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教学初探
范文

    喻彩霞

    青少年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新型教育方式,其通过趣味性、实践性十足的“旅游”开展教育活动,拓宽了传统教育的外延,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本文针对青少年研学旅行在国内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研学旅行的内涵,论述了研学旅行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并提出了促进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游学”的传统,中国的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动形象地概况了古人对游学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应试教育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唯知识论在国内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流,“游学”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教育成果的引入,素质教育的实施,都为“游学”教育形式的复归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研学旅行成为了热门的教育形式。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多个指导性文件,出台了许多鼓励发展研学旅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研学旅行在我国的兴盛。然而,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制约了研学旅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厘清研学旅行的内涵,梳理研学旅行的发展历史,并据此明确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逐渐在我国社会流行的教育新形态,它滥觞于过去的修学旅行和教育旅行,因此,要厘清研学旅行的内涵,就有必要先阐述修学旅行和教育旅行的概念。修学旅行通常是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具有明确主题性质的旅行学习活动,即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展开的,以旅行为形式的学习活动。教育旅行的内涵更加宽泛,形式也更加多样。其虽然与修学旅行具有类似的活动组织形式,但目的性不如修学旅行那样明确,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旅行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自我提升。

    研学旅行是在修学旅行和教育旅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修学旅行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组织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教育旅行的优点,强调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研学旅行一经推出,就深受全国中小学师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认可和鼓励。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并为学术界所接受和采用。王定华认为,研学旅行就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同时,他还提出了研学旅行的范畴边界,即“两不算,两才算”。

    “两不算”是指不符合研学旅行定义范畴的两类性质的活动。具体而言,第一类活动是指中小学在课余时间所安排、组织的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及棋艺比赛、校园文化活动等,如此性质的活动,举办场地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组织形式是否具备“旅行”的基本特征,都不能算作研学旅行。第二类活动是指有意组织的、浅层次的、带有学习性质的旅行活动。例如,师生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部分家长和学生外出进行短暂的、非正式的旅行学习活动。

    “两才算”是指符合研学旅行定义范畴的两类性质的活动。具体而言,第一类是集体性、深度学习性的旅行活动。集体性是指至少是要以班级为单位,甚至是以年级、学校为单位的,较大规模的旅行学习活动。深度学习性是指超越小主题性、浅层次性的学习范畴,要深入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主动思考、相互探讨的教育层面。第二类是实践性、体验性为主的旅行活动,即学生必须在旅行过程中亲身体验,动脑动手,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能力。

    二、研学旅行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自发阶段

    虽然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才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我国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但实际上,就其所指向的内涵和形式而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教育家在采用了。例如,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学授徒的过程中,带领门下弟子周游列国,从曲阜出发,途径菏泽、长垣、商丘等地,一直走到罗山,后又经原路返回,历经卫國、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九个诸侯国,沿途考察各国治政得失、风土人情,孔子和弟子的阅历得到增长、视野得以开阔,可以说是历史明文记载的最早的“研学旅行”。虽然历史上大规模组织弟子进行游学的教育家并不多,但古往今来,中国就有游学的传统,如“诗仙”李白游历天下、玄奘西行取经、徐霞客考察祖国山川地理,都是在通过旅行活动进行学习的。

    (二)当代引进阶段

    “旅行”一词古已有之,最早出现旅行一词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总体而言,“旅行”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十分生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古代的所有经典辞书中,都未收录该词。1960年印出的《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中,首次收录了“旅行”词条。1964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旅行工作会议”以后,“旅行”一词才慢慢在社会上传用开来。20世纪80年代初,有日本青少年修学旅行团前来中国,在接待该团体的过程中,中国才开始对“修学旅行”这种教育形式有了初步了解,但这次活动并未引起社会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有学者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对修学旅行展开了探讨,广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才认识到修学旅行。21世纪初,加拿大旅行部门开发了教育旅行产品,国内很多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教育旅行”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近年发展阶段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中教育交流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繁荣,文化教育蓬勃发展,旅行业引来爆发式增长,与之相应的,国内的学校、家长自行组织的旅游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多,大力推广研学旅行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先是印发了《国民旅行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文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促进旅行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再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又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近三四年来,研学旅行从民众自发组织层面,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在全社会方兴未艾。

    三、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教学的推进策略

    (一)研学旅行实践教学目的要明确

    研学旅行的内涵,核心在于“游”与“学”,如何游,如何学,是研学旅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要让“游”与“学”紧密结合,不废一方,达到组织有序、学习高效的效果,首先必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即明确学习目的。第一,研学旅行必须设定具体可操作的主题。在整个旅行的过程中,到底要让青少年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组织者心中必须是非常清楚明确的,如农事采摘体验、博物馆游学、亲近大自然等。不同的学习主题,需要由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实施。第二,研学旅行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和认知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大不相同,学校和教师在组织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目的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因此所有活动都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这也是研學旅行教学目的设定的组成部分。第三,研学旅行教学目标要细化。在确定了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分出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情绪掌控能力、增长知识等,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学旅行实践教学计划要周详

    研学旅行的根本在于“寓教于游”,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即使是在平常的旅行活动中,人们都会规划旅行出行路线、项目,而作为一种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就更应该制订周祥的教学计划,让研学旅行的每一个教学部分、每一个构成环节都有步骤、有方案,确保研学旅行的教育质量。第一,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之前,学校应当组织参与教师充分研讨,确定教育主题、提出教育问题、形成教育方案、明确组织形式、制定以外情况预案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年级、各班级的具体研学旅行教学计划。第二,在制订研学旅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学校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要发挥出社会性旅行企业、旅行服务组织的作用,这些组织机构在旅行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专业优势,调动它们的积极性,让其管理人员参与到研学旅行教学计划制订中,能有效提升教学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

    (三)研学旅行实践教学过程要指导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教师的深度参与必不可少,且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立能力差,思想单纯,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就更需要教师的指点和照顾。教师的指导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整个研学旅行实践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帮助青少年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还要观察学生在完成各类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教师要做好研学旅行教学指导,除了执行事先制订的教学计划外,还要保持敏锐的眼光,具备碎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研学旅行规模较大,学生数量多,又处于较为复杂的户外教学环境当中,教师在保证学生身心安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还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和帮助。很多时候,学生面对社会环境时,很多想法、疑问都会超出教学计划之外,这时候教师就要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指导,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帮助学生成长。

    (四)研学旅行实践教学产品要丰富

    研学旅行在国内风行以来,很多旅行企业都积极投身到这类项目和产品的开发运营过程中,它们的参与进一步推广了研学旅行教育模式,也丰富了研学旅行的产品类型,但与此同时,部分旅行企业开发的研学旅行产品存在同质化、形式化的问题,不利于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持续丰富研学旅行教学产品的基础上,注重其品质的打造和内涵的挖掘。第一,合理开发利用旅行资源。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自然旅行资源和人文旅行资源都十分丰富,旅行企业在开发研学旅行产品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旅行目的地的特色,也要契合学校研学教育目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行资源。第二,丰富旅行产品类型和内涵。旅行企业要确保研学旅行产品质量,一方面要丰富产品类型,面对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组织形式的研学旅行,应当有相应的产品来匹配;另一方面,研学旅行产品要注意树立产品品牌和主题形象,丰富教育内涵,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四、结语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教育的创新,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研学旅游不仅对丰富我国的教育手段,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内生性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参与研学旅行,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长见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堪称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大课堂”。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加强研究,熟练掌握研学旅行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让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