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足清墓牌楼建筑浅析 |
范文 | 李朝元 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 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 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牌坊最晚应于春秋时期已初露雏形,迄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指出:“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所以,牌坊、牌楼应与古之衡门、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有关。在《汉书·韦玄成传》中也记载:“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所谓衡门,即左右两边立柱,上有一根或两根横梁,立柱之内再按门扇。甲骨文的“门”字,便由此得来。古“横”通“衡”,故称“衡门”。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在“衡门”的柱侧安装可开合的门扇,这样就形成了“里坊门”。后来在里坊门的基础上演变成了“乌头门”,宋《册府元龟》记载:“柱端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故得名。乌头门比里坊门雕刻更为精美,装饰更华丽,气势更为宏大。宋《营造法式》中记载:“造乌头门之制,高八尺至二丈,广与高方……”。《唐六典》记载:“六品以上仍用乌头大门”。在《宋史·舆服志》中也记载:“六品以上许作乌头门”。由此可以看出,乌头门成为上层阶级的代名词,与贫者之居的“衡门”可大不一样了,具有“旌表”之意,彰显达官贵人的地位作用。到宋以后,“乌头门”逐渐被“棂星门”所取代。乌头门与棂星门结构,形状相似,而用途有别。前者有旌表之意,多用于权贵住所;后者意在尊崇,常见于坛庙、衙署、宫苑等地。元明以后,棂星门之称仍有,乌头门之制渐佚自宋以来,棂星门不再有防卫的作用而只是起一个标识的作用。因此棂星门上的门扇可装可不装。棂星门除去门扇后仅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形成了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的“冲天式牌坊”。后来在坊门柱子的顶上加盖楼顶,并在檐下修筑斗拱、梁坊,施以图案等。这种使无顶的坊门变成了有华美楼顶、柱子又不出楼顶的牌坊称为“牌楼”。 由于牌坊、牌楼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根据牌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街市类、纪念地类、会馆类、儒学类、佛教类、祠庙类、陵墓类、苑囿类、关隘类等。[1]本文着重介绍陵墓类的牌楼。 陵墓类牌楼位于墓冢之前,常为石坊,其造型古朴凝重,可增添墓地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具有颂德的作用。其大小规模都是以间数、柱数和屋顶的多少即楼数为主要标志,最简单的是两柱一间的牌楼,四柱三间的牌楼最为常见,六柱五间的牌楼可以称大型牌楼,牌楼的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甚至九楼的区别。 二、大足清墓牌楼建筑概况 大足的清墓有300余座,分布于全区24个乡镇。现在能看清墓葬纪年的墓有91处,时间大多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大足最早纪年的清墓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莫家寨姚氏清墓,最晚的清墓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毛福臻清墓。其中道光年间的清墓最多。清墓的墓室多为石室,在其上堆砌泥土形成墓冢,凸出地面成丘形,一般高约2米,大部分的墓冢有条石围砌。大足清墓的类型有墓碑式清墓、牌楼式清墓、墓塔式清墓、砖墓、瓦墓。其中最主要的是牌楼式清墓,全区共有200余座,风化极为严重。 现存的大足清墓牌楼大小不一,其高度在2至6米,宽度在2至14米之间,厚度约0.5米。牌楼绝大部分与墓冢紧密连在一起,只有个别的牌楼与墓冢分离约2米。当地人也称其为牌坊,实际上仍是牌楼的构造。 大足清墓牌楼的大小跟家族是否旺盛极为相关。家族旺盛的清墓牌楼大器,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大足清墓牌楼有十一柱十间七楼、九柱八间九楼、八柱七间七楼、八柱七間五楼、八柱七间三楼、七柱六间五楼、七柱六间三楼、六柱五间五楼、六柱六间三楼、五柱四间五楼、四柱三间五楼、四柱三间三楼等。普通的清墓牌楼,其结构较为简单,牌楼为三柱两间三楼、三柱两间一楼、两柱一间一楼等。 大足清墓牌楼的结构主要由楼柱、楼顶、匾额、斗拱、额枋、横枋、折柱花板、抱鼓石等组成,牌楼均为仿木结构,其主要构件有立柱、额枋、横枋及屋顶。屋顶有两种类型,绝大部分是庑殿顶,有素面的,有饰刻瓦垄、瓦沟、瓦当的,有的还在顶上饰以宝瓶、鱼、蝙蝠、龙等。另一种是云头顶,这种顶极为少见,总共有两座清墓牌楼。 牌楼正面刻有精美的图案,刻工都非常讲究,雕刻非常精细,雕刻艺术精湛,内容也极为丰富。精美的图案一般都刻于额枋、横枋、折柱花板上。图案多为花草、瑞兽、人物、建筑、家具、山水、卷草纹等,部分墓的折柱花板上或明间封门石上刻着墓主人的生平和墓葬时间。牌楼图案的雕刻技法形式多样。花草竹木类多采用浅浮雕和线雕,有极少数运用了镂空雕刻。纹饰类基本上为线雕,个别的为浅浮雕。瑞兽类有浅浮雕,也有高浮雕和圆雕。人物类基本上是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形式相结合。建筑类多为圆雕,也有一部分为浅浮雕。家具类一般都为浅浮雕。飞禽类有浅浮雕和线雕。山水类主要有高浮雕和浅浮雕。[2]另外在牌楼上有楹联和匾额,对仗工整,书法精美,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整个牌楼,远远看去犹如一幅精美的图画。 三、大足清墓牌楼的特点 一是庑殿顶清墓牌楼:结构齐全,有楼顶、散斗、额枋、平板枋、立柱、折柱花板、抱鼓石、明间、次间等。代表清墓牌楼有冒咕村欧氏清墓牌楼和袁家花坟山牌楼。 冒咕村欧氏清墓牌楼位于大足高坪乡冒咕村一社,南距天宝中心小学20米。墓冢石头包砌,墓冢前立牌楼,其前设拜台,保存较为完好。牌楼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通宽12.4米、高6.4米。明间和次间柱底部的抱鼓石雕刻狮子和鹿,尽间边柱外置抱鼓石,左侧抱鼓石已损。明间横枋下以柱相隔,封门石为格子双扇门。尽间有高浮雕圆形花草纹。明间折柱花板上刻有墓主生平,落款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额枋、平板枋上共刻动物、花卉、器物等14幅图案,匾额书“卜云其吉”,主楼檐檐下悬华带牌,上书“永乐宫”,表达了后人对逝者的祝愿。屋脊饰鱼、蝙蝠和宝瓶等。这些吉祥图案体现了后人祈福、祈寿、祈发财的意愿。此牌楼结构齐全,有楼顶、散斗、额枋、平板枋、立柱、折柱花板、抱鼓石、明间、次间等,该墓对于研究清代墓葬牌楼建筑结构、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袁家花坟山牌楼位于大足县龙石镇青山村五组豹子塘。该墓前置牌楼,保存较为完好,牌楼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左边有抱鼓石,右边抱鼓石已损。通宽6.3米,通高5.5米。牌楼共有浮雕20余幅,其中额枋上人物故事图9幅,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楹联3副,字迹刚劲有力,圆润饱满,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另外还刻有凤凰、蝙蝠、花卉、荷花等吉祥图案。该牌楼规模较大,雕刻技艺娴熟,书法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清墓牌楼建筑及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是云头顶清墓牌楼:牌楼的顶为“云”头式样,是牌楼结构的大胆创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店子湾清墓牌楼。 店子湾清墓牌楼位于大足高坪乡青龙村一组,东距大安路200米。墓冢前立牌楼,八柱七间七楼,云头顶,通宽10.5米、高6米。牌楼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牌楼上的文字及图案风化严重。牌楼明间上的云头顶的图案已风化不存,两次间云头顶上雕刻有猴子摘仙桃的图案,再次间云头顶上分别刻有花瓶及手执书卷的两人物,尽间云头顶上刻有花草。在明间、次间、再次间、尽间上都刻有圆形图案,在立柱、平板枋、额枋、折柱花板等部位雕刻有人物组雕、花卉、动物等图案。但风化极为严重,图案较为模糊。该墓牌楼规模较大,图案较为丰富,雕刻极为精美。其云头式的楼顶,极具特色,在全国甚为少见。祥云体现了后人对逝者的祝愿,希望逝者能上升天堂。同时也是民间艺人对牌楼结构的大胆创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清代牌楼建筑形式及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是墓冢和牌楼分离的清墓牌楼:此墓葬形制在大足极为少见,很具有代表性,如杨再位清墓牌楼。 杨再位清墓牌楼位于大足中敖镇双溪村四组。墓冢和牌楼分离,间距2.7米,牌楼保存完好。牌楼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通宽6.1米、通高5.3米。明间立柱底部有抱鼓石,明间刻有墓志,落款为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两次间为格子雕花双扇门。尽间、额枋、平板枋上刻有浮雕花草、龙等图案9幅,另刻楹联3幅。明间上的折柱花板上刻有“灵台”,在两次间的折柱花板上刻有扇形图案,左边写“没世”,右边写“名称”。体现了后人对逝者的哀思及彰显逝者的功名。此清墓牌楼与墓冢分离,间距2.7米,形制独特,代表了大足地区清代墓葬结构的一种形制类型,为研究清代墓葬结构以及牌楼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大足石刻艺术的传承与清墓建筑 大足是一个石刻之乡,全区造像五万余尊,有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从初唐到明清,跨越的时间长,规模宏大,雕刻的造像精美,技艺娴熟,内容丰富。所以民间石刻艺术源远流长,并且涵盖到每个地方,以至于大足清代墓葬牌楼的造型和雕刻也极为精美,内容也极为丰富。从精美的墓葬牌楼建筑也可以反映出大足民间雕刻艺术的传承及石刻艺术之精湛。 五、研究清墓牌楼建筑的意义 一是清墓牌楼建筑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清代的风土人情及丧葬习俗,为我们研究清代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是牌楼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墓葬牌楼上的雕刻技法形式多样,有镂空雕、高浮雕、浅浮雕、线雕、圆雕等,图案雕刻细腻而精美,内容也极为丰富,为我们研究清代的雕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墓葬牌楼建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对现代美术创作、美术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为今天的雕刻艺术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是墓葬牌楼上雕刻的龙、凤、狮、虎、豹、鹿、马、鹤、龟、喜鹊、春燕、鲤鱼、牡丹、荷花、水仙、芙蓉、梅花、兰花、竹子、松树等被民间奉为祥瑞吉泰的种种动植物及其由这些祥瑞吉泰物组合雕刻而成的一幅幅图案,无一不生动地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为中国古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是古墓牌楼建筑为中国书法艺术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其额枋上的匾额、立柱上的对联、折柱花板上或者明间上的墓志等,有楷书、行书、行草、草书等,其书法有的刚劲有力,有的圆润饱满,有的潇潇洒洒,为我们研究古代書法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五是在青山绿水的乡村,清墓牌楼建筑点缀了乡村的风景,在欣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古文化的熏陶。 六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现存的墓葬牌楼建筑越来越少。虽然墓葬牌楼建筑是古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的标识,但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清墓牌楼建筑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几乎无人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研究清墓牌楼建筑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遗落民间的珍贵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蓝滢.浅析古牌坊·牌楼的类型与功能[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3(4):7. [2]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古墓葬[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8.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馆 责任编辑:宋英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