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瑶族婚俗仪式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分析研究
范文

    段金兰 麦霖

    摘 要:瑶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是一个不断迁徙融合的民族,目前主要聚集在广西、湖南、云南、江西等省份。其中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与“潇贺古道”之间,北倚三湘,南望粤梧,因两大交通要道便利,使得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造就了恭城独特的文化。本文以恭城瑶族婚嫁水上巡游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瑶族特色的视觉符号瑶族服饰、瑶族长鼓舞,听觉符号瑶族八音、瑶族民歌,挖掘瑶族婚俗仪式在旅游市场中隐喻的民族文化内涵,并结合恭城旅游数据情况,探讨瑶族婚俗仪式的旅游价值,为民族仪式融入旅游市场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瑶族;婚俗仪式;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恭城县瑶族婚俗仪式市场化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23070209)。一、恭城瑶族婚俗的历史沿革与展示现状

    据记载,传统的瑶族婚俗仪式包括哭嫁、对歌、迎亲、拜堂等多个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现代瑶族婚俗已经简化。

    (一)历史沿革

    1.定亲

    瑶族青年崇尚恋爱与婚姻的自由,一般利用节日、农闲、集会、串寨和走亲访友的这些机会,通过对山歌、瑶歌的方式来寻求自己中意的成亲对象。如果双方合意就会互赠信物继续往来。瑶族订婚习俗,最早在宋历史文献周去飞的《岭外代答 蛮俗 踏摇》文中记载:“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联袂而舞,谓之踏摇。男女意相得,则男吚嘤奋跃,入女群中负所爱而归,于是夫妇定矣。各自配合,不由父母,其无配者,姑俟来年。女三年无夫负去,则父母或杀之,以为世所弃也[1]。”此文记载古时瑶青年男女在举行祭祀“都贝大王”活动中,通过“踏摇”形式来寻找对象、自由婚嫁的恋爱习俗。清朝也有文献如《广东新语 人语 傜人》《连阳八排风土记 猺俗 婚》等记载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如双方中意对方,情投意合,随后会邀请媒人前来测量双方衣带长短是否相近,以此来当作日后能否恋爱及成亲的依据[2-3]。

    2.哭嫁

    哭嫁所唱内容有一定顺序,传统习俗是先感谢父母兄长的养育之恩,再唱对所有亲朋好友依依不舍的惜别情,对包办婚姻表示埋怨,对所有来参加婚礼的人表示感谢,对到来宾客的问候等,也可以对不同对象和内容而表现出较大的情绪上的变化。哭嫁倾诉了新娘对亲人们的难舍之情,同时新娘也祝愿家人在她出嫁后能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3.拜堂

    新郎新娘站在厅堂的中央,面向神台。瑶家的跪拜礼有12拜。跪拜对象是祖父母、父母、伯伯叔叔及兄弟姐妹等。长辈们按辈分接受新人的跪拜。新人们给每一位长辈都要行12次跪拜礼,跪拜礼结束之后新人还要敬酒。

    4.对歌

    传统恭城瑶族有一个婚嫁习俗就是唱“媳妇娘歌”,在恭城蓮花乡九甲河源头的瑶族地区,每逢有姑娘出嫁,都有唱陪嫁歌“媳妇娘歌”的习俗。附近的年轻男性听闻到陪嫁歌的音讯,会赶来聚集在小楼四周,但是姑娘们并不会轻易和楼下的男性对歌,而是要通过仔细地观察和淘汰,选择看对眼的男性才考试对歌。对歌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但是双方都不会唱低俗的山歌。山歌的曲式结构一般为七言四句体(间杂三言)或者上下句的结构,调式调性一般是五声音阶,以徵、羽调式多见。山歌的节奏活泼明快跳跃,一般是一个八度,篇幅不长,音域不宽,可以重复长时间演唱。

    (二)婚嫁仪式的展示

    恭城瑶族水上婚嫁展示:一群身着瑶族传统婚礼服饰的男女青年在台上载歌载舞。婚俗开始,伴随着瑶族八音乐队演奏的音乐,新娘上花轿,与新郎及其迎亲队伍一起来到河边,一同搭乘竹排,与另外几只张灯结彩的竹排一起在清澈的河水上巡游。送亲队伍身着艳丽的瑶族服饰,恭城瑶族婚嫁仪式水上巡游完整再现了哭嫁、对歌、迎亲、拜堂等多个环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发展民俗旅游,特别把举行瑶族婚礼巡游的社山村列为婚庆旅游基地,定期在此举行瑶族婚俗水上婚嫁仪式的展示以吸引游客。二、瑶族婚俗仪式的文化内涵

    “瑶族婚俗”及其所相关的几个因子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瑶族服饰、瑶族长鼓舞、瑶族八音及瑶族民歌。这些因子已经成为瑶族文化特色的符号。本研究根据其可视性和非可视性,将其归纳为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大类。表1为“瑶族婚俗”及相关因子非物质文化名录[4]。

    

    (一)视觉象征符号:瑶族服饰、瑶族长鼓舞

    1.瑶族服饰

    瑶族支系繁多,因其居住环境和服饰等方面的特征,瑶族还可以细分为过山瑶、平地瑶、白裤瑶、蓝靛瑶、红头瑶、沙瑶等。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征,尤其在男女衣着和穿戴打扮上更加明显。瑶族人民在织布、染布、刺绣工艺上技术精湛,各瑶族支系之间衣着有着明显的特征,比较容易区分。

    2.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最初在瑶族祭祀盘王的仪式中用以驱邪、治病、占卜等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现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自治区的瑶族聚集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已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二)听觉象征符号:瑶族民歌,恭城瑶族八音

    1.瑶族民歌

    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民自幼就开始学习唱民歌,经常以歌代替语言。瑶族民歌是各种节日的表演项目之一,也是瑶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沟通方式。瑶族民歌分曲牌体、长短句、五言和七言等多种句式,曲调繁复,曲调结构形式多样。

    2.恭城瑶族八音

    恭城瑶族八音是一种瑶族民间曲艺形式。为婚俗仪式担任伴奏的乐队恭城本地人称为“瑶族八音”。瑶族婚俗仪式程序由以唢呐为代表的吹奏乐器及以锣鼓为代表的打击乐演奏出“声响”开始,伴以长号、皮鼓、小锣、中鼓、小锣、沙锣、牛角等吹打乐器,唢呐曲牌的吹奏时长常常与程序所需时限一致。三、旅游价值分析

    (一)恭城县近5年旅游情况分析

    图1为恭城县旅游情况统计,上述数据出自恭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根据近5年恭城县旅游情况,可对该地区旅游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旅游人数增速较快

    旅游人数增长迅速。如图1国内旅游人数曲线所示,2019年比2015年游客总人数增长了236%。尤其是近3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游客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7.4%、32.0%和53.5%。近5年的恭城旅游数据表明恭城县政府借助民俗旅游优势,打造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旅游品牌成效明显。

    2.国内游客占比较大

    游客主要来自国内,同时境外游客人数增长快速。如图1入境旅游人数曲线所示,2019年比2015年入境游客人数增长了163.1%。入境旅游市场的规模保持了稳步增长,说明恭城县政府旅游市场逐步优化,入境游客对体验民族特色旅游兴趣浓厚,旅游项目和服务品质都得到了入境游客的认可。

    3.打造旅游消费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恭城县政府网站每个季度对旅游消费情况的分析,恭城县的旅游消费增长迅速,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创收行业。恭城县借助民族特色旅游的机遇,向旅游产业化迈进。在倡导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恭城县立足民族资源,充分挖掘民族内涵,利用民族文化符号,来打造自己的民族特色品牌。依靠广西特色名县品牌效应,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向导,合理规划和建设民族旅游项目,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瑶族旅游品牌的经济价值分析

    1.瑶族婚俗展示的民族性定位模糊

    要正确使用民族符号,以牺牲民俗仪式的原生态样式、过度商业化包装来取悦游客的方式不可取。比如,用水上巡游的方式来展示瑶族婚俗。据史料记载,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山地民族,传统的瑶民都居住在深山,鲜少有靠水来举行各种仪式的民俗习惯。开发者不能为了追求瑶族婚俗的旅游经济而不加分析地改变传统瑶族婚俗的原生态环境。

    2.民族符号独特性不足

    要更好地利用民族符号打造旅游品牌。恭城以民族特色为代表性的民俗展示占的旅游资源份额偏少,反而恭城油茶成为该地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在广西居住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打油茶”的习惯[5]。不但苗家、瑶家人民打油茶,壮族、侗族人民也打油茶,甚至汉族人也不例外。可見油茶文化的民族属性比较模糊,如果以油茶文化为重点来打造恭城的旅游品牌不具有代表性。

    该地区每年通过固定的主题节庆来实现旅游人数的增长和财政增收,如恭城月柿节、恭城桃花节、关公文化节、盘王节、婆王节、花炮节、恭城油茶节、河灯节、牛王节,有关民俗的节庆日占了一半以上,而最吸引游客的还是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节庆日。比如,恭城月柿节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项目。

    (三)推动旅游项目合理开发的建议

    1.加大瑶族婚俗旅游在当地旅游市场的比重

    要增加民俗仪式在恭城旅游市场的份额,深挖瑶族婚俗的民族内涵,充分利用好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和听觉符号,定位好恭城县民族旅游品牌,并合理开发与利用。比如,可以制作推广瑶族婚俗相关旅游纪念品,游客购买后送亲戚朋友可以达到宣传恭城民俗旅游的目的,也可以增加当地旅游收入;可以在民族民俗活动中,加入更多民俗旅游演艺和民俗娱乐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加瑶族特色歌舞实景演出等,配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及魅力。

    2.大力推进瑶族婚庆综合服务项目

    要全面开发瑶族婚庆项目。要通过瑶族婚俗的展示增强当地青年的民族认同感,提倡鼓励当地居民举办瑶族传统婚礼,充分利用社山村作为婚庆基地的优势,开发传统瑶族婚俗一条龙服务,吸引本地和外地的适婚青年到社山来举办传统瑶族婚礼。当地瑶族居民也可以参与进来,提供婚庆相关服务。这样既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又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能提升当地人们对民俗仪式的认同感,同时能够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潜在的正向积极作用。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仪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婚俗及其相关文化符号记载了瑶族人民不断变迁及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宣传与保护工作,如何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借助恭城独特的地理优势,合理地定位开发与利用当地民族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使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恭城打造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应坚定瑶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历史价值,通过宣传、文化重建等方式,在旅游市场中更明确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周去非.岭外代答[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423.

    [2] 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7.

    [3] 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103-104.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20-12-15]http://www.ihchina.cn/project.

    [5] 农艳芳.“打油茶”:中国茶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农业考古,2000(2):92-9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