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范文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指导未来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现代化经济体系最为核心的要求是高质量、高效益,因此,必须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01-0010-07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简介:张利华(1967-),男,浙江海盐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决策咨询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要求、新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 (一)经济发展经受了国内外重大风险的考验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极为困难的局面和极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国际环境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了低增长状态,与危机之前相比,世界经济增速几乎折半,且复苏进程缓慢而艰难。世界主要经济体——美日欧增速明显回落,陷入了低增长陷阱。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近年来增速持续放缓。经济全球化遭受挫折,出现了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应对世界性挑战,各国不是抱团取暖、共度时艰,而是“各扫门前雪”,产生了明显的内顾倾向。不仅如此,世界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日渐增多。如2016年。英国通过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英国脱欧后我国需要重新谋划对欧盟的贸易路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新政,如放松金融管制、美元加息、减税计划、制造业回归等,其外溢效应较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只有智慧地积极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国内形势严峻。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后,2009年-2010年。我国通过强经济刺激政策维持了经济的较高增速,但201 1年后经济增速明显回落。2012-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即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特征表现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新常态下的经济困境虽然有一定的周期性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结构性原因所致,就是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下的经济发展动力已经减弱,红利已经消减甚至消失,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生成新的动力。而调整结构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时间长、成本高、代价大。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化的差距,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分化态势。因此。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有效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才能应对重大挑战。 (二)经济发展砥砺奋进中全面开创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从经济增长看,增速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2013-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2%。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2.6%,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4%。尽管我国经济增速转入中高速,但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仍然名列前茅。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把居世界第三的日本远远甩在了身后。这五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均超过30%,超过美国、日本、欧元区贡献率的总和,保持绝对的世界第一。對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从发展质量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我国实现了需求结构“消费超过投资”、产业结构“三产超过二产”的目标,最终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特别是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达22.4万亿,增速高达16.6%,占GDP的比重达到30.1%。 从发展基础看,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其背后是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撑,基础设施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新增长点之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讯为代表的新技术使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发动机。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结果。 二、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对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经济发展要致力于解决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以往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将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与过去相比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对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经济发展要立足于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体现在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協调以及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等方面。为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解决初级阶段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 (三)经济发展要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都要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决胜全面小康要打赢三个攻坚战,而每个攻坚战都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息息相关。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绝不是简单的速度、规模、数量的提升和增加,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质量、效率、结构的变革和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不再唯GDP,而是要寻求内涵式集约型增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要适应发展阶段转变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从“高速”到“高质量”、从“增长”转向“发展”,这是我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经济学中,“增长”和“发展”是有严格区别的,“增长”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要实现一定总量的经济增长,更要实现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率的变革,其本质要求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体系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要切实从实现“发展”的要求出发,真正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 (五)经济发展要应对国际竞争的新挑战 由于我国产业和产品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部位,因而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上压下挤”的局面。具体而言,在产业链的中高端,我国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打压,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流大汗挣小钱”;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我国又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挤压,随着我国人工和资源成本的增加,原有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只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才能真正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 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其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深刻认识和总结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指导未来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现代化经济体系最为核心的要求是高质量、高效益。我国经济要从高速、粗放的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阶段,就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着力点上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 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同于以前我们曾使用过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等概念。虽然它们都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但这里的“现代化”不同于“现代”。“现代”对应的是“传统”,是指目前的一种高水平存在状态,而“现代化”则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不断达到高水平的过程。 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三大支撑:一是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三是制度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质量,不仅是商品服务的高质量,还应是整体产业和总体经济的高质量。二是高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还应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三是中高速,即不苛求经济达到高速度,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高速度往往出现在发展之初的追赶阶段。我国经济体量大,保持中高速有利于提质增效。四是更协调,在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缩小发展差距,弥补发展短板。五是更完善,经济体制、机制、制度更完善,经济政策更精准、更有效。六是更开放,对内对外更开放,规则更规范、更透明。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即通过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但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持续。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投资的边际效率出现了下降趋势,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增长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更加优化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内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和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等方面。我们固然需要一个现代的金融业和健康的房地产业,但金融业增加值高占比和高房价并不是经济结构优化的标志。合理的经济结构必须强化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和水平,这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以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知识经济,最根本的标志在于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只有适时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更多处于中低端的状况,才能提升和增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域中重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把经济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第四,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更加健全、完善的宏观管理。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仅是生产力的现代化,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方面,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必须强调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在政府职能所在领域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完善的宏观管理还意味着政府的宏观调控既要加大力度又要提高精准度。 第五,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自由流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紧密“握手”。相得益彰。经济体系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也是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内外交流不断深入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过程。 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任务 新时代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发展的困境虽然有需求侧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来自于供给侧,表现为供求体系的结构失衡和供给质量不高。新时代经济发展必须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新技术新工艺促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发展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目标是“三去一降一补”。最终目的则是促使供给结构满足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提升供给侧经济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引领、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新风尚。 第二,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近年来,由于实体经济发展艰难,盈利能力下降,因而出现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现象。一些民营实体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制约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新时代经济发展要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筑牢国家发展根基。技术、资金、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應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紧密结合。助力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根基,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还不够优、不够强,在世界各国空前重视制造业并纷纷吸引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调整产业链和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显著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国家要强大,科技力量必须强大。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市场换不来,金钱买不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在引领I生原创成果上取得更大突破;强化科技攻关,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要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放科技生产力。打通科技向经济转化的通道,打造政府、产、学、研、用、中介、金融密切结合的“七位一体”创新链条,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的是城乡差距、乡村短板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落后区域发展短板问题。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产业,农村是地域,不仅要农业现代化,也要农村现代化。现代化的农村不仅要有山有水。而且要有青山绿水,要成为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土地制度息息相关,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稳定农民预期。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就让农民以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主体吃下了“定心丸”。 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应根据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进行的新战略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并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发动机。 第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但依然存在体制上的障碍和制约,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体制看,其薄弱环节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此,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没有产权的有效保护,企业家就缺乏充分的激励,就难以提供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要素的自由流动,就难以实现要素配置的高效率,就会影响人民以合理价格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改革的新突破。十九大报告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税收、金融体制改革,等等。 第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时代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把过去开放中的边缘地区推到了开放的前沿,由原来以沿海开放、东部开放为主的开放转变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新时期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在开放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不断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要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形式,赋予自由贸易区更大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继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建立和完善“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责任编辑:高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