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丝路沿线民族地区边贸趋势与民汉双语教育发展研究 |
范文 | 摘 要:“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这一战略开启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新布局,同时也为我国双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之间有相当数量的共同民族和语言,这些跨境民族和语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能加强沟通和认同。边贸发展依赖于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边贸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一带一路;边境贸易;民汉双语教育 “一带一路”东接亚太,西进欧陆,沿途连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版图覆盖超过65国,总人口约44亿人,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接近全球的1/3。这些数据预示着,“一带一路”已不是一国一地之事,而是有关世界的大构想。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重视语言问题,表明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进入了从宏观到实施阶段。 边贸发展问题一直是焦点,中国与沿边国家发展外部经济关系,意味着中国在寻求将自身经济增长的优势和能量扩大至我国的沿边区域。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语言障碍。“一带一路”沿线众多陆上邻国,决定了边境贸易成为中国边境城市的一种重要经济形态。边境贸易經济的发展依赖于双语教育的质量,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进出口贸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本文就新丝路沿线沿边民族地区边贸趋势对民汉双语教育提出改进性建议措施:从多个方面加强民汉双语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进一步发挥其通道功能;最后就未来新丝路沿线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以期能为新丝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促进经济与民汉双语教育共同发展。 1 新丝路沿线沿边民族地区边贸发展 边境贸易是指毗邻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和企业,在距边境线两边一定范围内从事的贸易活动。包括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边境贸易是新丝路沿线对外贸易的支柱和主要拉动力量。我国共开放一类口岸241个,边贸企业达3,000多家。目前,外贸易仍然存在问题:第一,贸易规模小、商品档次低,高科技产品少。第二,信息工作滞后;因缺乏外经贸技术人才,对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市场研究不够,无法驾驭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双方的管理者无法专业从事外贸工作。第三,外贸企业中边贸人才知识欠缺,人才不足,人才滞后是阻碍边贸发展主要原因之一。第四,熟悉境外环境的人才分布不均,各地区对外贸易工作进展程度不一,缺乏懂外语、熟悉业务的外贸人才。 语言的交流是否准确畅通,是新丝路沿线延边民族地区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制约性因素。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贸易交流中,不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精准的信息,否则就无法经得起时代的冲击,终有一天会被新型产业所取代。 双语教育较好的时间、地区其进出口贸易也相对较好,我国拥有很多跨境民族语言,但相比之下,各地区跨境语言发展很不平衡,导致边贸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加强新丝路沿线沿边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教育仍是重中之重。 2 建议措施及前景展望 为了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新疆边境贸易,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建议可以从一下方面进行改进: 1.在新丝路沿线沿边民族地区成立民汉双语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规范指导民汉双语教育教学。为了使双语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对语言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实际,使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政策更“接地气”,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方便区域性国际交流。 2.加强对沿线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教育的重视,制定专门的政策和机制,编制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教材,充分考虑到“民考民”和“民考汉”两类学生的差距,以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 3.改变目前沿线民族地区教育格局,在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开设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的小语种。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小语种专业,培养“语言+专业”综合人才,培养地区需要的高端人才,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形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的多元化语言教学体系。 4.加强民汉双语学习的推广,鼓励高校实行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政策。比如设立民族语言奖学金,以此来激励高校大学生学习跨境民族语言,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学习民族语言可以计算相应的学分,和英语互补。 5.提高高校语言学科和学位点的质量和建设力度,力争在不远的将来,申报跨境民族语言硕士点和博士点;加强对民汉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重视教学特色和理论研究,为小语种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提高双语人才的待遇,海纳百川,吸引各个地区的高端人才,促进合作与交流,提升管理和师资水平,从而为培养高端双语人才打下厚实而牢固的基础。 6.培养以跨文化人际沟通能力为导向的民汉双语人才。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所或缺的人才。在日常的贸易往来中,企业经常要和国外人员打交道,因此,必须具有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是工作中最为重要的。 3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要真正实现“五通”,最基本的就是语言相通,我国应该抓住机遇,优化民汉双语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软实力,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民汉双语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边贸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带一路”建设,是长久之计,不只是一个动人的口号,也不是短期可建成,也不仅仅是中国的自我之利。因此,需要热情,更需要扎实持久地推进,需要更多的参与者,需要参与者都能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想要更好发展“一带一路”,实现中国梦,必须有科学的语言规划。依托这一经济带,各国之间能更好地进行政治、经济、法律、商贸、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一物质载体,“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参考文献 [1]吴明海.新丝路与民族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01). [2]王辉.“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Z].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03-28.http://www.gov.cn/xinwen/2015-03/28/content_2839723.htm [4]傅荣,王克非.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4-19. [5]高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外语政策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科学版),2014,(4):125-128. [6]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 [7]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人民日报,2015-09-22(7). [8]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8-18. 作者简介 李抒阳(1992-),女,回族,辽宁,学校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