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工作
范文

    安宇轩 于永会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双贫困”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心理贫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工作;矛盾心理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一)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贫困生迫于家庭经济的窘迫,需要寻找打工机会,努力挣钱,来支付学校的费用和个人的基本生活费。贫困生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为贫困而自卑,然而又很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害怕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而受到歧视。这些贫困生为了挣钱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有时成为廉价劳动力还要受到人格上的侮辱。这一切无疑会成为他们心理沉重的负担。

    (二)紧张与逃避心理

    一些贫困生面对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的方式,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这样给人造成了孤僻不和群的印象。贫困生通常将自己紧紧的封闭起来,即使参与集体活动,也会在集体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的现象,由于这些心理问题,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或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三)憂虑与挫折心理

    贫困生几乎都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这种贫困家庭的属性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过多的压力。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给贫困生提供生活费用或者只能提供部分生活费用,所以大多数的贫困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因素。经济上的压力迫使学生在校期间做各种各样的兼职,兼职的时间占用了一部分的学习时间,贫困生又有了学习上的压力,久而久之,贫困生就会产生忧虑、焦躁的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教育体制改革,学费越来越多,生活费越来越高,公寓费也在增长。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不一样,但是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还要多。一般家庭很难支付,贫困家庭就更承担不起,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多。贫困大学生可以说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心理贫困”。

    (二)学校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来到了新的群体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同时也要经受自身的心理变化。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如学校后,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使他在与人交往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是缺少必要的关注。学校很少开展心理咨询课,还有心理辅导课,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给予正确地引导和调节。

    (三)家庭的原因

    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高校多数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现象也体现在校园里。贫困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的家庭,这些家庭不能在短时间内靠耕地劳作和简单的劳动脱贫致富,因此也就不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经济贫困问题。

    (四)个体的原因

    其一是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力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由于校园 “打工”岗位不足,勤工助学渠道一直不很畅通,给贫困生的自立行为带来阻碍。其二是还有一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打工的关系,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其三是少数贫困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俭朴,但是也有少数人禁不起物质、金钱等的诱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三、改善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措施

    (一)社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现象”

    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如筹措资金、划拨专款、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力争探索建立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与此同时,社会要注意对贫困生资助的方式方法,避免给贫困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要引导这些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捐助,明白资助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行动,而不是施舍和怜悯,这样才能将社会的帮助转化为经济贫困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社会爱心帮助真正的意义也就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和勇气。

    (二)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高校除了有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养。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联谊赛、文艺晚会、各种比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和谐、平等的校园环境,让贫困生把贫困之外的闪光点展示出来,从而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班级集体中去。

    (三)高校辅导员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工作

    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的一支特殊的队伍,是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老师,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中要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贫困生的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更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言语循之、行为蹈之,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关心爱护贫困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贫困生。

    (四)学生个人要正确定位,增强自助能力

    贫困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要善于接受客观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贫困生虽然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好,但也具有其他人所没有的资源和特点。贫困生不能因为经济的弱势就否定个人其他方面的优点。贫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贫困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也就获得了自信。贫困大学生是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是父辈的骄傲,应该有自信心,消除自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