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光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
范文 | 高凌浩 观光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的相关活动作为基础,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交叉性质的产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旅游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与较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加强对观光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指出了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深入分析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观光农业旅游是指把农业与农村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的生态性旅游产业,是将农业的相关活动作为基础,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交叉性质的产业,其休闲性、娱乐性及观赏性很强。观光农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德、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著名项目如巴伐利亚的农场、法国葡萄的种植园、夏威夷果园及日本市民的农园等。到了70年代,中国台湾人民生活逐渐实现小康,公众生活和消费的方式从劳动类型向休闲类型转变,把农场、果园利用农闲或假日的时机开放,让社会公众直接参与,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在中国大陆一些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地方政府加大观光农业发展支持力度,陆续开办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农业观光项目,并在国内得到快速推广。当前国内的观光农业旅游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较为充足,基础资源丰富,城镇居民的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观光农业旅游也面临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如缺少总体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层次低,缺少可持续发展意识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围绕观光农业旅游发展问题,认清发展优势、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推动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十分充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人们消费理念不断转变,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加之公共假日方案的公布实施,社会公众有更多闲暇的时间进行户外性活动,旅游逐步在普通民众中得到普及,国内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猛、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朝阳性产业。这就给观光农业旅游带着客源上的保证。 (二)观光农业旅游的基础资源极为丰富 我国是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为观光农业创造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条件,而全国各地自然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增强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增加了观光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我国民族众多,很多民族分布于广大的乡村地区,尤其在我国的西部更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习惯、生活、建筑及节庆类活动十分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加了民俗文化的色彩。 (三)城镇居民对观光农业旅游的需求比较旺盛 社会公众特别是很多城市的居民选择旅游的目的地时,会更倾向于到那些走进自然、远离喧嚣的地方去。当前国内的旅游市场中,中短程、自驾车、自助游等旅游项目日益受到更多关注、发展形势较好,这说明国内游客旅游消费理念更加成熟,对旅游消费项目的选择向全方位、多层面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 需求。 二、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总体规划 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有的将观光农业当作农民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一种自发性的经济活动,发展存在盲目性;有的对观光农业旅游存在模糊认识,观光农业项目及产品将为城市游客提供不平常的生活作为目标,只是向游客提供一些农村特色的饮食与农村与风光,产品简单、项目缺乏生命力,无法满足游客对于农村与农业的消费体验需求,导致经营成绩日益变差。 (二)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对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以满足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为目标,一些观光农业旅游只是天然的产品和景观直接向游客提供,或者仅作简单的加工,对旅游产品及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研制与开发。如有些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以组织单纯的采摘作为主要方式,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过低;产品所涉及产业链条过短,无法有效地带动观光农业项目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些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与特色,不能满足游客对农业文化的观光消费需要。 (三)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不高 观光农业发展没有形成体系,在品种选择、技术引进、配套设施建设、工艺流程、基础管理等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观光农业发展创新性不够,在带动当地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化向多功能方向转型方面,考虑得不够、探索得不多,引领和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不高,观光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旅游产品层次低 多数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缺乏品牌意识,打造精品不够,“回头客”比较少,吸引力不强;有的观光农业项目,特色模糊,反映只是地方的区域性的特点,缺乏代表性和独特性;各个地方观光农业重复性建设的问题较为普遍,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消费的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客户对高层次观光农业旅游的需求。 (五)缺少可持续发展意识 有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存在着过度开发的现象,对于农田资源统筹规划和保护,致使部分地方发生弃耕及土地滥用、荒废等问题;有的地方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政府部门调节不够到位,审批和建设工作缺乏统一管理,随意性太大,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条件。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观光农业旅游深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思路 加强对国内外观光农业旅游和知识的学习,增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刻认识推进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理清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将观光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着力推动观光农业沿着生态化、可循环、无污染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观光农业的技术含量,促进观光农业旅游持续健康 发展。 (二)做好观光农业旅游规划 要做好整体产业的规划。要充分考虑观光农业旅游的市场的需求情况,观光农业旅游的周边城市与郊区及其消费群体的情况,认真细致地做好观光农业旅游的整体设计。其次,做好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规划。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规划不能简单的以基本的农产品与农业景观为主要服务产品,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扩展产品种类与景观。例如,以采摘园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观光农业旅游,除提供简单的采摘项目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农业教育等方式,寓情于教,增强对儿童的吸引力,还可以通过普及绿色食品的知识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产业园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让消费者不仅获得采摘的快乐还可以获得健康知识。 (三)深度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产业 做好农业资源开发,延长产业链是观光农业旅游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做好农业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强化对农业景观、农业产品、农村生活设施、农村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开发,打造观光农业的产业链,建立健全观光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观光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性。观光农业旅游也是有一定的市场承载力,盲目发展旅游容易造成土地的荒废,应避免出现因过度重视旅游造成的农业发展问题。同时,观光农业旅游应推动农业发展,以发展旅游业刺激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一,观光农业旅游发展过程必须要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与监督检查,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确保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有效性。在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市场定位、行业标准等方面做出合理规范,确保观光农业旅游良性发展。第二,加大观光农业旅游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为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与发展环境。 四、结论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旅游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一方面,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色优美、物产资源丰富,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前景广阔;我国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影响和制约了观光农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切实加以有效解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推动观光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做出应有的 贡献。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