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当下语文教育的三大弊端
范文

    汤玲

    我国语文的教学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思想家孔子的教学实践。孔子的教学题材是以《诗》为主,进行“言语”的教学。至今为止,语文教学已经有了 3000 多年历史的发展,所以整理、分析古代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对于指导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试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来审视当下语文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协调统一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根本宗旨是关注人的发展。孔子把教育看作是立国之本,倡导“仁者爱人”、“诚实守信”、“舍生取义”、“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等道德品质,儒家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境界。这种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统一的思想正是我们当今教育所欠缺的。因为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重任。

    随着教育的一步步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渐渐流失了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语文学科的教育渐渐偏离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只崇尚工具性,也就是仅仅把语文当做交流的工具,把语文教学当作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这种交流工具的教学行为。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定位,因为它没有意识到语文更具有表达思想,传递文化底蕴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倾向于应试教育,学科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考高分,急功近利。而且,应试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升学率,主张教育与升学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使得语文教育的目标被扭曲,而且又给学校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教师们不得不围绕考试这一教学重点,来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掌握的更多的是应试的能力,而非实际应用的能力,所获得的知识仅仅是了解,而非理解,甚至应试教育的高压学习政策会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使了解的知识被记忆的时间缩短。这样的唯工具性完全忽视了古代教育者重视的“文以载道”的特点。比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借陈太丘的儿子驳斥其父朋友的事件,完全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当下所倡导的诚信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新世纪的我们应当义不容辞的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

    当然为了纠正这种唯工具论的片面教学思想,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了给予语文学科定位,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人文性,要改变这种弊端任重而道远。首先,我国大的教学环境——应试教育需得到改变,营造学习“大语文”的宽松环境;其次,教育工作者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改变教学方式,营造自由、轻松学习的课堂环境;最后,学生要真正零距離的接受语文教育,切身感受语文的魅力。

    二、强调单向式,忽视整体性

    (1)古代的语文教育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经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譬如《千字文》、《三字经》,本为古代儿童识字的教材却也充满了思想教育的意味,这就决定了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的博大精深。应该说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文质彬彬的特点,不仅仅可以作为写作的范式,而且充斥着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诗经》、《论语》、《左传》等等莫不如是。到了当代,入选我们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不脱离内容的综合性这一特点,很少有融文史经一体的综合性课文,基本都是选取主题差不多,达到应试教育所需要的学习就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2)古代的语文教育更多地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导。读,着重诵读整篇文章和整体的著述;写,着重进行整篇的习作和谋篇布局的训练。这种整体性的古代教育思想,可以激活思维、引发联想、增强语感、陶冶性情,和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陶冶性教育不谋而合。而我们在当今语文的教学中,知识讲解过多,整体感悟较少,往往只注重生僻字词以及所谓的重点句的分析,把完整的一篇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因此,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体会,无疑也是当今语文教学应努力的方向,何况学生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时可以完全理解,并不需要老师过分的条分缕析。

    三、听说教学的“尴尬处境”

    早在我国古代的“前语文教育期”,孔子就曾高瞻远瞩地设立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言语”一科虽侧重于外交辞令,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则是显而易见的。并指出“不学诗,无以言”,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听与说的教育。或多或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辩士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听说训练。有靠汪洋恣肆的口才定国安邦的,有用高超的说话艺术而化干戈为玉帛的,这类例子真可谓举不胜举,一时间竟出现了“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的局面。例如《战国策》中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精妙绝伦的演讲说明了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安邦定国;《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精彩纷呈的论辩场面,说明了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一言却敌;《史记》中有“蔺相如完璧归赵”“樊哙怒斥项王”等技艺高超的外交斡旋说明了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保君卫国。这些史载的典范事件就是听说能力在古代社会中巨大作用的生动体现。

    时下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弊端是理论上重视听写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未真正重视听写教学,听说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早在《1922年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中就已有对听说训练的要求。《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作业要求”“教材大纲”和“教学要点”中对“口语练习”均有具体明确的要求。《1948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和《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对“说话”的说明较以前更为详尽,由易到难,从说话目标、时间、材料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首次将听和说分开论述,并与读、写并列。《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听说能力”有明确的说明与要求,并将之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基础知识并列,一起构成语文基本能力。在此后所颁布的大纲中,对听说教学的目标、作用和实施建议等都有一定的规定与说明。这无疑是对听说教学在制度上的一个保障。

    但在实际教学中,听说教学的处境却很尴尬。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本身、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最重要的责任。目前不少教师把它只是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有的干脆不教,造成了走进课堂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唯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的可悲局面。

    当然,古代教育传统也有许多糟粕,需要我们摒弃,比如古代语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少数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非大众化教育;古代语文教育严重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表现在全部语文教学的内容被局限在读古文、写古文、写八股文的圈子里的,和只重视书面语;古代语文教育忽视我国自古就很发达的文字、训诂和声韵之学,同时还相当严重的忽视文学教育,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以史为鉴,通过对比,发现时下语文教育的三大弊端: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协调统一;强调单向式,忽视整体性;听说教学的“尴尬处境”。对于这些弊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并高度重视,也许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路很难很长,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实现真正的“大语文教育”而奋斗。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