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域旅游背景下武汉市蔡甸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杨小平 马章甫 摘 要:本文以全域旅游背景下蔡甸区旅游产业发展为视角,分析了蔡甸区旅游发展的现状,蔡甸区旅游存在品牌塑造力不强,旅游产业发展碎片化、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加强规划引领、培育产业主体、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人才素质、加大政策扶持及加强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提出了蔡甸区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发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一、蔡甸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距离武汉主城区约10公里,区位交通优越,生态资源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古时“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蔡甸区,区域内湿地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蔡甸区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活区和全域旅游战略,深度挖掘知音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努力培育旅游精品线路,旅游产品业态日趋丰富。区域内现有3家AAAA级旅游景区——九真山旅游景区、金龙水寨和花博汇,1个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后官湖湿地公园,全区范围内已初步形成“知音十景”全域旅游模式。据统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蔡甸区接待游客60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2亿元,同比去年下降14.6%和11.01%[1];全区A级旅游景区4家(其中AAAA级3家、AAA级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旅行社及服务网点38家,乡村休闲旅游点、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86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 000人,旅游综合带动效益十分显著。二、蔡甸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蔡甸区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支点,以绿色健康旅游为主题,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旅游发展规划落实不到位、旅游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蔡甸区旅游发展远远落后于武汉市旅游整体发展水平。 (一)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虽然蔡甸区编制了《蔡甸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蔡甸区“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等,突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但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依然存在小、弱、散等问题,景区各自为政,缺乏具有转型示范、引领带动的龙头旅游景区;另一方面,蔡甸区出台了《关于加快蔡甸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奖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由于生态红线、土地政策等因素导致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没有场地,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无法推进。 (二)旅游产品品牌塑造能力不强 蔡甸区山水生态资源独特性强,人文旅游资源品味性高,但大多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底蕴,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旅游资源品牌向旅游产业品牌转换率低,旅游品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塑造性不强。如知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知名度较高,但目前蔡甸区对知音文化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尚未形成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和多元化的旅游产业,导致知音文化所形成的产业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旅游支柱企业培育扶持不够 目前,蔡甸生态集团作为区属国有企业,承担着旅游资源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的责任,但生态集团仅占据蔡甸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尚有不少重点旅游资源由民营企业掌握,各自分散经营,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旅游景区缺乏联动发展;此外,蔡甸的旅游交通客运业和餐饮住宿业也以自发经营为主,缺乏政策扶持和培育,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具有转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区域旅游氛围不浓,旅游产业发展不坚、不实。 (四)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蔡甸区作为旅游资源大区,但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区范围内智慧旅游、星级导游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旅游交通大环线尚未形成,星级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旅游导览标志等配套设施还十分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化、极致化、休养化的旅游需求[1]。 (五)旅游专业人才匹配度不高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随着蔡甸区旅游业发展的深入,旅游人才短缺的局面更为凸显[2]。目前大部分旅游景区、旅游相关企业工作人员多为本地村民和非专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较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创意旅游、智慧旅游等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旅游发展,迫切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升旅游质量,助推蔡甸区旅游发展。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明确旅游发展目标 1.做好顶层设计,落实发展规划 蔡甸区旅游发展需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以《蔡甸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围绕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湖北省旅游强区的目标,制定分步实施方案,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具体部门,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并与绩效目标相结合,施行挂图作战,切实将规划落到实处,稳步推进全区旅游发展。 2.串点成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相关部门应按照“汇点、串线、成面”的旅游发展思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全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东部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为核心,以知音文化为底蕴,联动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同济健康谷,打造健康新生活旅游板块;中部以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现代乡村体验旅游板块;西部以嵩阳寺和索子长河为核心,打造禅修养身养性旅游板块;南部以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为核心,以洪北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为补充,以湖乡文化为根基,打造沉湖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通过板块化旅游开发模式,彰显旅游发展主题,形成全域旅游发展之势[3]。 (二)培育产业主体,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餐饮住宿业三大支柱产业[4]。推进蔡甸旅游发展,一方面要培育产业主体,加大旅游市场主力军建设。一是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如加大对蔡甸生态集团的政策支持,借助国企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产业联动效益,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二是培育扶持旅游民营企业,通过奖补措施和政策扶持,鼓励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旅游交通服务业等旅游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旅游市场主力军,把旅游业培育成蔡甸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要创新营销,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一是研究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底蕴,讲好蔡甸故事。古往今来,蔡甸出现了众多名人轶事和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在发展旅游项目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游客求休闲、求发财、求长寿、求舒适、求福报、求趣味的心理需求,依托文化底蕴,讲好特色故事,用美丽风景、美好人文、美味餐饮吸引人、打动人、留住人[5];二是紧紧围绕“知音故里·生态新城”这一主题形象,塑造品牌IP,重点打造三大国家旅游品牌,即后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沉湖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九真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通过全方位、广视角宣传推广特色旅游品牌,提升蔡甸区旅游市场知名度和号召力,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配套设施,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全区旅游交通大环线建设,形成中法生态新城-后官湖湿地公园-嵩阳寺-索河十里长廊-九真山-洪北现代农业基地-消泗万亩油菜花的旅游交通大环线。同时完善沿线旅游集散中心、星级农家乐、生态停车场和星级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湿地生态休闲游、文化体验主题游、禅修康体养生游、乡村休闲度假游、特色精品研学游、夜色观光休闲游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此外,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旅游预警、交通通达、游客信息、景区实时状况等旅游信息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营销精准化、旅游体验智能化,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的智慧化服务[6]。 (四)强化人力资源,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一方面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制定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机制,选准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吸引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服务蔡甸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发展创新力;另一方面成立“旅游学院”,定期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形成“培训-考核-毕业-实践”机制,逐步实现旅游景区、餐饮住宿业等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和旅游乡镇主要党政干部旅游知识培训;此外开展组织形式多样的各种服务技能大赛,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树立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出台旅游扶持政策。蔡甸区政府应制定旅游扶持政策并落实《加快蔡甸区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安、城管、质监等部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机制。 二是加强旅游用地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土地利用政策,积极探索农用地和林地流转、农宅租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旅游开发路径,采取土地租赁、流转、划拨等多种方式,着力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充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异地调剂政策,保障旅游景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此外,对列入《武汉市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重点旅游项目,其新增用地指标在全区重点项目中应予以优先安排[7]。 三是推进旅游产业示范带建设。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有九真山景区、嵩阳寺、后官湖湿地公园、金龙水寨景区、武汉动物王国等风景名胜,同时军运会射击馆、射箭馆也分布在嵩阳大道上,还是蔡甸莲藕的主产区。要坚持把嵩阳大道乡村振兴产业带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整合各类资金向嵩阳大道产业带聚集、聚焦。通过嵩阳大道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带动蔡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全面发展,形成以线带面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是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应加快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贴息、信贷、减税等方式适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重点旅游项目加大融资授信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给予最大的信贷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发展[8]。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五是支持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财政预算,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支持旅游宣传推介、主办节会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9]。如对获评为AAAA、AAAAA的旅游景区,获评为四星、五星的酒店和旅游厕所,应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实施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补贴,改造完工验收合格后可给予相应的补贴。通过奖补政策激励,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和旅游品牌的提档升级。 (六)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全域旅游发展 要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加强蔡甸区文化和旅游局对全域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蔡甸区发展和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局等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公共服务与资金管理等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10]。区文化和旅游局应牵头成立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科学分解工作任务并制定实施方案,研究全域旅游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蔡甸区全域旅游发展。四、结语 旅游业关联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作用[11]。蔡甸区应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以知音故里为依托,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为载体,把旅游发展放到突出位置,以问题为导向,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全面实现“建成湖北省旅游强区”的目标。参考文献 [1] 胡北明,张琳婧.自驾时代下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系统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0-72. [2] 黄绍勇.全域旅游视角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8(6):127-130. [3] 华琳.全域旅游视角下龟峰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9-11. [4] 张杰.长白山景区生态旅游建设开发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6-10. [5] 廖珈慧.建设特色主题公园提升南岳旅游品味:湖南南岳旅游景区特色主题公园项目规划构想[J].中外建筑,2012(5):90-92. [6] 阚如良,杨小平.景区游客的智慧管理体系研究[J].旅游管理,2016(3):26-31. [7] 湖北省司法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EB/OL].(2017-12-19)[2021-01-15]. http://sft.hubei.gov.cn/bsfw/bmcxfw/gfxwjcxxt/201803/ t20180313_1718610.shtml. [8] 孫娜.乌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8-12. [9] 陈学庸.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123-125. [10] 林祥明.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3. [11] 罗曼.重庆市江津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16-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