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受骗现状调查分析与防骗措施探讨 |
范文 | 张宇+孙慧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纵横发展,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受骗的事件多有发生,更有的甚至酿成惨痛后果。如何预防诈骗和提高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成为了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司法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此次调查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运用数据分析,总结大学生被骗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为大学生提高警惕、防止受骗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来源。 关键词:大学生;受骗现状;防骗措施 1 前言 21世纪是高科技、高速信息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诈骗成为了经济领域中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严重、增长较快的高频多发犯罪类型。随着高校校园的日益“社会化”,部分不法分子频频将诈骗的黑手伸进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如何有效减少和防止大学生受骗事件的发生,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调查对象及思路 此次调查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一是制定研究方案,把握整体思路;二是进行具体实施,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受骗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分析研究调查成果,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解决措施。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62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有效率达90.63%,样本可信度较高。 (一)受骗者角度分析 1.性别因素 此次调查男生227人,女生373人。通过数据看出男生认为自我防骗能力非常好的占23.79%,女生仅占6.97%;男生经常被骗的占2.64%,女生为5.36%。这说明女生往往容易被骗,女生的防骗能力要低于男生。在对被骗的主观原因的分析上,男生认为思想单纯被骗的占60.35%,女生占71.31%。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思想单纯,更容易相信他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2.年级因素 此次调查大一年级283人,大二年级122人,大三及以上年级195人,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防骗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大三及以上年级中47.18%的同学能识别所有骗局,大二年级中有46.73%的同学,大一年级中仅有45.93%的同学。 3.户口(家庭环境)因素 此次调查来自城市的184人,来自农村的416人。在对防骗能力的自我感知中,户口所在地是农村的认为自身防骗能力还不错的占51.33%,城市的占45.44%;农村认为自身防骗能力很差的占5.72%,城市的占1.09%。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城市户口同学的防骗能力总体上明显高于农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防骗能力的缺失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4.高中文理分科(思维方式)因素 此次调查高中文理分科文科生255人,理科生345人。高中进行文理分科之后,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对问题的看待、解决也随之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理科生能识破所有骗局的占总人数的48.68%,明显高于文科生的43.53%,由此看出理科生遇到问题相对比较理智,而文科生偏于感性,善良占了上风,容易上当受骗。 5.所學专业因素 本次调查大学生法学专业133人,非法学专业467人。通过数据发现,法学类学生中有55.6%的人很关注与防骗有关的知识,而非法学类学生有51.6%;其次调查发现不能识别新型骗局的法学类学生占3.7%,非法学类学生占6%,显然法学类学生防骗能力较非法学类学生好一些,就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诈骗者角度分析 诈骗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归为以下几类:消费类、兼职类、培训类、网络类、电信类、求职类、交往类、中奖类、社会实践类。 1.消费类 以提供廉价、违法物品为内容的短信或者链接诈骗以及通过假冒卖家进行的诈骗。高校学生基本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在购物时往往追求便宜,诈骗人恰恰抓住大学生的这种购物取向,通过QQ群、微信群、短信等方式发布正品促销等内容的信息,被骗者往往买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一些诈骗者通过淘宝等购物平台假冒卖家,诱骗大学生交付定金、邮费以及售后缴费等。 2.培训、兼职、求职类 以招聘为名,设下圈套。近年来,大学生为了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主动走上社会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诈骗分子借机设下骗局,通过短信、网络平台发送虚假招聘广告,在收取了报名费、中介费后便逃之夭夭,让学生饱受经济损失。 3.电信类 假冒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利用高校学生与父母之间相隔较远及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以落难求援名义向学生父母行骗。再者诈骗分子以学校名义指定学生向XX账户汇学费,还有以助学贷款名义要求学生先行支付一定款项,诸如此类。 4.交往类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或者其他方式同大学生进行交往,实则骗取钱财。有的诈骗分子发布各种色情小广告,实施色情诈骗,以此机会进行威胁、恐吓,骗取钱财。 5.网络类 利用网络虚假信息,设置陷阱,进行诈骗。现在网络上代刷会员、代刷等级等业务盛行,抓住一些网络游戏玩家争强好胜、虚荣的心理进行诈骗。还有一些网上投票活动,有的需要授权登录账号,诈骗分子则在后台窃取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6.中奖类 以提供奖品、奖金为内容的诈骗。此类诈骗直接以提供丰厚的奖品、奖金为诱饵,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的弱点,事先开设多个银行账户,以虚构的官方的名义向高校学生发送大量中奖短信,诱使“中奖学生”将奖品运费、手续费等汇入指定账号。 7.社会实践类 利用大学生怜悯、同情心理设置陷阱。在汽车、火车或者在马路上,诈骗分子扮成驴友、乞讨者等模样要钱,还有虚假招募大学生义工、公益志愿者等。 4 防骗措施探讨 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自身,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从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即进口、出口和自身。 进口即传播诈骗信息的媒介和途径。我们经常用聊天工具、网站、短信等途径获取信息,万变不离其宗,往往大学生较容易相信诈骗者从而受骗。应做到链接勿点,短信勿回,勿贪图便宜。 出口即行为和金钱。行为即人身活动,对于兼职、培训、交友、求職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忌过分单纯,轻易相信别人。交友时不与陌生人单独见面,注意保护自己。求职不贪图眼前利益,到正规网站正规就业;金钱即钱款交易,消费、转账、中奖信息等,对于消费诈骗,不轻易相信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关键。 自身即大学生自身的防骗意识及挽救措施。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加社会经验。 (一)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克服贪图小利、管状思维等心理弱点 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大学生不能利令智昏,对他人的“慷慨解囊”,特别是那些陌生人所承诺或给予的“好处”,要格外小心。行骗者通常会利用贪婪的人性弱点,伪装成“弱者”或以“老乡”等身份出现,使被骗者对其产生一种怜悯之情或亲近之感,此时切不可被这种感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要理智地分析问题,应该多听、多看、多思。 (二)通过多种渠道掌握诈骗方面的信息 大学生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相关的诈骗案件信息,如通过同学间的沟通交流、新闻媒体的报道等。要多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各种行骗伎俩,积累防骗经验。 (三)增强法制意识,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大学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当欠缺法律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时,就要尽可能地向知情人士咨询,也可以寻求法律救济,同时多参加一些法制培训讲座,以避免和防止再次上当受骗,切实防止诈骗的再次发生。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多开展防骗培训讲座,调查显示,此种方式还是很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潘央央、励业等.普及防骗知识、提高避险能力[J].商.2015(2):90-91 2.张逸.对高校校园诈骗案件的剖析及防范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9 作者简介 张宇(1994-),男,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014级法学专业 孙慧(1995-),女,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014级法学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