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宋代仙游县盛产进士之原因探究 |
范文 | 宋凌云 摘 要:唐及五代时期的仙游县仅为一偏远地区之小县,几无名人可考,及至两宋,进士科于仙游县可谓鼎盛,县中屡有进士,文人辈出。究其原因,历经唐末五季战乱,许多北人迁入仙游县;两宋因祖宗之法,有重文之环境;仙游县承平日久,有文教之风俗。综合三方面因素,为仙游县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令仙游从一偏远小县一跃而成进士名县,人才辈出。 关键词:仙游县;《仙溪志》;进士;科举 仙游县之历史,可上溯至春秋。唐天宝元年,仙游县正式置县。宋太平兴国五年,属兴化军。仙游文教、经济事业兴起较晚, 起初,“士未知有科举之利”,“自唐以来姓名可攷堇一二”,至唐末,方出进士[1]。虽历五代战乱,但宋时“承平日久,始多儒雅,多世家宦族,而习俗渐趋于文” [2],从而使“异人辈出,甲于他邑” [3]。 1 宋代仙游进士提名情况 进士科在科举制度中地位尤重。仙游在唐时已有进士。但有唐一代,仙游仅陈乘、杨在尧、陈光乂三人登第。后因“五季僭乱,不复贡士”。自叶宾提名于真宗景德二年起,“魁人韵士,彬彬辈出”。[4]据《宋登科记考》:两宋共举118次常科,有仙游人登科之榜逾半。有宋一朝,仙游县登科者共370人,其中正奏名进士215人,号称“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于他邑”。[5]名次最高者为蔡佃,是崇宁元年的榜眼。后亦有嘉定十年第四名王迈,宝庆二年第五名丘,皆取得了很高的名次。[6] 除考取进士人数多外,进士亦呈家族集中的趋势。宋代仙游一门中出多名进士者有数家,最出名者属蔡氏,自蔡襄起,蔡氏一门在宋代共出23名进士,其中不乏蔡襄、蔡京、蔡卞等高官。此外,有傅氏一门25人登第,许氏一门12人登第,叶氏一门11人登第,这些家族皆为科举名门。盛况之下,父子、兄弟同登第亦不足奇。据《仙溪志》,父子同登第者14对,兄弟同登第者11对,其中4对同榜登进士第。家族中的一支同登第者亦多,最值称道者,仍是蔡氏、许氏。蔡氏一门中蔡凖及其子京、卞,孙翛、蔡仍,曾孙衍皆登进士。许氏则更传奇,从许桢至其来孙兴裔,共六代登第,足见其家学深厚。 2 宋代仙游进士科兴盛之因 仙游的文教早期不发达,至宋时,文教大兴,产生许多进士。除宋朝崇文右儒的风气外,与仙游的发展亦有关系。 人口增加是仙游登第者增加的一大因素,其中包括北方移民和自身人口繁衍。两宋虽和辽、夏、金、元等政权发生战争,但仙游地处东南,远离战端,这既是北人南迁的动因,亦是人口增长的基础。史载仙游县“置县之始,人烟稀疏”,随 “五季干戈”, “北方避战乱者多居于此”。五代时,“传其时主客未满千户”,经两宋,“生齿日繁,校之畴曩,不知其几倍焉”,可见仙游在宋时人口迅速增加。[7]绍熙三年,仙游县有主客户27987户、62464口,而到宝祐四年,已有主户27437户、47557口;客户13363户;25080口,总人口已达72637人,近六十年间,人口增加了16%,相比于“未满千户”的时代,已翻数十倍。人口基数的增加,令参加科举的人也增加,客观上促进了仙游县登进士第者的增加。 中国古代历来重农,但仙游县 “三面皆山,而濒海之地仅东南一隅”,故“田畴有限”。[8]增长的人口面对有限的耕地,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民户兼并而逃,产无所归”,故大量人口只能另寻他路。[9]但两宋时期极重文教,不断完善的科举制度和不断增加的科举名额,使科举成当时入仕的最好的途径。进士在宋朝地位极高,尹洙曾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而环,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10],这令仙游县极重文教,蔡襄曾感慨“乡闾右学,后生不儒衣冠,不得与良子弟齿”[11]。在这种环境下,参加科举已是人心所向。仙游县进士陈可大,其父母便“愿一子光显门户,钱乞减其半”,后“季子可大果以政和二年登进士第”,可见仙游人对进士及第的向往。 学校是衡量一地文教事业的重要标准。据史料记载,仙游县“庙学始建于县西,咸平五年,迁于县南”,可知至迟咸平年间,仙游已有县学。[12]此后不久,仙游第一位宋代进士叶宾便登第。仙游县学后于庆历八年、元祐九年修之。虽“自宣和以来,颓圮殆尽”,但绍兴九年,陈可大“率族党裒金鼎新之”,后知县谢天民“以其余赀买田收租,为后日葺治之计”。[13]乾道七年,时任知县赵公绸重修县学,建大成讲堂,并由米芾书“尊道”匾,又建“明伦”等六斋。此后,仙游县学多次修缮、扩建,使“规模备于前矣”[14]。可见无论当地中举之人,又或当地官员,皆倾力发展仙游的文教事业,这亦是仙游县进士鼎盛的原因。 此外,仙游县之进士有向数个家族集中的现象。蔡、傅、许、叶四门在宋代共出71名进士,占仙游县宋代进士的两成。唐末五季虽令门阀世族彻底崩溃,但经学士族又继之而起。这些经学士族就像科举世家,族内登第者既可维持其社会地位,而其俸禄和待遇又使其不必为生计发愁,潜心治学。经学士族传经而不传爵,每位登第进士都是为后来者积累资本,家学熏陶也令家族成员能在科考中取得优势,形成“若逢蒙之射而陶朱之贾,其失中而莫售者鲜矣”的局面[15]。这也是进士会向家族集中,且地位甚高的核心因素。 此外,蔡、傅等科举世家的存在,对于整个仙游县,在进士科举方面亦有巨大的影响,其家族成员已成当地人之榜样,“如立直木于九达之逵,后进有所望而趋邑之,人物其有不兴起者乎?”[16]足见经学士族的存在对鼓励仙游县人投身科举起到了巨大影响。 3 结语 仙游县登进士科的盛况如整个闽地的缩影,即“虽为东南僻壤……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17]但最终可以“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必有特殊原因。北方人口的迁入加速了仙游县人口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土地危机不得不令新生人口另辟蹊径以求生存,而仙游县本身渐趋于文的风气和宋朝重文的大背景,令其选择科举之途,继而产生数个科举世家。这些科举世家在地位、生活上都影响了家族内外的人,族内人接受前人经验以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族外人则被科举世家获得的巨大收益和崇高地位所吸引,投身科举之路,以求此等地位。总之,仙游县进士科考之鼎盛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岩孙:《仙溪志》,收于《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下略),第8276页。 [2]黄岩孙:《仙溪志》,第8276页。 [3]黄岩孙:《仙溪志》,第8314页。 [4]黄岩孙:《仙溪志》,第8288页。 [5]黄岩孙:《仙溪志》,第8301页。 [6]蔡佃本为廷试第一人、状元,因从祖蔡京当轴,故改为第二。 [7]黄岩孙:《仙溪志》,第8277頁。 [8]同[2]。 [9]同[7]。 [10]佚名:《儒林公议》,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11]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9页。 [12]黄岩孙:《仙溪志》,第8274页。 [13]黄岩孙:《仙溪志》,第8330页。 [14]黄岩孙:《仙溪志》,第8275页。 [15]同[11]。 [16]同[3]。 [17]黄仲昭:《八闽通志·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