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北京市旅游产业创新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
范文 | 王义博 巩丽朵 王绪辉 田嘉美 林茹 引言 艾萨克·李维·亨德森(Isaac Levi Henderson)(2018)提出旅游业被广泛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2017年,北京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 46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9%,旅游总人数达2.97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购物和餐饮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7%。这些强有力的数据表明,旅游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道路上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了旅游业在持续增长和创新发展方面面临许多问题。根据北京市旅游游客的问卷调查统计,81.5%的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都包含享受旅游、放松自我、增长人生阅历这种高精神层次的追求。传统的观光式的旅游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现代的游客更容易被全新的、未曾体验过的旅游活动所吸引,所以在当今旅游环境下如果想存活甚至是脱颖而出,成为焦点,进行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一、旅游产业创新的内涵 所谓旅游产业创新,便是在旅游的原有产业和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升级,或是更换服务模式,是游客获得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旅游产业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类,自然摆脱不了创新应具有的新颖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并包含新颖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的行为和结果,即前所未有的或首次出现的被商业化或实践应用的行为或结果。旅游产业创新包括产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和旅游产品创新等。 业态创新方面,郭峦、刘雪婷等学者发现旅游创新的新颖程度提高,数量增长明显。旅游金融业、在线旅游商业、农业旅游等发展迅速。某些地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替代现有会展业的趋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传统产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旅游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产生业态创新,植入了市场经济中各种各样的产业价值系统,实现了旅游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在线旅游、旅游平台企业的出现使得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以全新的形式进行连接、沟通,提高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效率和顾客的体验性。在营销方式创新方面,旅游企业通过新媒体多种形式展开创新,引导和旅游者消费;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旅游景区增加体验、休闲类的产品规划;旅行社在信息提供、在线运营、质量提升方面展开创新;酒店和餐饮企业在产品特色、智慧化服务运营方面开展创新。二、北京市旅游产业创新的现状 (一)产业业态创新现状 北京拥有众多力量雄厚且与旅游十分契合的关联产业,如文化、农业、体育、医疗、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当今北京市旅游产业业态创新的主要思路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根据调查数据,北京市旅客中有近72.5%左右的人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关注度较高,而位居第二的是占比28%的农业生态旅游。2014-2017年间的北京统计年鉴显示,文化融合的代表民俗旅游总收入从11.3亿元增长至14.2亿元,民俗旅游的经营者增加163户。农业融合的农业观光园方面经济总收入从24.9亿元增长至30亿元,观光园数量四年来减少43个;观光园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多余的人力和财力开销,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同时,稳步发展,而在其文化旅游投入增加的同時,其获利的比率却比农业旅游低56%;来京游客在景区游览、文化娱乐等传统旅游活动上的花销逐渐减少,而在购物方面的花销则反方向上升。2017年的购物花销占总旅游花销的27.6%。近年来出于购物欲望而旅游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加,说明购物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果显著。统计调查可知,游客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关注度高,但是实际体验文化旅游的游客数量比关注人数少,说明文化产业融合方面需要创新以及改进。旅游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总营业额从980亿上涨至1 138.8亿元。北京住宿业和餐饮业的众多品牌近四年来为北京市的经济带来了稳定收益。 (二)商业模式创新现状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旅游产业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旅游的商业模式也转变为互联网+旅游的新型模式,传统旅行社转变为旅游平台与旅游APP。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下,信息传递变得轻松高效。优质的旅游平台如携程、去哪网、途牛、驴妈妈和马蜂窝等知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旅游平台领头携程2017年全年,净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68亿元,同比增长39%。同比2016年几乎翻倍增长。在这些知名平台上,北京旅游的信息得以高速传递。“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人与设备之间的配合、协作效率大大提高,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手机或者任何移动设备,了解到所有他们想要获取的旅游信息、旅游产品,如机票、酒店、租车服务等都随着网络销售模式的发展而扩大销量。而且服务更加贴心便捷,从最早简单的酒店预订,到完整的行程安排,再到优质的旅游资源,所有信息都在互联网上得到整合和分享。同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众多小型企业或旅行社都建立并发展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以及APP,对旅游活动和信息进行统一发布,但与旅游平台和APP的龙头企业相比,部分小众网站和APP更新速度慢且功能单一,服务也仍待完善。 (三)营销方式创新现状 营销方式创新现状是利用微营销、新媒体等全新营销模式,以移动互联网作为主要沟通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应用,配合传统网络媒体和大众媒体,达到线上线下双向的宣传营销目的。根据数据调查,超过60%以上的游客了解北京市旅游信息的方式,从早期的报纸期刊或旅行社发放的传单,转变成了电视广告、旅游APP的新闻,最多的通过微博、微信和朋友圈这种高效的方式了解旅游信息的人数占到72%,同时仍有20%的游客利用传统营销获取信息。但在网页搜索量方面,2014-2017年间关于北京旅游的关键词搜索量从顶峰的5 000下降到了不足3 000,同时存在着虚假负面信息。互联网大环境下旅游信息的传递渠道,由传统媒体逐渐转化为网络新媒体,但传统媒体并没有被完全取代,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双向的沟通,以此建立和强化与顾客间的关系。在互联网强大作用的推进下,媒体平台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知名度。 (四)旅游产品创新现状 旅游服务方面,旅游服务存在“格式化”问题。游客对于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全部或更多的旅游资源,旅游正在从长时间的“出差”转变为短时间的“享受”。数据显示自助游比例和规模正在不断追赶团游,团队旅游向散客旅游转变,背包游和自驾车游兴起。观光旅游产品,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城市风光等依旧占据主要旅游产品市场,度假旅游产品,如山地、温泉、乡村、野营等正在不断赶超,游客开始追求高精神层次的旅游产品。游客在食宿、娱乐、交通方面的消费占比正在不断加大,景区等存在落后甚至退步现象。2014-2017年,景区游览消费比例由4.3%下降至3.3%又回升至4.2%,总体趋势是下降。文化娱乐消费比例由4%稳步上升至4.6%。旅游实物方面,多数游客对于纪念品和特产的购买大多集中在景区和景点内商店内购买,还有小部分选择个体商贩和其他场所,并且近年来纪念品、特产等实物旅游产品的营业额逐渐下滑。三、北京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策略 (一)重视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培养具有旅游知识的专业人才是保证旅游创新发展和关联产业进步稳步并行的关键,不论是活动规划,产品设计或者是接待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才来做保证。一方面政府要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资金,给予优质的教学环境,注重人才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并且培养过程要严格对待。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二)加强并创新文化产业融合,其他产业要保证稳步上升 应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文化建设,加大投入,扩大首都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改进和创新旅游活动模式,从而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以此来恢复北京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将体验性文化旅游活动作为发展重点,创新体验的方式和内容,提高北京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利用高端科技和现代服务吸引旅游者,例如,AR以及VR技术等,同时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将北京文化向更远的范围推广。其他产业如农业、住宿、餐饮、购物和医疗等大火产业在保持发展的基础上,应稳步创新,争取更多盈利。如推广亲身体验农耕的民俗活动、民宿住宿、推广特色小吃和精品美食,擴大购物街,增开优惠活动或修身疗养等休闲医疗活动。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旅游平台和旅游APP,完善北京市旅游网站 加大在旅游平台和旅游APP上的资金投入,丰富平台和APP上的优质功能,增加预定项目,增加北京优质团游活动,增加节假日北京机、车票或住宿酒店的优惠活动,提供更多的专业人士对于北京市旅游的攻略和建议,保证旅游信息在旅游平台和APP上的传递分享通畅。同时,鼓励中小及新兴企业发展旅游平台和旅游APP,完善旅游网站和旅游APP功能,丰富服务种类,增加网站及APP的实用性功能,增加旅游平台和旅游APP中关于北京市旅游信息的发布和宣传。 (四)加强线上线下合作,协调网络营销管理 通过增加北京市旅游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发文量来提高北京市网络营销号的知名度,加大关于北京市广告线上线下宣传的资金投入,大力宣传北京旅游,完善网络营销的体系和制度,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调合作,邀请明星或公众人物对北京旅游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效性、交互性和价格的低廉性。加强营销人员的技术培养,重点保证旅游推广和旅游质量,保证旅游信息服务提供的贴心和到位。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于网络虚假和负面信息的管控力度,对所有上传的网络旅游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 (五)创新团游活动,加强和提高旅游实体产品创新性和质量 改变已有的旅游服务单一模式,在组团旅游的路线和活动上进行创新调整,在加强游客自主自由体验的同时,保证导游和游客之间的高质量互动。路线上,可以在大景点中穿插许多精品小景点,保证旅途过程不会庸长乏味,可以将高层次的精神类旅游产品,如景色和当地传统艺人的表演也作为旅游过程中的一部分,同时提高导游和景区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的工作素养。对于旅游实体产品,在发展高端购物的同时,保证当地特产的创新性和质量,旅游产品要定位消费群体,适当注入流行元素。实体产品可以将如餐饮、住宿的优势产业作为桥梁,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兴趣。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