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工匠精神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与对策研究
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趋缓,国内各行各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国家需要通过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来拉动市场需求,扩大就业需求,发挥小微企业的在创新创业的天然优势。在这一强大精神的感召下,更多的小微企业,特别是从事现代艺术设计、文创产业或者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业界的小微企业主应给创业者营造一种为产品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
1 工匠精神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本质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创业者(或创造者、提供服务人员)在加工产品时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追求臻于完美的精神境界。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精神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令其他同行无法匹敌。概言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2 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来自政府方面的因素
第一,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通过不正当方式进入单位,这不仅影响用人单位的工作质量,也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二,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必须考虑户籍问题。没有当地户口,今后孩子上学是一个难题。由于受这样那样条件的制约,大学生求职越来越难。第三,政府创业政策不完善。政府出台一个政策之后,由于资金、服务等问题,各省市在执行时会出现偏离政策现象,创业资金的优惠幅度太小。创业政策中免除的收费仅停留于手续费、证件费等占创业费用比例小的部分。由于目前法律体系中没有针对就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这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和大学生创业的保障性。
(二)高校教学模式的滞后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困难因素
第一,当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教学、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的是一些除理论知识外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如沟通、组织、协作、创新等能力。第二,一些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涵养等较低,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第三,高校需要有专深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知国家就业政策需求的就业指导教师。但是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忙于学生生活服务和思想教育等事务性工作,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
(三)当前大学生学情分析
第一,基础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当前大学生独身子女居多,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缺乏社交能力、团队合作和组织策划等基本技能。另外,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玩手机和电脑,学习时间短缺造成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第二,眼高手低、啃老待业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盲目自信,对一些工资少、环境差的公司根本不予考虑,且缺乏进取心,总是想依靠家人或亲戚帮忙安排工作,没有找到心怡的工作之前,宁可在家待业。第三,诚信和素质水平低下。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临近时做文章,如买假证书、做假材料等,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一旦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就随意毁约,这些造假因素把真正优秀学生应该获得的工作机会给挤占了。诚信和素质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招聘时非常关注的两个因素,一些招聘单位特地设置了素质测试,以此来作为衡量招聘优秀人员的重要标准。
3 工匠精神对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尤为重要
一说起匠人,有人片面理解为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职责所在。年轻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化成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大学生光说不练、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们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服务企业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着太多的“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4 高校如何在就业指导上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1.抓好就业知识普及及素质拓展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指标,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理念纳入必修课程内容;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以确保学生成功就业。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了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搭建实战化的就业平台
俗话说,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学校就业部门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实践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的技能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不断完善就业机制
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校园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与就业机制。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许多高校就业的配套保障措施很难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的11月和4月举办就业招聘会上。高校的相关系院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设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就业咨询、困难帮扶服务。学生入校后组织开展就业宣讲与引导,使学生对就业产生认同感,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
参考文献
[1]王剑敏.高校基层关工委工作着力点及路径选择[J].前沿,2010(10):177-179.
[2]朱文武.高校关工委工作的价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3]曹蕾.高校关工委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96-197.
作者简介
彭泽立(1966-),男,湖南长沙市人,副教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