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技术条件下阅读推广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范文 陈芳
摘 要:任何一种新技术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既会对阅读推广带了机遇,也对现有的阅读推广带了挑战。本文拟分析新技术对阅读推广的影响,提出有关阅读推广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新技术;阅读推广;挑战;对策
使阅读推广达到效果,是当前阅读推广活动的核心问题,也是阅读推广永远在路上的目标。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日渐为人所熟知,阅读推广需要插上“新翅膀”,只有这样阅读推广才能发挥大作用、大影响。于此同时,新技术的阅读推广方式的不断转变、读者使用体验的增强等,对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读者、图书馆、文化体验、技术媒介等关系也与前不同,由此产生的问题也逐渐为社会学者所关注,也成为了当下时兴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1 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任何一种新技术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既会对阅读推广带了机遇,也对现有的阅读推广带了挑战。我们的机遇是什么呢?
1.1 改变了推广传播结构
1.改变了传播手段。相比传统的阅读推广流程,大数据条件下,阅读推广要求图书馆具有挖掘数据、发现信息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对一些小的程序,可能还要亲自动手写,做到推广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合作沟通,特别是当下自媒体、APP的大量运用,传统推广手段的效果在某种程度的逐步削减,传统的阅读推广的内容也在相应的改写。甚至可以说,移动社交网络中无处不存在着知识。[4]
2.更具有社会化的特点。总所周知,阅读推广使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当前大数据时代,阅读推广的方式对推广的内容影响巨大,如果不是合适的推广方式,很多人甚至都不去阅读,或者说不阅读图书馆所推荐的读物。因此,社会化的阅读推广方式既是阅读数据的来源,也是传播的方式,这种全新的阅读推广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读者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改变了旧有的模式。
3.更加精准的需求导向。人工智能在阅读资源和信息处理上具有速度和容量的优势,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内容为图书馆了解读者、引导读者提供了线索和机遇,虽然它们无法真正替代人类的工作,但也极大的促进了阅读推广的范围和深度,更能符合时代的需求。
4.更为合理的推广架构。随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大量运用,它们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阅读推广中,对图书馆的终端地位提出了挑战,也不断的催化推广传播结构的变化和重组,今后也许有关的阅读推广人是机器人,而不是感兴趣的志愿者,有关阅读推广的工作结构也变为更加扁平,大量的中间环节被取消。
1.2 促进了推广方式变革
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推动了阅读推广进入了人人时代,人人都可以推荐读物,人人也可以评判读物,甚至通过众筹进行读物推广也已经发生,这种基于大众的感受的阅读推广方式正在逐步成为当前推广的重要形式,同时由于数据的运用,这种读物的推广不再是文字方式呈现,同时还伴随有数据发声,从而比文字带来更好的读者体验。VR技术的运用,更是让读者能夠虚拟存在于推荐的读物的环境之中,更具有代入感和现场感,使得阅读推广从单向向互动、深度发展。
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机器人能够非常详细的了解读者的分类、它们喜好的分类、甚至可以细分到针对每一独立的个体,并在其个体的体验上进行细分,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读物推荐,如此的精准和迅捷的应对,将使图书馆从人流众多的公共场所转变为大数据终端。工作方式也由被动的单向的推荐,变为互动的相互需求,推广更有效率。
1.3 提升了读者阅读体验
历史已经证明,每次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大改变。如现在VR技术方兴未艾,这就带来新的读者阅读体验,就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参与”,读者沉浸读物的环境和语境中,那么对读者本人而言,虽然其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疏远,但和读物的关系则变得可以真实体验,读者更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传统的阅读推广,我们一直固守着内容制胜的原则,推广的读物应当是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但什么是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这在传统的推广环境下,一般由权威或者学者来评判,也往往较少考虑读者个体的感受。但在新技术条件下,评判不再是权威和学者的特权,任何人都可以,同时读者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他的感情需求、阅读体验就决定着该读物是否具有可读性,并将其感受通过自媒体广为传播,这样人人都是阅读推广人,也都是被推广的对象,读者的体验日渐成为推广成功与否的关键。
1.4 引发了双向互动改革
历史不断的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也盯上了图书馆这一古老的行业,“互联网+”时代正在重塑推广传播。如移动终端的大量运用,五花八门的各类读物在上面流转,人们从中获得需要的情感满足、知识满足、能力满足。同时人们也对图书馆提出了要求,他们要求图书馆不再是存储的“仓库”,而应当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钥匙”,图书馆要能够提供满足读者需求的读物,这也引发了图书馆的改革,图书馆的管理应当更快捷,保管方式应当更电子化和互联网化,图书的分类也应当更精细以便于查找。对作者而言,能够通过这些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创作。从技术手段来说,则是需要更加人性化,满足图书馆、读者、作者的便利化需求。这些社会关系的变革将由新技术引发。
2 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我们看过很多科幻电影、小说,有时候新技术的运用并不都是友善的,如《终结者》等,当前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亦不例外,在国外,新的技术有时甚至成为了恐怖分子的帮手,所以新技术也会带来挑战:
2.1 数据安全和权益保障困难
当今是记录的时代,各种数据都在随时产生,无处不在的数据收集机器设备使得每一个人如同透明人一样存在世间,每个人的个人数据在不经意间被动地为人使用。在过往的历史中,能够大量掌控公民个人数据的机构只能是公权力的政府机构,但现在许多企业和某些个人也参与进来,甚至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上超过政府机构,如阿里巴巴等大企业。这些用户数据包括每个人得个人偏好、个人缺陷都可以总结得出,对需要的企业和个人而言,他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从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但数据亦是危险的,一旦泄漏,读者的隐私将为人所知甚至被侵犯,隐私保护日渐成为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数据的广泛传播,各种原创的思想、技能的保护也日渐困难,许多被推广的内容被滥用、盗用,这也提出了数据权益的保护问题。这个问题比解决,将极大的限制阅读推广的开展,许多的读物无法通过电子化的管道进行推广,只能通过纸质的介质进行,大大限制了推广的效率,也减少了受众的人群。
2.2 人文情怀缺失
大数据时代的人们存在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大数据是万能的,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在盲目使用甚至是依靠。但作为机器或者数据,它是冷冰冰的,它的背后存在人文缺失的情况,对推广的范围和深度的过分追求,以及追求阅读推广带来的各种效应,特别是由于“粉丝”众多带来的财富效应,往往让人忽略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阅读推广中,有些事实和本质是无法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处理,过于精细或者理性的分析,使得阅读推广变得简便和明晰,推广活动也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的劳动,降低了阅读推广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地位。有时候,甚至为追求附带的经济利益,片面的迎合读者的口味、喜好,忽略阅读推广的本质是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致使一些较为深刻的作品难以得到推广,公众的文化素质难以根本提高。
2.3 社会责任难以落实
网络社会的特点就是互相不知道线的哪一端是谁,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见解。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特别是网络有关的新技术对阅读推广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推广人对作品有着全面和真正的认识,同时注意在推广中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读者的隐私,这就要求推广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和技巧。但在实践中,图书馆作为作品提供者和阅读推广组织者,却是缺位的,他们往往没有进行阅读推广的培训或者培训较少,也没有组织各种情况的应对演习,出现情况后又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在法律上,也缺乏关于在阅读推广情况下,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规定,以及图书馆、阅读推广人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等规定。
2.4 监管难以到位
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条件下各种法规的缺失,对运用新技术进行阅读推广的监管也是模糊和缺位的。如在采用VR技术进行阅读推广时,你所提供的语境和虚拟镜像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真实的如何处理?引发了不良的社会后果要如何承担责任等。另外由于阅读推广实际上推销的有关作品,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对这种利益,阅读推广也会产生竞争和压力,这也带来了作品的同质化和推广活动的庸俗化,有关部门如何加强监管,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2.5 新的伦理道德冲击
技术和伦理一直是矛盾的综合体,新技术往往带来新的伦理问题。再现有的新技术中,VR技术和网络直接转载最有可能引发伦理问题,让.鲍德里亚在其作品《拟像与仿真》中就提出,由于虚拟现实的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世界将陷入相对主义陷阱,“事情不外乎用想象证明真实,用丑闻证明真理,用僭越证明法律,用罢工证明工作,用危机证明系统,用革命证实资本,以此类推,通过剥夺人类文化学的对象证明人类文化学”,如果在虚拟现实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未来也许很多孩子忽略真实的人际关系,甚至将无法辨别和体验曙光笼罩的真实天空。此外,由于具有现实性特点,为追求感官刺激,大量涉黄、黑、赌、毒的信息在大量传播,也给思想教育带来冲击。网络直接转载则是为了经济利益,大范围的侵犯著作權,损害作者的利益。这些道德的冲击需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加以遏制。
3 新技术带来的思考和对策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阅读推广受到了新技术运用的极大冲击;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方式推广全面阅读。新技术具有如此强大的魔力,我们要学会运用,趋利避害,将新技术更好地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
3.1 正确处理人机关系
新技术就其本质而言,仍然还是为了人类的运用。如果一味的强调新技术,我们就会陷入一种盲区,技术就不再是经验,反而是包袱。我们要正确的处理人机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人机互补。
1.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阅读推广人和图书馆要学会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不陷入思维的盲区、误区。在图书馆内部人员的管理中,除了招聘懂技术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作为阅读推广人则要不断的汲取新技术、学习新技能,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图书馆在组织阅读推广人时要注意吸收懂技术的人才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重视他们的意见。让新技术能够很快地得到运用。从而做到新技术和人协同一体,延伸人体,放大人体功能。
2.注重发挥人的优势。在注意新技术地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地作用,人机互补不是让机器取代人,而是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如我们可以将一些经典地作品通过VR技术展示出来,在一种身临其境地条件下,感知经典,这样地阅读推广地效果,比较单纯地读书要好之百倍。同时由于人是有智慧地,人的感情、人的深入理解是机器无法代替的,这是人类的优势,我们可以在阅读推广中展现这种优势,让读者与推广人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3.2 不断完善技术,推进”人性化”推广
未来一定是技术得到充分运用的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种新技术将会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甚至可以做到定制服务。然而新技术之所以为“新”,就在于它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灵活性和智能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智能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新技术在人类所特有的方面无能为力,如学习、感情等,因此要不断完善技术推进技术运用“人性化”。
1.围绕读者阅读体验,发掘用户需求。技术之所以得到快速运用,最根本的就是要满足人类的需求,从阅读推广角度来看,就是要满足读者的需求,无论是感情还是技能。但我们知道读者是多种多样的,其需求也是变化多端的,甚至是“挑剔”的,因此研究读者、教育读者是阅读推广人的重要职责。从技术角度来讲,就是要针对读者体验,发掘读者的新需求,运用新技术更多满足读者需求、改善读者体验,提高读者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从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互动的深度和效率,新技术带来了开展平行双向的点对点互动的可能,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点,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点对点的推广,如有问必答、订阅号等,对于活跃度不高的“僵尸”APP、微信等客户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这些客户端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推送,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推广的效率。
2.重视“互联网+”的运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功能、多平台并进的态势。知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包括学科馆员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移动知识服务等。在阅读推广方面,我们要改变单一的、单向的推广渠道,高度重视现代社交工具的运用,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种APP等,建立以移动社交平台为纽带,以碎片化的模式塑造图书馆的知识形态和服务模式。如应更加重视微信互动,微信具有私密性强的特点,他有利于开展点对点的服务互动,对此我们可以从内容到线下,通过报名活动、线下游戏、社群建设、众包合作等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实现线下和线上的互动;而微博则具有传播广泛性的特点,微博问政、微博维权等新功能都已经得到开发,那么阅读推广通过微博进行也不能成为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读者的需求后,可以每天不间断的更新或者强调推广的读物中的精华,吸引有关读者关注推广的读物。
3.注重阅读数量向“质量”转变。目前,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阅读推广,许多人往往关注的是开通数、粉丝数和发文数这些推广的数量,但开通数、粉丝数并不必然带来阅读,有时候仅是点赞,甚至是买来的“粉丝”。我们应关心的是阅读数、转发数,因为只有阅读了,读者才有体验,他们的后续行为一般不是转发就是进行评论,这就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如果阅读深度足够的话,还会带来微博评论、专文说明等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而要做到这些,除了内容之外,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充分结合运用图文、视音频的手段,采用实用、易懂、互动、有趣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推广效果。
3.3 完善监管服务、促进监管创新
网络社会带来的社会危机也是不言而喻的,网络空间监管的缺乏以及机制、体制的不完善、不成熟,使得阅读推广存在推广标的难以把握,各种“负能量”的书籍、读物也存在被大量的传播的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读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动下,可能带来国家和社会的不稳定,如“地下读经班”通过渗透阅读推广组织利用网络推广极端宗教思想等,一旦被人,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应当加强监管,提高监管的水平和质量。
1.尽快加强阅读推广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自1997年1月,中央九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以来20年间,我国虽然在一些省市制定了阅读推广的法规,但全国性的法规一直难以出台,国务院制定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致使全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参差不齐。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不容乐观,其中2011年为539%,2010年为523%, 2009年为501%,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推广活动。
2.强化阅读推广人的主体责任。随着社会生活不断网络化,网络也在塑造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阅读推广人在推广阅读时,往往影响的是中国社会的公共价值,因此我们要将阅读推广嵌入到国家、地区文化竞争之中,强化阅读推广人责任,提升其责任意识。在阅读推广中要坚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有意识的引导读者认同祖国和人民,同时对于传播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极端思想的阅读推广活动,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建立相应的平台,便于读者了解参加,对于传播不文明、不道德等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读物以及阅读推广活动要加强打击,引导读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要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知政策的专业队伍。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往往带来全新的道德、伦理、法律的冲突,要管理好新技术条件下的阅读推广,必须要有专门人才,特别是对新技术以及各种关于新技术的法律、政策有全面的认识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获得真正的表达自由。
综上,新技术的运用对阅读推广带了挑战,我们应当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待人与技术之间的关心,直面技术带来的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太过担忧技术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而阅读推广组织和人员也应当清晰的认识到新技术对阅读推广而言,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以更加开发的姿态迎接新技术的运用,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推广向数字化转型,获得未来历史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鐘义信.知行学引论:信息 知识 智能的统一理论[J],中国工程学,2004,6(6):1-8
[2]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版,P7
[3]李彩虹,基于中美比较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探究[J].图书馆研究,2015,45(2):82-86
[4]梁士金. 知识碎片化:移动社交媒体与图书馆的技术融合[J]。现代情报,2015,35(11):54-58
[5]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为53.9% [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9/3832813.shtml,2013-03-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