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研究 |
范文 | 张建华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衍生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衍射着历史的真实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风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那些保留历史文化完整性和精髓的街区,是有着明确的区域边界、独特的街区个性并产生经济关联性的街区,而非空间范围所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碎片。 历史文化街区不但保存了城市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同时继续承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和古城的文化遗产价值,它延续并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要素。历史街区的主要文化元素有:饮食文化、居所文化、民风民俗、娱乐文化、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产文化和建筑艺术等载体,文化历史街区具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文化基因不仅附着在物质形态上,也凝聚在非物化的艺术样式中。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汇集的地方,它反映着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具有原生性、真实性。 一、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金华市文化街区的建设面临着“一个同质的过去与一个破碎的现在”,造成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断裂,保护与拯救便成为弥合传统与现在之间断裂的合理途径。 目前区域内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着历史街区文化积淀薄弱、总体保护利用存在零碎分散和急功近利以及缺乏创造性、精品性等突出问题。对街区进行了整齐划一的“穿衣戴帽”式的规划与布局,街区保护注重商业价值开发。模式化的保护规划,规划中存在技术偏差,在保护与发展中对城市的个性特色的研究和保护不够,简单复制其它地区和城市的建筑样式,忽视了本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布局设计中,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环境缺乏窜连和过渡,影响了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在更新改造中,有价值的院落、建筑、街巷没有得到保留,历史格局遭到破坏,文化街区缺乏历史沉淀。保护力度明显不足,违背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初衷。对历史文化街区及核心保护区范围的界定不合理,规划范围过大,引起开发建设质量下降,同时影响在该片土地上进行公共利益与其他各种利益的分配;历史街区独立于所在城市的环境和空间关系之外,形成社会隔离。“企业化”倾向明显,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大体量和高层建筑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空问格局序列,使传统空间变得不伦不类,尺度不协调的部分联结在一起,布局设计思路模糊,文脉得不到有效延续,随意改变居住模式、空间尺度及其序列,给文化街区的后续发展留下极大隐患。诸如街区内店铺招牌大大小小,形式不一,悬挂凌乱;有些店铺在外立面墙上甚至悬挂了黑色防晒网或其他篷布;一些店铺的空调室外机高低错落,看上去也不整齐。在八咏路上,个别路灯的灯杆独自“出列”,竖在偏向路中间的地方;某些地段街路单独设置了“人行道”,占据了小半幅路面,挤占了八咏路的狭窄空间,一些店铺门前乱堆杂物,有些店铺竟将大水缸等摆放在门口,影响了街景的美观。 乱停车现象也很普遍,不仅妨碍交通,而且给消防带来安全隐患,尽早实施街区的改造与整合改造不仅是民众的期待,也是街区保护的迫切需要。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 (一)提升街巷系统布局,完善街巷设计功能,形成便捷有效的城市街巷网络。 设计由主要街道一骨干巷道一辅助巷道组成的层级分明的街巷系统,以“均布性、实效性、连通性”为原则,织补街巷肌理,保留原有街巷的格局和走向。控制建筑高度,结合空间景观要求、街巷尺度分析、视廊分析等综合确定高度控制要求,除了文物保护等重点单位保持原有高度外,其他建筑采取建筑檐口高度和屋脊高度双重控制,檐口限高9米,建筑限高12米;保护街巷界面:对影响传统街巷传统文化风貌的建筑进行修缮、整治或拆除,通过控制建筑规格、建筑样式、色彩设计、界面联结、绿化、建筑小品的合理布局、建筑材料的科学使用来保护传统街巷界面;营造街巷景观环境,通过绿化公共用地、完善街巷内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街区内的景观节点,丰富街巷空间内容,提升街巷空间的景观品质。深邃的小巷用来连接步行街和城市主干道,骨干街道、庭院、小街、广场四种典型的空间形态组合形成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飘萍路沿线、八咏路、酒坊巷、鼓楼里(保宁门广场至寺王府照壁段),均应设为商业步行街,禁止车辆通行,并在主要入口处分别设置路障设施,配备专人管理。对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进行提档改造,去掉与历史街区定位不符、影响美观的因素,完善街景立面的整洁性、美观性和历史性,如对店铺原设置在外的电表箱、水表箱、信报箱及空调室外机等进行统一改装修缮;在飘萍路原有9个次入口增设门坊,进一步完善八咏路整条街的建筑立面。把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以及新建建筑围合而成的具有传统风貌的院落空间作为一个弹性发展单元;合理规划街区内的垃圾转运系统,延续街巷文化,营造传统生活空间,延续街巷的文化内涵,营造舒适的街巷交往空间。同时,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赋予历史街区保护建筑灵魂保留街巷的历史地名信息,挖掘街巷历史知识,展示街巷文化。借助统一的设计元素与设计语言来塑造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个性,创造出丰富多彩建筑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独特空间,行程建筑风格协调、形式多样而又相对独立的有机联系,多元共生,形散而神不散。 其实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立新”不一定意味着“破旧”,尊重历史传统也并非等于食古不化,简单地拘泥于传统。为了避免保护工作流于形式,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建筑样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重现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对于需要进行简单加固和重修的建筑要进行替换或对建筑构件进行隐蔽性维修;保留具有特殊意义或有明显风格差异的建筑,维持街区的多样性,设计文化网络的支撑载体,串联街区内的文化要素,使古城支离破碎的历史街区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新价值。 (二)精品文化元素设计 金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商业、文化与生活气息,其独特的空间形态、环境特色、建筑的传统形式和建造方法,使得古城的历史美学价值、文化记忆的认同价值、场所精神价值、经济与商业价值相互交融,将挖掘并开发出“崇文重教、返璞归真”的文化品质融人到宽阔的环境建设和功能布局中。“一城三区三街四城门”是一条精品而且个性十足的线路,街区的规划与设计应紧紧地抓住和深入挖掘南宋、太平天国、科举文物、名人事迹、名人故居等有关文化史迹,恢复侍王府的原貌和八咏楼的词境以及酒坊巷抗战烽火一条街,以众多的文物节点,体现金华古子城的个性与魅力。街区内建筑力求具有特定的气质,外观应健康、纯净、富有个情趣和个性,不应该矫情和造作,过于奢华。 1、恢复老字号经营、增加特色商品店铺 九德堂、太和堂、仁寿堂、清和园、曹恒聚酒坊、章恒升官酱园、公盛酱园、传统食作、金华火腿、金华酥饼、寸金糖、松子、连环糕、绿豆糕、油金枣、插酥、荤回回、金华佛手是金华的历史遗产,必须大力扶持历史原基,更新客源结构,将旅游者“引入”老字号商铺内,控制文化街区的商业网点类型,更新、优化与旅游相关的特色街区空间环境。 2、构建、设计文化节点。 街区内的某些集中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向外辐射其影响,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街区内的侍王府、八咏楼、古练兵场等重要节点往往成为街区的核心。节点空间往往是人们聚集较多的地方,在对街区的更新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街区的地形特点和路径形态特征,适当组织一些游憩地带,进行节点设计,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人性化的交流休息场所,增加街区内空间的情趣和舒适感,又可以通过在节点空间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物,强化节点特征;将品质较差、文化价值较低的棚户区拆迁改建,补充一些建筑空间,保留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营造“中间胡同”,形成可以迂回往复的连续空间。以点带面,以面促片,成片激活,在片区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空间,引导人们穿行在点与点之间的连接线上。 (三)合理规划用地功能,构建复古交通系统,设计情趣廊道路线。 比如古子城历史街区的用地功能组织结构为“两带、两轴、一心、三区、十八景点”。两带是指酒坊巷和八咏街传统风貌带;两轴指东西步行轴线和南北步行轴线形成的垂直交叉;一心是指古练兵场,该地为侍王李世贤操练战士场所,它是古子城历史街区的开放空间的核心。三区是完整、连续的景观空间开放系统,是创造深刻体验的关键地带。在景观系统规划中建立一系列的开放空间、眺望点、视觉通道和景观带。在主线上连接两条游览支线,到达其它景点。街区内采取步行为主的设计思路,街道可以安排沿街叫卖、设置幌子、招牌,设计一些杂耍、卖艺活动,体现古代的闲适文化,同时加强街区内东西向的交通联结,街区外围设置公共停车场,优化街区通行秩序,充分展现古子城独特的风貌特色。 (四)对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传统节庆进行开发和打造,增强游客的体验,提升街区的文化形象,提高街区的知名度。 史文化街区,其体验品质的高低也必然受场所与事件的 双重影响。没有切身感受而只是通过一些图片的浏览是很难挖掘文化的内涵,节庆活动的开发和现场展示是说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良方,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 活力。如在两大街区内联合或者轮流举办历史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体验周、怀古畅游节等,通过赏花、吟诗作赋、戏剧赏翠、风味小吃的展示等活动,带动游客数量,增强当地社会的凝聚力,使人文金华的形象深入人心。 文化街区是鲜活的历史写照,体验与参与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游客而言,是一种以超功利性主的综合性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审美愉悦,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可以在积极模仿和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享受世俗之乐。这些愉悦在总体上都附属于某种超功利的色彩。 (五)重视文化元素的根植,塑造多元文化基因。 街区的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内核与精髓,是文化的根基与内核,直接决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行为特征。文化基因库的完整构建,可以使得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得到有效解析,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传承的核心主线可以迅速得到厘清,实现街区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对接,提升游客文化体验。具体包括居所、饮食、信仰、彩雕和雕塑、古玩文化、聚落文化、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宗教民族、书法美术、文苑英华、古代表演艺术和现代文化展示。通过历史归纳演绎街区或城市的文化起源和文化传承过程,揭示街区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文化历史街区具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作为文化元素的浓缩和精华,反映的是历史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八咏路、酒坊巷为代表的传统街巷格局、道路线形、街道尺度、空间氛围,以及街区遗址、文物古迹、传统居民聚集区、近现代历史遗存等整体历史风貌得到了较好保存。古玩一条街两侧的仿明清建筑有着特殊的风貌,古玩字画、木雕、玉石、钱币、工艺品等的店铺林立,整体业态均衡而丰富。文化网络的支撑载体、新旧交融的空间秩序、现代生活方式的注入以及原有历史精神的复兴成为金华文化街区的改造的文化精髓和内聚力。 历史文化街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是展示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风貌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是都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实现其保护与休闲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延续城市文脉、维护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历史文化品位的关键。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指导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对于充分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功能,促进区域成为城市中发展活力强劲的特色区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