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张家界石堰坪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对策 研究
范文

    张小玲 张文星 李颖 王小燕

    

    

    隨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古村落逐渐销声匿迹。石堰坪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拥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张家界石堰坪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从科学进行系统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元的旅游产品、大力强化人才的培养意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主张以石堰坪独特的风俗文化和田园景观为旅游品牌,妥善处理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村落是人们农耕生活的源头和根据地,是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保留在村落里。国家在2012年明确指出这类村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具有重要价值,必须予以保护。

    近年来,在传统村落受到许多游客青睐的同时,旅游村落的物质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有许多问题值得人们去思索考。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振兴乡村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乡村振兴趋势越来越明显,精准扶贫越来越重要,石堰坪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石堰坪文化遗产丰富,农业基础好,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现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对文化的体验,因此,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传承、保护与利用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石堰坪既要有效保护好石堰坪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又要合理安排好开发利用项目,改变石堰坪贫困落后的面貌;既要整治好石堰坪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和交通条件;更要利用好石堰坪的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实现古村落“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张家界石堰坪村简介

    (一)区位交通

    石堰坪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东南部,距张家界城区48 km、桃花源70 km、沅陵伍强溪50 km,地处三处风景的大旅游圈中心地带,是中国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落所在地,其境内有土家族、苗族、白族和汉族等4个民族杂居。现居住有土家族982人。

    (二)历史文化

    石堰坪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古村落里,“耕读”和“忠孝”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文化元素。因为该村地处贫瘠山区,耕地稀少,所以需要依地势开田拓地,石堰坪人民与土地打交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勤恳劳作,因此“耕读传家”是石堰坪人几百年来生活准则的总结,也是石堰坪先祖们留给后世最丰厚的精神财富。石堰坪人对勤恳深刻理解便是勤奋读书,他们要求后人子孙自幼立志于青云之上、勤心于黄卷之中,要求其不但要努力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而且还要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与情怀。恪守“勤读”即为孝,精忠报国即为“忠”。在践行“勤俭生富贵、懒惰出贫穷”的道理而勤奋耕读的同时,石堰坪人还将“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当作规范宗族社会的道德准则,以四维八德来教化乡民。

    (三)民俗风情

    石堰坪拥有8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这个在大山深处的村落拥有着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吊脚楼和苏木绰糊仓文化节最为典型。

    1.苏木绰糊仓文化节

    “糊仓”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苏木绰以农事耕作为主的土家村寨,石堰坪便是其中之一。“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开秧门”要举行仪式。由村民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棵秧,并喊道:“开秧门罗啰!”便开始“糊仓”。“吃盖碗肉”即为吃早饭时,主家会在满桌菜肴中的大土碗上覆盖一块油渍渍的大块子腊肉。“糊仓”这一天的劳动需要有人来带领,这个领头人,便是这块盖碗肉的拥有者,其必须是插秧快手。“糊仓”是插秧的高潮部分,在插秧快要结束时举行,插得慢的人往往会被插得快的人围住,最后被关在秧田中间,这叫“关猪笼”。这时,插得快的人就会走上田埂,率先抓起泥团朝“关了猪笼”的人砸去。“糊仓”意味着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身上泥巴糊得越多的人,收成就越好,仓里储的粮食鼠不咬、虫不蛀,粒粒饱满,颗颗金黄。“糊仓”的民俗里透出的是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

    2.吊脚楼

    吊脚楼不仅具有通风干燥、防虫等好处,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先民适应自然的产物。土家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唐宋以前,土家先民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吊脚楼;唐宋至清末,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民国时期,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小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土家族人居住吊脚楼,对风水也是相当讲究的,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对于吊脚楼,人们不仅讲究风水,而且也很注重建造寓意。吊脚楼的建造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家人。

    三、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

    (一)旅游发展成果

    近年来,石堰坪村支两委紧紧围绕“一个基础二个产业三个保护”的发展思路,引领村民,因地制宜,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力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经济。近5年来,该村接待旅游人数达3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的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3 000多万元。

    石堰坪休闲度假村拥有室外停车位50多个,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客房床位80余张,此外,还有50余顶大帐篷,可供露营。全村已通电供水,通往各家的路也已修成水泥路,人们可以在当地两家客栈品尝腊猪脚、坛子肉、坛子鱼和野生黄鳝等特色菜。

    (二)文化发展成果

    2015年,石堰坪进行了古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本招标项目已由国家文物局以文物保函[2013]1433号批准建设。并且,传统工匠维修的二期维护也在稳步进行。传统吊脚楼的维护,使得石堰坪的特色旅游文化更具竞争力。

    石堰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木绰的发扬。苏木绰是土家语“祖源之地”音译,是指武陵山区土家族居住之源、文化传承和鼎盛之源,是一个泛文化区域概念。现在人们习惯用“苏木绰”代指以石堰坪村、马头溪村为中心的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沅古坪镇等土家族人聚居区一带,“糊仓”习俗源于苏木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糊仓文化节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活动体验、民俗表演等,是一道旅游文化大餐。苏木绰多次被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报道,并在2017年《直播苏木绰》节目被湖南卫视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且石堰坪2018年被设为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贺新春》分会场,这些都使石堰坪村“火了一把”,炒热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图1 石堰坪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类型

    

    (三)获得的国家级称号

    2012年,石堰坪村被国务院等单位确定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该年5月,国务院正式确定其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同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进入了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被评为中国魅力乡村20强。

    2014年,入围“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年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取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等称号。近年来,随着张家界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石堰坪土家村寨更是声名远播、游人如织,成为全市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困境

    如今,国家与市政府采取许多措施来发展保护这个传统村落。但其依然存在以下問题,例如,在石堰坪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达到一种平衡,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笔者开展的《石堰坪村乡村旅游的保护与开发调查》问卷调查总结数据来看,石堰坪古村落现在共面临4个大困境。

    (一)安排不当,缺乏系统合理规划图2 石堰坪景区的旅游吸引物调查

    

    石堰坪是一个静态风光为主的小村落,动态体验项目较少,对此,政府需要对石堰坪进行总体的、系统的合理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不可缺失的因素。在娱乐方面,石堰坪拥有丰富且极具土家风韵特色的民俗风情娱乐活动,但却因时间问题而无法对这些活动进行充分利用。而住宿方面,石堰坪有两个大型的客栈,其他都是居民自己的住所,住宿设施缺乏,因此在住宿方面,当地仍需进行完善,以方便游客住宿。游玩方面,也需要政府结合旅游人才一起计划出游玩路线,方便游客拍照、摄影。政府对石堰坪进行合理的规划尤为重要,且这个规划框架是必要的,且必须是长期的、稳定的。

    (二)基建不足,缺乏资金支撑

    交通是阻碍石堰坪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石堰坪村距张家界市48 km,距张家界慈利县也有85 km,从距离来看,石堰坪的位置偏远。并且张家界市区到石堰坪村的路况十分不好,狭窄险峻的山路居多,且道路损坏严重,这增加了自驾游游客驾车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绝了游客往来。交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国家的发展尚且要重视交通,更何况是一个小村落,所以当地要加快完善交通设施。

    除了以上基础设施问题以外,其他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交通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和旅游娱乐休闲设施等各个配套服务设施功能的不足,妨碍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因为石堰坪村获得的资金方面的支持大都被用于保护与修缮传统村落这项工程上,所以资金缺乏也使石堰坪村的基础建设无法得到更好的完善,而这也是石堰坪不能得到充分开发与保护的原因之一。

    (三)产品单一,缺乏多元发展

    石堰坪有两种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一种是动态体验型,例如,湘西变形记夏令营活动、亲子夏令营等;另一种是静态观光型,例如,田园风光摄影、吊脚楼拍摄等。图1、图2是游客喜欢的旅游文化产品类型比率、石堰坪村的旅游吸引物。

    从图1和图2可以得出,游客在旅游文化产品上都比较偏爱动态的体验,景区中更吸引游客的是乡风民俗。而现实上,石堰坪是一个以静态风光为主的村庄,动态体验项目少,民俗活动有时间限制。农耕文化、居民建筑和田园风光在石堰坪旅游资源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些并不能长时间地吸引游客。由于旅游产品的单一,所以游玩项目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堰坪的开发。

    (四)专业不强,缺乏相关行业人才

    人才缺乏是石堰坪的一个硬伤。石堰坪需要了解吊脚楼以及土家族历史的工匠人才。由于吊脚楼是用纯木头建造,所以其有着木质房子所存在的问题,因此人们需要定期进行维修,虽然国家有定期的一期、二期维修工程,但吊脚楼还有可能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遭到一定的损坏。因此需要拥有吊脚楼文物研究知识的工匠专业人才来不定期地维修吊脚楼,以使石堰坪的土家特色特色得以延续。

    除了工匠人才外,了解土家族文化习俗的专业旅游型人才也是现在石堰坪极度缺乏的一种人才。石堰坪的旅游规划不太合理,所以有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吊脚楼的出租。而且,石堰坪村也没有专门导游带领游客游玩,更没有专门的地图为游客自游提供方便,同时还存在接待人员缺乏的问题。当地政府急需旅游型专业人才和保护型的旅游人才来帮助其出谋划策,让石堰坪的旅游特色与文物相结合,在吃、住、行、游、购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旅游模式,使石堰坪更具旅游特色。

    这四大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挡了石堰坪旅游业的发展和吊脚楼文物的保护,使得石堰坪现在被束住了拳脚,无法伸展。

    五、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拆房建楼成风,而石堰坪人却很好地保留了当地建筑,因而,石堰坪的吊脚楼群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一方土家族的身份象征。因其有独特而珍贵,所以只能在其基础上进行维护和修缮,而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尚未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利用。笔者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考察,和当地居民的讨论交流,结合自身专业知识,针对石堰坪的开发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行科学的系统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旅游资源价值,而进行的对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景区开发建设前,进行景区整体规划,可以使景区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多重效应。石堰坪地处村寨的中心地带,各种各样的吊脚楼被建在四周的山脚处和盆地的中央,形成了很大的村落,因而景点分散,并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同时,目前石堰坪旅游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糊仓”秋收之时人山人海;平常门可罗雀。对此,当地可通过开展古村落民俗文化活动,使游客参与其中,打破季节性旅游的僵局;结合独特的文化和美好的生态环境,以科学与合理为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同时,要注意对村落环境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在开发和利用时应秉承保护的理念,形成一个整体的开发系统。

    (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石堰坪在王家坪“风光张家界,民俗石堰坪”的产业口碑下、“一楼、一歌、一舞、两花、三环”的文化旅游格局下,实现了2017年旅游入境人次32万的目标。但是由于其交通相对闭塞,所以其并未在张家界旅游大背景下创造出最大的效应。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交通是主导因素。在石堰坪交通方面,交通部门可以合理安排从王家坪镇到石堰坪的班车,同时由于由镇里通往村里的道路弯道多,崎岖而缠绕山腰,所以还要在弯道处设置安全提示灯等;交通部门也要加强对道路安全隐患的排查,以防发生意外,此外,加大交通疏导也必不可少。还应在村落合理的位置安置符合当地传统风格垃圾桶,使其环境卫生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开发多元的旅游产品

    古村落的修缮与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而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当地居民可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发展多元的旅游产品来为村落的维护赚取费用,而这同时也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

    石堰坪古村落是现存最古老的村落,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48栋吊脚楼被列为文物。依山傍水的石堰坪村,四面环山,形似盆地,恰如堰塘;古树参天,晨雾中的古楼在雾气中露出模糊的身影,显得非常神秘,似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土家文化更是石堰坪的一张王牌,当地以吊脚楼为载体,除了构造了寓意丰富的各种楼型外,其建构的水碾、筒车、老式油炸作坊也别具特色;当地通过开发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带领顾客参观,并给游客讲解其文化底蕴,让游客感受其独特的文化傳承,吸引了更多的全国各地的游客。

    2.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石堰坪保存完整的乡村景观与城市的烦扰喧嚣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渴望宁静。而未被城市化影响的石堰坪古村落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犹如一片世外桃源,吸引着城市居民;与此同时,当地闲置的居民住宅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以租赁的形式供旅居者来体验园生态生活,感受传统文化。

    3.风俗体验型旅游产品

    石堰坪村保留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并形成了“扬叉舞”“糊仓”等一批村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农耕文化活动。对此,当地可以组织集体农事体验活动或比赛,让旅客在实践中体验其风俗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石堰坪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土家族的典型食品有糍粑、腊肉、绿豆粉和油炸粑等。除此之外,土家三下锅也是土家的代表菜肴。其客栈可以为旅客推荐这些特色菜品,也可鼓励旅客通过自己采摘实物、自己烹饪的形式来体验独特的美味,让旅客在体验中感受石堰坪习俗的独特,以达到口口相传、提高知名度的目的。

    (四)增强人才培养意识

    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决定因素,更是使传统文化得到好的开发与保护的基础。首先,石堰坪为国家文物保护基地,是世界民俗文化的王牌。引进专业人才,拥有一支有经验、有能力、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是古村落开发和保护的保障。因此,当地应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加大技能培训等途径,将人才“引进来”。其次,培养当地乡土人才。绝妙的吊脚楼设计、精湛的建造工艺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土家居民建筑文化的血脉。世世代代的手艺应得到传承,而自小耳濡目染的当地人无疑是最好的传承人人选。因此,应鼓励当地青年拜师学艺,使手艺得到传承;同时应加深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其为古村落的修缮、开发与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六、结语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而适当的开发又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对于文物的保护,既不能在利益的驱逐下使其难以存续,更不能因为过度保护而使其失去活力。石堰坪的发展在于交通,石堰坪的保护在于吊脚楼,而石堰坪的开发则在于文化。张家界石堰坪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实际上是保持原生态与现代气息的平衡,基于此,石堰坪可以将当地的文化打造成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服务链,这样既能使当地的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更能以业促兴,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