商业银行会计带来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6年出台,中国银监会在2014年又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对内部控制职责、措施、监督机制与保障评价体系等做出明确规定。随着金融案件的不断出现,就需要致力于内控风险方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会计内控,为确保商业银行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刻不容缓。

    1.会计内控风险分类、控制分析

    1.1管理控制环节

    1.1.1柜员管理风险:营业机构因柜员数量不够,柜员个体存在疲劳过度的情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造成业务风险。柜员受学习、休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真正有效的落实岗位制约制度,在自办业务时不法分子办理空存实取的可能性较大;少数柜员在排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良苗头,坚持带“病”上岗,从而极易诱发道德风险。

    1.1.2会计主管风险:会计主管不能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再加上形式化的监督授权,不能对原始凭证、系统录入数据进行严格审核,由此极易诱发资金风险;替班会计主管职责履行人员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会诱发业务风险;会计主管不能严格履行自身职能,若不能做好定期监督工作,则诱发各种业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1.2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1.2.1现金管理风险:临时离岗、日终现金箱不能加锁,或者加锁了但是不能妥善的保管钥匙;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柜员的临时离职、离岗或轮休手续;在保管自助设备钥匙时存在一定风险。

    1.2.2上门服务与柜台业务风险延伸:不能规范业务交接与登记,关于账户明细发生额不能按月逐笔勾对,对于不符合上级行准入的客户一些单位会违规提供上门服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1.2.3在账户开立、使用、销户等环节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对于银行印鉴的挂失与业务更换,柜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不能妥善保管客户预留的印鉴。

    1.3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为印章管理、挂失与冻结等业务、账户管理、不能规范的制定协议、代理业务、票据业务等。

    1.4外部事件

    假币风险隐患、假存单、其他诈骗层出不穷。现阶段,犯罪分子十分清楚支付结算防范、商业银行卡和部分业务流程,拥有十分高明的作案手法,若不及时进行风险防控则极易诱发案件。

    2.会计内控风险点的形成原因

    2.1管理人员不具备风险防控意识

    由于风险防控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因此许多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或多或少会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风险防控,在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时也不重视风险防范。同时,管理人员所具有的风险防范观念比较淡薄,在各种业务操作过程中所留下的安全隐患较大。

    2.2尚未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具备总体规划,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修订、完善部分会计制度办法,由此导致制度不能及时跟上业务的发展。其次,会计制度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存在较多数量但是系统缺乏完善性;在推广新产品、新业务的过程中,少数业务部门侧重于业务管理办法与操作流程的制定,会计核算多用操作流程制定,在推广与适用业务、产品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开展监督检查、风险防范,由此会存在较多的风险盲点。再次,尚未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即不能全面覆盖会计内部控制、不能向商业银行会计活动的全部层面与业务流程中延伸、各项业务风险控制力和控制效果差距较为明显。最后,单人临柜、单人处理业务之间所具有的风险在柜员制“全流程操作”中较为突出;在未开展以影像系统为支撑的前后台分离之前,柜员对于多数业务存在“一手清”的情况,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对汇出、支付大额资金,主管一旦授权、复核疏忽或过于形式,诱发重大业务差错的可能性较大。

    2.3不能严格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个别人员对于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不重视,在执行制度时只做表面功夫,对于相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与各类系统监控只是抱着应付的心理,致使内控制度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其次 ,部分操作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不能準确的理解制度、淡薄的法律意识与风险防控意识、不能开展有效的自我约束,由此时常会出现各种不良情况,如不能严格执行制度、违章操作等。再次,在业务管理方面尚不能有效明确部分新业务,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网点存在的问题,由此不利于制度的执行。最后,一些制度与操作办法在下发以后,会抵触原有的制度或其他部门制度,业务主管部门不能及时明确相关部分。

    2.4会计监督制度缺乏有效性

    随着新业务的发展,各种新风险隐患层出不穷,而监督员自身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有效地适应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检查监督过于形式化;不能及时向各级管理部门及时传达检查出的各种问题,由此不利于监管工作效力的提高;监督检查的处罚力度严重不够;不能有效的整改问题,很难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从单个问题查找系统共性,导致个别操作问题会长期存在;会计监督检查人员很难继续开展再监督工作。

    3.防范对策

    通过观察金融危机的产生,大量商业银行比较萧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具备良好的内部风险防控。而会计内控作为银行监管的重要职责,贯穿整个业务流程的始终,我国商业银行根据《指引》已经成功搭建起基础会计内控框架,但是内部控制系统不具备系统性。基于此,加快健全内控体系、完善内控体制防范机制刻不容缓。

    3.1设定控制目标

    在开展会计内部控制时的核心组成在于五个构成要素,通过全面评估可能存在的会计风险,然后在设定控制目标时能够有机结合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具体设定过程总需要对外部控制环境进行谨慎考虑,关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都需要按照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来满足,如股东等;其次,合理评估控制成本,对控制措施实施以后的收益与不实施所造成的风险利弊进行认真权衡;细化大的目标为会计信息要求,充分利用相应报表数据,致力于资产单位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以此能够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真正效用。

    3.2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

    现今,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按照内控管理体系开展必要的改革与调整,实现对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关于编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在《商业银行内控报告管理制度》中制定了详细的要求,在内控管理中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照一定原则,即全面性、客观性、规范性、重要性,侧重于内控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内控制度的建立,对银行实际管理情况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充分考虑,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确保能够将商业银行的真实内控情况反映出来。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对管理细节进行全面兼顾,在构建過程中真正做到集思广益。

    如以某商业银行A为例,在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根据相关制度的变化要求,在原有内控管理制度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调整,组织相关领导班子积极地开展内部讨论会议,将各部门的建议认真搜集起来,对各方意见进行综合考虑,以此能够更好地建立内控管理机制,在促进内部控制效率提高的过程中致力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3.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完善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的构建

    内控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内控执行力的显著提升,在相关制度中对于编制内控报告需严格按照一定的要求,即统一部署、分级负责、逐级汇总、单项报送,在内控中对责任落实制度与监督管理问题的重要性进行着重强调。在内控中银行需要对权责划分进行明确,通过对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严格审核与监督内控执行的准确性、规范性,根据内控要求完成对风险评估预警系统的制定,在执行与调整内部管理时能够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结果,以此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内控反馈能力并不断降低经营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商业银行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特别是对于如何提高的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单位的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需更加深入的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治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点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及防范对策[J].财会学习,2019(23):228+230.

    [2]张安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中常见的内控风险、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7(11):76-78.

    [3]金隽.浅谈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的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2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