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探讨徐贞明《潞水客谈》水利思想发展的原因
范文 刘萍
摘 要:明万历四年(1576),徐贞明撰写《潞水客谈》,详细论述了开发西北水利的具体措施。本文将着重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种方面,来探讨徐贞明之所以倡导发展西北水利思想的原因。
关键词:徐贞明;《潞水客谈》;西北水利;南粮北济;流民问题;赋税不均;军事防御
明朝建都北京后,经济重心仍在江南,不仅全国财赋仰赖江南,即使京师的军需民食,大都依赖东南漕运供应,每年预计三百万石左右。然而长途运输,加上种种弊端,以致“东南转输,每以数石而致一石”。针对这一时弊,徐贞明力排众议,提出发展西北农田水利,恢复北方农业生产的水利思想。
1 徐贞明及其著作《潞水客谈》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万历三年(1575)征召入京,为工科给事中,上疏言水利,力主发展京畿水利。因好友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贬为太平府知事,谪居于潞水之湄,撰写《潞水客谈》,又名《徐贞明西北水利议》。 此书只有一卷,全文设以“张子”、“徐子”宾主问答的形式,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首次刊刻于万历四年,万历八年俞均又将此书重刻,明清两朝间不断被辑录,如今存世的有《明经世文编》(平露堂本)、《农政全书》、《畿辅河道水利丛书》(道光四年本)、《粤雅堂丛书》等版本。
徐贞明在京东地区治河垦田不到一年,就垦成熟田三万九千余亩的好成绩,时人也对此举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如当时的兵部尚书谭纶见而美之曰:“我历塞上久,知其必可行也”;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凡例》说到:“西北水利始于元虞集,而徐孺东先生《潞水客谈》备矣”;同时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等地方发展水利皆有成效。
2 倡导发展西北水利的原因
明朝进入中后期,国力便显现出由盛转衰的征兆,漕运、赋役、流民、边患等各种社会危机日益凸显,为巩固王朝的统治,徐贞明提出发展西北水利的改革方案,希望变革社会现状,实现王朝的复兴。
1、南粮北济的漕运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方较北方富庶,“天下财赋取给于东南”。“南粮北济”成为定制,史载:“岁起运东南米四百万石,以仰给京师者也。凡百官员役、七十八卫官校、蓟密昌平镇兵,皆依此为命,且京城编民必藉此而后腹果。”江南地区距离京师,无论远近,往返千余里,所以“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维系着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对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处南北的明清两代,其意义尤为重要。
明代黄河频繁决口,河道变迁较大,而京师的军需民食,依赖漕运供应,“东南转输,每以数石而致一石”,长途运输,损耗严重,且国家一旦烽火预警,则“远资难继”,因而“南粮北济”并非长久之计。针对北方农业衰落,大量可耕土地荒废的情况,徐贞明提出:发展西北水利,使“旱潦有备”,恢复北方农业生产,就近解决京师及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边防军事的需要
(1)、军事防御
明朝自建国开始,就面临着“南倭北虏”的严重边患。在北方,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数次挥戈南下,一度兵临北京城下;在东南沿海地区,日本武士浪人与朝廷奸臣权宦相勾结,四處劫掠;关外地区,后金力量不断壮大,逐渐显现不甘臣服之心。因此明政府在边境,屯驻重兵,建立起边防线。
西北地区修建沟洫不仅仅能够灌溉排涝的作用之外,还可作为军事屏障,阻碍敌军的长驱直入,特别是对北方蒙古骑兵的进犯具有防御作用;且田间种植榆、柳、枣、栗等树木亦有设伏、避敌的军事功能。西北水利的发展同军事防御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边防,提高京师及西北地区的防御能力。
(2)、弥补兵员不足
明朝北边防线:“东至辽海,西尽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大规模的屯兵,政府却无力承担庞大的军费开支,所以边军生活困苦,迫使军士大量逃亡。
徐贞明主张在边境进行屯田,此举可以使“田垦而人聚,人聚而兵足”,一方面保证了军队兵员的充足,巩固边防安全;另一方面缓解了百姓的“班军”、“勾補”之苦,又能增加财政收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
3、流民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邓拓先生依据明实录、明史等文献材料所统计:“明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灾害之多竟达一千零十一次。”自然灾害频发,使百姓连年失收,无力承担各种杂税力役,纷纷弃田出逃,流民大多因此而生。
大批流民无以为业,为维持生计,则“聚而为盗”,形成明末所谓的“盗贼蜂起”的局面,并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农民军。 明初流民问题即开始显露,中叶以后愈演愈烈,遂成为终明之世无法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当时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人民离散,土地日整,盗贼盖起,好雄借口,不知朝廷何以为国”,流民的大规模爆发,危及着明王朝政权的统治。
徐贞明十分重视游民问题,其认为游惰之民,离开土地容易为乱,开发西北荒废的旷土,“诚使西北水利兴”,民“皆可安其土,游民有所归”,实现民与田相适均,这样减少了游惰之民的人数,避免了流民落草为寇,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更有利于统治的长治久安。数年之后,明王朝亡于农民起义军之手,可见徐贞明的高瞻远瞩。
4、缓解南方“民力疲敝”的问题
(1)、南北赋役不均
有明一代赋税呈现出“北方重役,南方的重赋”,赋役不均的显著特点。因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天子亲自担负守边的重任,国都接近边境,边防上常年驻扎着数十万大军用以护卫京师的安全,所以北方人民有着沉重的徭役负担。繁重的徭役使百姓无暇进行农田耕作,水利设施更是年久失修,从而导致北方农业遭受严重的损失,百姓不胜其苦,大量的逃亡,土地大片的荒芜。南方的重赋则主要表现在漕粮运输,以及各级官府对潜粮运费的不断加征,使东南“流离日众,里邑萧条”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从实现南北地区赋役平衡来讲,发展西北地区水利是必要的。东南地区经济负担重,兴修西北水利,发展西北的农业,一方面能够使北方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再完全对南方漕粮的依赖,缓解了南方赋重民困的情形;另一方面“田垦而民聚”,缓解东南地区的土地粮食压力,促进了北方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徭役之苦。
(2)、南方地力不足
自南宋后,东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地区,致使人口密度稠密,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大量的人口,使南方土地不足耕,不得不采取围湖造田等方式,来扩大可耕中的土地面积。这种过度开发的模式,造成了森林、土壤、水系的破坏,更加造成水土流失,水患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从实现南北人口均衡,缓解东南地力不足方面来说,兴修西北水利也是十分必要的。 南方由于人口聚集,造成地力盡而民不聊生,而北方大量肥沃土地却被废弃,徐贞明对此情景忧心不已,提出 “招撫南人”至北方开垦水田的建议,南人北徙有利于西北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缩小南北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3 总结
明代河患频发,导致漕运不通,南粮北济的方式无一为继;同时天下财赋皆于东南,使江南地区赋税繁重、“民力疲敝”;另外大批流民落草为寇,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统治的长治久安;还有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边防兵员的严重不足等等这些社会危机,都是徐贞明撰写成《潞水客谈》,提出在京东地区开发水田,就近解决京师及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说《潞水客谈》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明·徐贞明:《潞水客谈》,《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张廷玉《明史·徐贞明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3]葛文玲:《徐贞明<潞水客谈>研究——一部值得关注的明代水利著作》,古籍整理研 究学刊2007年第4期。
[4]王培华:《元明清江南学者开发西北水利的思想与实践》,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5]杨发鹏,张钰:《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探微——以徐贞明<潞水客谈>为中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
[6]陈家麟:《明徐贞明对发展河北农田水利的贡献》,河北学刊,1985年第5期。 技术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9: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