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建筑的古与今 |
范文 | 李平 摘 要: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随着环境.人文的变化而变化。 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容易做的事。古代与现代建筑文化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以人为本 1 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关于古代中国的建筑,由于种种自然的、非自然的影响,中国各个地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并且由于古代社会发展迟缓和交通的闭塞,使的各地的这些特色得以长期保持下来,如现在仍可以见到的南方潮湿山区的架空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式房屋,新疆的阿以旺,黄河上游的窑洞和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的“井干式”建筑等。但总体上讲,中国的建筑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其中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后盾,所以它体现的是各个不同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术,而民间建筑则以其钟灵毓秀的独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称。因此我们不妨说官式建筑为建筑中的大家闺秀,而民间建筑理所当然的就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构架承重结构,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这与古罗马、古希腊的以宏伟、典雅而著称的石材建筑有着精神上的本质区别,它们完全不是一种风格,它们所蕴涵的思想是并列存在的。中国古代建筑长期在儒家与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发展,因此不会形成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狂野气息,也不会形成古希腊神庙那种令人崇拜、另人畏惧的宏伟形象,而是在其对基址选择的讲究、其整治环境的目的和起到一定心理补偿的作用下形成了建筑、自然、人组成的三者和谐统一。 2 近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2.1 建筑文化现状 现代我国的建筑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建筑文化的影响下正在接受着强烈的冲击,西方的建筑走过了“工艺美术运动”、“走向新建筑”、“后现代建筑”甚至是所谓的现在“解构主义”,而此时的中国由于文化的封闭,已错过了与西方同肩并进的时代,当中国的建筑师在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时,而西方却回到了复古主义或已走向了后现代主义。国内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建筑除了特别保护的古建筑或特色民居街巷,所有建筑清一色是现代建筑。从20世纪初上海的和平饭店,到20世纪末的金茂大厦,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一点也不逊色亚洲其他国家。但是国内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却是迟缓的;特别是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我国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2.2 建筑文化的趋势 2.2.1.以人为本 “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环境意识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全一”就是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来源,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中国人自古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并且人们在思想领域中始终受儒道思想影响。孔子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把人的品格与自然的属性联系在一起。《老子》的“人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有序的统一体,从而凝聚为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 要处理好建筑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設计师的精神创造,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中要研究人们的环境心态、这样对空间的形式进行创造时,就会使空间的形式具有精神的成分,具有情感的意识。它可以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作用。如果设计师没有这样的精神创造,建筑空间也不会引起人们内心活动的形式特征。人们也无法区别这类空间的特质;无法在情感上与空间进行交流。因而使得空间形式与意义的感觉效应模式无法建立起来。所以,一个良好的建筑环境的建立取决于环境的形式是否实现了人们生活世界的种种精神要求,取决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反映在建筑上的理想程度。取决于设计师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体系中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与创造。 2.2.2.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师已不再陶醉于老祖宗古建筑的诗情画意,而更希望在现代建筑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现代建筑评论作为建筑发展的必须,其宏观指导与导向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建筑创作的前沿性和水平。当新世纪来临之时,我国的建筑师没有仍旧还是死抱着"美观、漂亮"等感性描述式的评价,向世人展示那些缺乏环境研究、破坏自然的所谓美的建筑。而是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不但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创造环境和改造自然的哲学思想,更有今天的研究环境、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和水平。 随着自然环境危机对人类的警示,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在面临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时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自然的深刻认识,使得我们对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态效益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乎其微。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其侧重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建筑系统的力量传递和运动机理,其目标是多元的。 3 总结 建筑师是建筑的创造者,其观念、意识时刻都会影响着建筑的风格、建筑的形态。现代的建筑设计给予未来的建筑设计师是一种能力 ;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在此我不讨论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具有那些技能,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建筑师则更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勒·柯比西埃、赖特、贝聿铭、梁思成等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名利,他们将建筑已经看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在作品中付出的是自己的激情,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他们的思想。日本山崎实对一名建筑师的诠释是这样的:“(建筑)使你常常想去触摸它,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内心上也想去触摸它。”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建筑需要建筑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 [3]丁宁 .《环境艺术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91年 [4]《居住环境心理探》建筑师39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