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晋文公复国图》看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范文

    王瑞

    晋国博物馆序厅左右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是南宋画家李唐的作品《晋文公复国图》,把两千六百多年前晋国第二十一位国君晋文公重耳因国家内乱在外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最后返回晋国,夺取政权的历史娓娓道来。文中分段赏析《晋文公复国图》总结出了中国画的六个特点并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分别例举出有相应绘画特点的著名作品阐述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历史角度的分析,艺术角度的赏析,使我们对这幅画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

    一、解析《晋文公复国图》

    (一)作品内容

    《晋文公复国图》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所绘为东周晋国国君晋献公第九子重耳复国的故事。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三(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及于难,奔走于外,经历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历时十九年,备受艰辛,最后返回晋国,夺取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作品特点

    《晋文公复国图》明显具有李唐作品中上不见天而下不见地的特点,山水部分更是如此。或树不见稍,或不见根,又或既不见根又不见稍,明显将景物拉近,具有局部特写的特征,其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渲染气氛。

    (三)作品形式

    采用横卷绘画形式,纵向较短而横向较长,此使得欣赏者无法将画面全局摄入眼底,故只能分段欣赏。此种形式决定的观赏方式迫使欣赏者不得不产生欣赏上的时间差异,过程是逐渐推移的,画面中可以包含不同的节奏及段落,形成较大的情感变化。比如,晋文公一路辗转,或受冷遇而忧,或受礼遇而喜,或复国踌躇满志等情感经画卷一一道来并不突兀,其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更为丰富。

    二、通过《晋文公复国图》看中西方绘画的不同

    全画现存六段,具体内容如下:

    (一)第一段,描绘重耳逃难至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由此段能看出,中国画,背景多留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西方画,重背景,涂满色彩,不留白。以齐白石的《虾》为例与达·芬奇《蒙娜丽莎》进行比较: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笔笔可以数的清。虽然只是几只虾,没有在背景上用一点笔墨,却给人以虾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感觉。达·芬奇一生作品不多,《梦娜·丽莎》(别名永恒的微笑)对人内心的捕捉,在人物肖像画方面至今无人超越,也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女主角是一位富有文化教育的皮货商人的妻子,画面上,她优雅地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背景是起伏的远山,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溪水,对人物形象营造了一种节奏感,愉悦感,使构图更加完整。

    (二)第二段,重耳逃难至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见其落难,不予理睬,所绘为郑国大夫叔詹劝谏郑文公对重耳应以礼相待,而郑文公并未采纳其建议的情节。

    中国画,注重神似,不注重形似,主要表现人物的姿态和特点,不讲究比例和动作发生变化时肌肉和外形的变化。西洋画,骨骼比例科学,擅长人物画的画家必须先学习解剖学。以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与安格尔《小提琴手》进行对比:

    《泼墨仙人图》以饱和淋漓、简约夸张的笔墨传神地表现出仙人步履蹒跚带有幽默感的醉态。人物造型奇特,头大,身子短,形体充实,一改传统人物画的瘦弱习气,富于整体感,感染力强。安格尔是保守学院派 ,《小提琴手》线条干净、造型平整,力求做到构图严谨、比例准确、形象典雅。

    (三)第三段,重耳逃难至楚国,楚国国君接待并派军队护送重耳至秦国。

    由图中巨石、山峦、古木、烟云可知重耳此行的艰辛,跋山涉水、历经磨难。李唐以此激励南宋君臣应如重耳般不畏艰辛,奋勇进取,中兴大宋。图中并未描绘重耳会见楚国国君的场面,但由段末题字可知,故文字对画面的补充作用不容忽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题诗抒意;油画追求画面美,讲究光和色的调和,内容次要。以王维《鸟鸣涧》和莫奈的作品为例:

    王维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此苏东坡称他的艺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既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同时加入画家的主观感受。由于受到诗的影响,在意境、构图、落笔、着墨等方面,都与诗取同一态度,具有高度洗练、婉丽的笔墨,使画面充满了清新恬静的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

    莫奈是印象主义最具典型意义的画家,印象主义就是由于他的速写式作品《印象·日出》而得名,其特点是重外光 、重瞬间 、重视觉 、重气氛。为了研究光彩的变化,他一连画了15幅不同天气、不同阳光下的《稻草堆》,捕捉在它上面反映的一种气氛和效果,而内容次要。

    (四)第四段,重耳逃难至秦国,秦国国君将五女嫁于重耳。图中为五女争相服侍重耳,为之“沃盥”(浇水洗手)。

    由此段可知,中国画,重视线,衣服画衣褶,山水用皴法,重笔法,一气呵成。西方画,重光,重颜色的变化,没有线,分面。以张萱《捣练图》和库尔培《石工》为例: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形象均为“丰颊硕体,艳丽多姿”,反映了时代的审美标准——“以肥为美”,线条劲挺流畅,一气呵成,匀整而细腻,肌肤娇嫩,似乎能闻出美人的脂粉味,衣褶薄纱轻柔透亮,描绘精到。库尔培主张以人间现实问题为主体的艺术,即:现实主义。画上塑造了两个碎石工人在炎炎烈日下劳动的情况,人物动作难度大,没有刻意用线,而是通过动作的变化塑造了体块,使人物形象饱满、有力度,更加符合其职业特点。

    (五)第五段,鲁僖公二十四年春正月,重耳返晋国至黄河边,同甘共苦的舅父子犯(狐偃)献璧,借以请辞,以此试探重耳。重耳发誓与子犯同心同德,绝不负子犯。

    此段众人置身于山河之中,环境对主题内容起了极好的渲染、铺垫作用。中国画讲究主观象征性,竹,清高;牡丹,富贵;梅、松、菊,不畏严寒,冰雪斗争精神;西洋画主张发挥个性特点,充分表现个人感受。以郑板桥《丛竹图》和梵·高的《向日葵》为例:

    《丛竹图》构图奇特,竹杆分左右两组纵列,顶天立地地排列起来,为了打破竖线的呆板,中间斜布数组竹叶,竹杆中大片题字,构图上产生了奇妙变化,使竹更挺拔,表达了文人的高风亮节,逸宕傲岸的品质。梵·高尤其喜欢画向日葵。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深浅不一的葵花,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白背景衬托下,强烈的黄色色阶显得分外明快,厚涂的颜色,饱和而辉煌,充分展现出阳光下葵花的勃勃生命力。画家的家中,墙壁是黄色,床和椅也是黄色,黄色是画家单纯的个人喜好。

    (六)第六段,重耳入曲沃城,“朝于武官”(朝见祖庙),成功确立其统治政权,是全图的高潮部分。

    中国画用的是独有的“散点式”透视法,左右看像坐火车,上下看像坐飞机,突破了空间的约束,往往选题后回家横铺作画;西洋画,有固定的观察点,实地写生。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

    《清明上河图》 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全图分为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运用散点透视,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画面组织能力。修拉是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主张艺术创作要依据科学观察,要符合理性和逻辑。修拉为此画画过20多幅素描,30多幅油画作为创作小稿,画面构成形式非常用心,干净、安静,运用独特的“点彩法”形成了很强的秩序美感。

    以上是从《晋文公复国图》体会出的中西方绘画的六大差异。通过历史角度的分析,艺术角度的赏析,使我们对这幅画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国博物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