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
范文 | 陈冬冬+刘法建 目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行业内就业的首选是酒店业,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性别、独子情况、婚姻状态等属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為女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蘇、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作者单位:1.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2.安徽大学商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