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析 |
范文 | 刘小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邵阳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之一,目前已有35个项目分别列入了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名录,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9名。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邵阳历史的活化石,保护与传承好这些珍贵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 邵阳古称宝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建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如隆回、新邵等地的梅山文化,绥宁、城步的巫傩文化,宝庆、武冈的千年古城,魏源、蔡锷等名人故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种类丰富。邵阳非遗资源覆盖面广,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传统工艺、戏剧、美术、音乐、民俗活动等各个方面,如花瑶挑花、滩头木版年画、城步吊龙等传统美术,布袋戏、花鼓戏等传统戏剧,花瑶呜哇山歌、七江炭花舞等民间歌舞,宝庆竹刻、蓝印花布、滩头古法造纸等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则主要有绥宁苗族的“四八姑娘节”、隆回花瑶的讨寮皈节、城步南山的“六月六”山歌节等。 民俗风情奇特。邵阳位于湘中偏西南,辖8县1市3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0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其中苗、瑶、侗、回4个世居邵阳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的不同,在古老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如花瑶呜哇山歌,为花瑶民族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一门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呜哇山歌有8种调14种韵,曲调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并常加"呜哇……"等衬词,这种奇特的表现手法,在所有的韵体文本里绝无仅有。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工艺技术精湛。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批工艺精湛、风格独特的品牌项目。花瑶挑花就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花瑶挑花不用设计描图,不用任何绣架,全凭挑花女徒手挑制而成,且构思奇巧,造型夸张,色彩分明,图案取材十分广泛,从天地万物到历史民俗,种类多达上千种。一幅幅挑花,史诗般地再现了花瑶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起源变迁,成为民族繁衍的历史见证。又如滩头年画,为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色彩艳丽,造型古拙,材料纯正,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艺术成就极高。鲁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就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其视为珍品加以收藏。以上两项传统工艺,都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4、群众喜闻乐见。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贴近人们生产、生活,乡土与山野气息浓厚,为群众喜闻乐见。如花鼓戏、布袋戏、祁剧、木偶戏等邵阳传统地方戏种,融合了当地的音乐戏曲、民情民俗,反映了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过去在民间具有广大市场,现在依然受到中老年群众欢迎。又如宝庆猪血丸子,这种传统美食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已有几百年历史,它的风味十分独特,色香味俱佳,一直深受民间喜爱,为年节时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其制作工艺已被纳入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邵阳也加大了保护力度,在资源普查、遗产申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成绩喜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保护机制不健全,队伍力量薄弱。目前,邵阳大多数县虽然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但一般挂靠在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一般由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门的编制,更谈不上专门从事非遗保护的专业队伍。因此,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职责不明、多头兼顾、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不能适应非遗保护工作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要求。 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文化自觉。非遗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协调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广泛动员政府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及广大群众的力量,让大家自觉担负起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的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对什么是非遗缺乏了解,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当做“政绩”,当做目的,至于成功之后该做什么,往往不再考虑。此外,过度商业化也是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一些领导干部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到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是否能赚钱,一些旅游景点把凝聚着民族情感和信仰的民俗活动庸俗化、娱乐化,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打着传统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过度商业化冲淡了遗产的原汁原味,甚至让它们变质变味,严重影响其保护与传承。 3、投入不足,經费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当前制约地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瓶颈。一些领导干部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视非遗保护为“软任务”,认为抓前者能显示“政绩”,而抓后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造成非遗保护常常停留在会议与文件上。当然,县域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隆回,一年的财政收入还比不上东部沿海的一个镇或村,能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大大制约了该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一些重大项目传承因缺少资金扶持而面临断层,不少珍贵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4、传承乏力,日渐式微。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多数遗产缺少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此外,不少非遗项目都是通过师徒间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承的,但现在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愿拜师学艺,许多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隆回滩头的古法抄纸,其原生态的手工作坊不仅在湖南绝无仅有,在全国都很罕见,可以说是古法抄纸的活化石。九龙山的茶仁村是传统古法抄纸的核心基地,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工抄纸作坊,但现在只有刘让武、曾德余两家还在生产,且都处于亏本经营状态。以2016年为例,抄一担纸的成本价是810元,卖价却只有700元,每抄一担纸就得亏本110元。又如布袋戏、木偶戏等传统技艺,随着一批有深厚造诣的老艺人先后辞世,这些珍贵的技艺同样面临失传的危险。 3 加强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它不是落后与淘汰产业,而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一种不可重复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就可能是永久性的,因此,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抢救支持,对此,我们应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 1、完善保护机制,加强保护队伍建设。加强非遗保护,首先要加强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要明确政府的责任,将非遗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要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要支持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岗位,调配专业人才负责该项工作。要引导民间社团组织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有领导管、有单位抓、有專家参与、有人员落实。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自觉。非遗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干部群众心目中,难免概念模糊,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政府要积极支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普及保护知识,使非遗保护深入人心。要在市、县党校举办的主体班培训课程中纳入非遗保护的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保护意识。要将非遗纳入中小学校的乡土教育内容,提高年轻一代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要通过组织、举办与参与一些有特色的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展示活动,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激发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基础性工作,从资源普查到挖掘提炼,从实物收购到人员培训,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大量资金,对此,政府要多措并举,确保资金投入。首先,地方财政应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从制度上使保护经费得到保障。如隆回就建立了非遗保护财政投入机制,将普查经费、科研经费、传承人传承补贴及其他基本支出全部列入财政预算。此外,要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当然,目前非遗保护资金的缺口较大,仅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地方政府还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非遗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上来。 4、找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探索多样化保护方式 非遗项目一般都有很大的个性化成分,对它们的保护,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找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找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是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一些建立在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失去了生存基础、与时代发展很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做好记录工作,尽可能真实地保留遗产的全貌。传统做法是收入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光盘等方式进行收藏与展示。数字化技术为此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工艺的实物、原材料、制作过程等进行全方位展示,而且可以对音乐、戏剧、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艺术的整个过程进行真实再现。如滩头木板年画,如能利用数字化平台,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使人身临其境地体验年画制作的整个26道工序。因此,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上大有用武之地,应该积极尝试与探索。 二是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口传身授而得以延续。因此,对于非遗的传承来说,传承人比什么都重要。邵阳非遗的传承链十分脆弱,大多数传承人都已是古稀老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对此,政府要设置专项资金,为传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一些亏本经营的非遗产业,可以项目资金的形式给予适度补贴。如隆回2007年就确定了11名传承人,在全省率先给传承人发放每人每月600元—1000元不等的传承补贴。这一措施实施后,大大提高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实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的措施,加强对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传承队伍。如隆回花瑶推动挑花进学校,将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给下一代。邵阳县在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蓝印花布设计印染技术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产品和作品在广州交易会和上海世博会上,受到中外客商欢迎。 三是鼓励发展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传承人所处时代的变迁,遗产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否则就难以适应时代而生存。因此,在传承中,不能死死抱着传统不放,而应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设计和审美没有突破,跟不上时代发展,因而没有销路,无人问津。滩头年画就曾面临这样的尴尬。在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后,高腊梅年画作坊的传承人钟建桐紧跟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滩头古法抄纸的传承人之一李志军,在经过多次探索改良后,成功抄制出书画纸、古籍古字画修复用纸、茶叶包装纸等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因此,政府要鼓励与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上下功夫。当然,在创新过程中,不能人为“拔苗助长”,改变遗产的本来面目。 四是探索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邵阳非遗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其中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这些遗产继续存活下去,必须重视其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不失为一个好举措,它能为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使它们完整地保存在所属的局部环境之中,成为“活”的文化。如隆回花瑶虎形山瑶族乡的槐花山瑶寨,既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相对原生态的村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当地政府可以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建立花瑶文化生态保护村,对花瑶的传统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进行活态整体性保护。 五是推行产业化运作。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遗的特点在于它是活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生产和表演,文化基因才能被传承,而文化的载体是人,只有那种有营利能力、能让人衣食无忧的非遗项目,才能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确保世代相承。翻开国家级非遗名录,大量的非遗项目都是在千百年的生产、加工、表演和运用中,借助产业的力量才成为非遗,新邵孙氏正骨术的薪火相传就是一个例子。蓝印花布、滩头年画等传统民间工艺也是如此,它们本身就是商品,也只能作为商品继续存活下去,一旦无人问津,它们的生命力就消失了。对这些仍然具有生命力、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可以推行产业化运作,寻求在当前环境下传承和发展的市场机遇。对一些不太适合产业化的民俗活动和表演艺术,可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为旅游产品,如绥宁苗族的‘四·八姑娘节,隆回花瑶的“讨僚皈”节,每年都能吸引数万游客前往。但要注意的是,产业化的过程不能由民间商业力量随心所欲去主导,否则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风险。在产业化的同时,应建立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确保非遗项目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