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庆文明生态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
范文 | 崔如波 在世界经济不断软化和绿色化的背景下,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新论断。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建设提供生存基础和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共同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划认识的深化,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升华,彰显民生精神和绿色执政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直辖之初,党中央赋予重庆的四大历史使命之一。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绿色经济与绿色民生共同发展的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节能减排成绩斐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十一五”期间,重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3.45万吨和14.05万吨;完成206户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搬迁企业产能增长50%,能耗降低64%,污染排放减少67%;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IT产业、离岸金融核算、要素交易核算、软件开发等近乎零排放零污染的新兴服务业得到蓬勃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6%。 但是,重庆特殊的市情,脆弱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压力,使重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城乡差距较大。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总体上看,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两个欠发达”更多地表现在广大的农村。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3.12:1,“圈翼”人均GDP之比2.16:1;1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14个集中在“两翼”;202万农村贫困人口中,80%集中在“两翼”。近年来,城市污染不断向农村转移,加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等面源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老工业基地减排治污难度增大。重庆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环保欠账多、治污压力大。在重庆的支柱产业中,化工、冶金、建材三大行业又占工业能耗总量的60~70%。三大耗能行业耗全市约40%的能源,仅提供约20%的工业产值。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污染。有研究表明:重庆如维持现有污染排放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增排二氧化硫18.04万吨、氮氧化物12.78万吨、化学需氧量9.82万吨和氨氮1.12万吨。 三是资源短缺压力凸显。重庆虽然坐拥“两江”,然而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511.4亿立方米,人均165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的75%;重庆已探明常规能源约为50亿吨标煤,人均占有量为16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5%,人均电力装机水平仅为全国的1/2。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两个重点:其一,城市空气污染治理。2012年,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对空气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增设了细颗粒物平均值浓度限值,收缩了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这将导致重庆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的比例将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压力加大。重庆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约20%的速度递增,机动车排气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二,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庆成也在水、败也在水”。三峡成库后,奔腾的长江变了了静静的人工湖泊,江水的自净能力降低,库区水质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库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压力大,生态脆弱,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消落带的治理压力增大。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 当前,重庆已进入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十八大的新部署,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深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企业环保责任和政府环保政策,着力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以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城乡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战略。正确处理温饱与环保、小康与健康、城市与农村三大关系,破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伦理规范,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构建绿色经济和绿色民生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实施“生态城市、绿色三峡、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二是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根据重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要求出发,研究和编制重庆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科学分析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优势和劣势、前景和风险,科学确定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路径和模式,科学界定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科学把握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措施。用科学规划指导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是从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实际出发,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与深度整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政府带头,树立“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绿色消费理念,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四是要以科学生态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政策创新为保障,切实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认真研究三峡库区的功能定位,要从中华民族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重新定位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搞好库区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库周绿化带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消落区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以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业点源、船舶流动源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启动库区生态移民工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确保三峡库区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五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的绿色制度框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促进资源、环境、生态、农业、林业等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相关的部门的协调并强化其功能。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保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社会公众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调动其热情与动力,从而促进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谱写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篇章。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