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分析及应对策略 |
范文 | 杨柳艺+李廷旺+许雪峰+刘帅+杨莹 摘 要:优秀大学生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也是其他同学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对象,然而其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本文针对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引导和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成绩优秀、社会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刻苦上进、认真勤奋的良好形象,他们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也是其他同学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对象,然而其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为人们所忽视。近年来,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各类校园事件时有报道[1],调查结果表明,40%~60%的优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2]。加强优秀大学生心理关注,引导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分析 1、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为进一步了解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目标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在校园内抽取部分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的优秀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选取部分在校师生,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优秀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调查发现,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较差的自我减压和抗挫折能力、不符合实际的自我定位、較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三个方面。 (1)较差的自我减压和抗挫折能力 调查表明,30%的优秀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不能适当地做出自我调节,容易焦虑和紧张[3]、[4],部分学生会用消极的方式排解和释放压力。许多优秀大学生存在完美主义情结,事事追求完美,常常盲目地给自己加压,却不懂得适当地排解压力。部分学生表示,自己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带来的打击,面对挫折时会选择逃避和退缩。调查表明,优秀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挫折感要明显高于一般学生。他们认为,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是对自己能力完全的否定。这种消极的心态往往使他们陷入患得患失,缺乏自信的泥潭。 (2)不符合实际的自我定位 很多优秀大学生都有较为明显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自己定位过高是优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从中学时代起就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由于经常性地得到师长的肯定,使得他们常常过于自信,做事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们将目光过多地关注在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上,这使得他们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改变和提高自己。 (3)较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许多优秀大学生学习工作游刃有余,而人际交往技巧却相对缺乏,这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陷入紧张[5]。主要表现为:1、同学关系紧张。班级是大学生主要的人际圈,问卷结果表明,27%的优秀大学生与同学关系不甚融洽。多数优秀大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兴趣爱好不相同,很难找到共同话题。2、缺乏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相当一部分优秀大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可以自如地展示自己,而在陌生人面前却显得手足无措,难以给他人留下积极的印象。较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已经为阻碍优秀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瓶颈。 2、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问题的内因分析 优秀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无形中背负了过多的压力。而他们平时过于注重个人的形象和影响[2],好强地要求自己在人前保持优秀的完美形象,很少将自己的困扰向他人诉说,造成了倾诉渠道的缺乏,在遇到压力和困境时缺少来自长辈和朋辈的关心和疏导,面对压力时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在面对挫折上,由于其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的经历,使他们经历的挫折比一般同学少,难以正确面对,部分人甚至认为挫折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他们难以承受失败带来的心理落差,正视挫折产生的消极影响 [6]。 荣誉和掌声的成长环境容易使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使得优秀大学生的自我定位逐渐脱离实际。他们经常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忽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逐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在生活中,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很少接纳他人的观点,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表明,过分的自我为中心思想正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 (2)问题的外因分析 教育理念的缺陷。传统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应当集中在专业能力培养上。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在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上的教育不够重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流于形式。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学习高于一切,很多人只注重专业学习,忽视了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未能成型,心理处于未成熟状态,对事物缺乏独立而成熟的看法,面对问题时就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误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几乎全部集中在学业上,常常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方面的关心和教育[6]、[7]。上大学以后由于家校距离,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减少,学生遇到问题时缺乏家长足够的引导,使困扰逐渐累积,影响了心理健康。同时老师对优秀大学生过分的偏爱和包容使其骄傲自满,错误地定位自己,不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不足[2]。同时优秀大学生的光环使周围的同学对他们充满了崇拜和期待,一举一动都受到过多的关注,造成了无形的压力。这使他们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断地给自己施压,抗压和抗挫折能力不断地下降。 社会关注的缺失。优秀大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所表现出来的刻苦上进、认真勤奋的良好形象使其身上存在着优秀的光环,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工作的重点往往集中在问题学生身上,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少引起关注,也很少有专门的课题对此进行研究。这就造成了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少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和累积。 2 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 (1)增强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增强优秀大学生的自我减压能力,首先应当引导其合理面对压力,首先应当帮助优秀大学生形成正確的压力观,让学生明白压力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只有正确面对压力,才能把握机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沙龙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排解压力的方法,如做深呼吸减压、饮食减压、慢运动缓压等,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及时地排解和释放压力。在提升抗挫折能力方面,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是个人成长的必然经历和宝贵财富,鼓励他们坚强面对,在学习和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目标,以积极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1]、[8]。 (2)引导学生合理地自我定位 引导学生合理地自我定位,关键就在于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在工作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来实现。通过开展“别人眼中的我”或者“镜子中的自己”之类的自我认识活动,引导他们跳出自我,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认识自己[6],从而进一步客观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此外也可以通过班级同学互写小贴士的方法,用温暖和鼓励的语气,对优秀大学生存在的的优缺点进行描述和评价,让他们能够在同学的鼓励和监督中,充分地认识自我。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二是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我们应当让优秀大学生认识到自我为中心思想的危害,引导学生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唯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地与人交往。在提高与人交往能力方面,可以在开展各种人际交往讲座的基础上,组织优秀大学生参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素质拓展活动。一方面可以扩大他们的交际圈,使其在活动中能更多地与他人交流,帮助他们克服“怕生”的心理;另一方面,活动以培养团队协作为目的,优秀大学生可以在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与他人的分工合作中,不断建立起分享与协作的理念。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转变专业教育至上的传统理念,树立起培养健全人格的社会人为目标的正确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大对大学生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度,避免光环效应造成的工作盲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营造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 老师和家长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明白,给予学生必要的批评是必要的,应改变以往的对优秀大学生一味赞扬的做法,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指正,只有不过分地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问题的累积。此外,我们应当积极地在大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阳光心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营造宽松和谐环境的同时,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及时向优秀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关怀与帮助。 (3)加强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关注 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应当加强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时掌握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通过谈心谈话、侧面了解以及建立档案等方式,加强对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控。同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及时开展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个人分析和群体分析,寻求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策略。同时思政工作者也应当加强对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为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孙向荣.论“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治疗[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31-33 [2]咸大伟,桑海云.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教育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6-8 [3]杨新华,朱翠英,屈正良.优秀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J].中国校医,2008,22(6):652-653 [4]王东莉,马建青.请关注“特殊人群”——“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5(2):26-30 [5]张娟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2,8:253-254. [6]郑培钢,王晓莉.高校优等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6):128-130 [7]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20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