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避暑山庄文津阁
范文

    牛菁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本文叙述了文津阁的建造历史以及文津阁的建筑格局和特点,以及藏书历史渊源以及对书籍的保护措施等,是研究文津阁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清代离宫别苑的藏书楼仅存文津阁。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北山和西岭间松云峡谷口台地上。山溪从右侧长山流过,长湖自左侧流过,有悬岩瀑布“千尺雪”扬扬洒洒,留下一股清溪聚于门前,于山石间汩汩作响。石上构敞厅名“玉琴轩”,门右有小院,竹树拥簇,称“宁静斋”,斋后长山,遮断山后的芳园居。玉琴轩四出游廊,曲幽无尽,南廊通联硕大的敞亭,名“曲水荷香”。文津阁地当山谷,自踞台地,四周环水,颇具仙山琼阁的无穷意境。

    文津阁拥有四进院落。以玉琴轩为首门,合槁扇则封堵为门,开槁扇则为敞轩通达。过轩门铺设自然山石踏步,有修篁掩映,柏树参差。二门为青砖硬山门斗式,封闭墙内收,对开版门,敷设青白石抱鼓。入二门有巨大浆石叠山,外看为影壁山,内看是相形假山造景。山体嵯峨崇峙,下辟幽洞,洞外蹬道盘旋。假山上再叠相形人物与山体,构小碑小亭。穿洞右行人第三进院落,登山左行至假山之巅。第三进院落即是文津阁,呈深藏假山之中态势。阁前一深池,假山隐藏一孔隙,运用光线反射原理,避暑山庄文津阁藏书楼透光投向池水,呈缺月半轮,景境幽清,名之为“日月同辉”。阁后为第四进院落,再凿小池,点布卧石苍苔,辅植奇花异草,间有高松数十株,四周环绕粉墙。

    文津阁构造奇特,藏书功能独到,并没有被现代人所认识。因为早在清道光时期已将文津阁收藏的《四库全书》撤向京师,中华民国初年再度将其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撤到北京图书馆,文津阁遂成一座空置的藏书楼。1980年承德市图书馆作过一次试验,将已经生殖蠹鱼(以纸张、衣物为生存食物的小虫)、壁虫的图书移入文津阁一室存放。结果不到一年,原来生机活跃的蠹鱼、壁虫全部死绝,而且没有投放任何杀虫药。这一试验结果引起社会及专业人员的关注,是什么原因在不使用药物条件下,古、旧图书能防止虫蛀?文津阁藏书楼又是怎样防止潮湿霉变和避免日光照射,从而防止纸张干燥变脆的呢?

    防止虫蛀是图书收藏之第一难题。甚至药物投放,寄生虫获得抗药生理性能,也很难奏效。文津阁没有蛀虫,不使用药物,说明里面不适宜蛀虫生活繁衍。文津阁地处松云峡谷口台地,前有广阔的草原,四面临风,可散郁热驱湿气,环境清新。左、右夹山溪湖沼,前、后各有水池,庭院苍松、古槐葱郁。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建筑的热量及时散发,清冷气流贯通阁内大小空间,形成局部气温偏低和温差变化不大的特殊环境。经实测发现,文津阁内夏天最高温度14-15摄氏度,春、秋、冬三季阁内平均温度10摄氏度以下。科学试验证明,昆虫在15摄氏度以内停止繁殖,而10摄氏度以下是昆虫的死亡温度。由于文津阁夏天室内温度不过15摄氏度,且时间短暂,使蛀虫没有育卵时间,虫卵亦没有孵化幼虫的温度条件,造成新虫无继,成虫死亡。特别是以室内为生存条件的一类蛀虫,生活繁育温度要求高于15摄氏度,文津阁就成为无虫害的建筑物。

    古代社会由于灭火能力低,历来重视防火,尤其像文津阁这样收藏图书的建筑物。文津阁的构建吸取了天一阁的传统学说。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理论构建下层六间,上层通间为一的形式;还取“五行”“壬癸水”座西北、面东南的方位;并取“玄武”象数,阁顶以黑琉璃瓦覆盖。这些都是水以克火的吉象。

    文津阁营造技艺高于天一阁的设计很多。例如在选址和营造避火环境上,地处谷口,两侧夹水,形成天然防火道。阁前后有两个深水池,左长湖右瀑布,无疑可以阻断来自各个方向的火险,并且有火灾也有充足的灭火水源,环境使藏书楼内、外温度降低,减少起火机会。文津阁内外松、槐高大,高大的树木成为雷电的天然导体,减少雷击火险。另外,文津阁及附属建筑物,全部采用冷色油饰,以绿、灰、蓝、黑四色为基调,烈日下吸收大量紫外线,反射热量,热量又能被山谷来风及时散尽,被茂盛的树木吸收,起到降温防火作用。

    文津阁的防火措施,更有清代的独特构设。一是外部装修采取“封火檐”,正面为造景美观出檐而内收。二是内部每间的隔断墙以青砖一砌到顶,形成一个个以砖封闭的死空间,一旦火灾仅烧一间,不致蔓延。

    藏书楼,在防虫蛀、防火灾以外,另一个重大难题是如何防止纸张潮湿而霉变,或者是过于干燥而脆断。

    文津阁选址经过慎重遴选,先后“择址四处而未能定”,最后皇帝“亲躬履堪阅视”,四中选一,取“谷口千尺雪侧,卜高明爽垲之地,用仿浙江范氏天一阁式,建为高阁,以庋《四库全书》”。文津阁地势高敞,利于通风,避免闷热和水汽凝滞。三面有山和树木高大,宜于落整局部气温,克服干燥。阁体内、外建筑材料,选用中温烧制的灰砖、布瓦;石材选用鹦鹉岩、沉积岩,地面采用以软韧为特性的红松木地板铺构,这些都是通透性最好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通透性能好,既有利于吸湿防潮,在秋、冬物燥季节,又有施放微量水分,调节阁内的干湿度,使文津阁成为四季温差变化不大、干湿度变化不大“恒定”藏书楼。加之《四库全书》是开花纸印本,《古今图书集成》采用太史廉纸印本,都是软坚而通透性极好的纸张,藏书遂能得到妥善保护。

    图书避免日光直照,是藏书永久的重要条件。避免日光直照人阁,在文津阁得到出色解决。日光长时间照射图书,易使纸张脱水,纤维聚敛,质地脆化。同时,我国古代的文字、图画多以墨汁书写、描绘,久见日光,墨汁中的有机物质霉变,无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极易剥落或褪色。范钦的天一阁主要是以第二层藏书,成为“藏书层”。但是,文津阁内仅收藏《四库全书》即有115架,共6720套,还有《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可谓“积书充栋,秘籍满架”。三层阁内都要藏书,这是与天一阁的主要差别。

    文滓阁的中层(第二层),秘掩于“腰檐”之间。在腰檐的“内收束腰”部位,安设茜纱楣窗,宜于通风和进入柔和光线。第一层阁以廊檐遮挡日光,第三层阁以阁顶长檐内收加剪边,避免日光直射。上述作法,在避光直入同时,亦隔绝了尘土。

    文津阁经过科学选址、科学构建,营造出宜于藏书的特殊环境,出色地解决了防虫蛀、防火灾、防雷电、防潮湿、防干燥、防日照诸多藏书难题,其功能远胜于天一阁。

    (作者单位:承德文物局)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