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图书出版发展情势及其环境因素分析 |
范文 | 一、2010-2014年图书出版总体情况 图书出版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的编辑(包括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并通过印刷发行向社会出售的活动。或者说,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设立的图书出版法人实体的出版活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国把图书出版归入新闻出版业(国家统计局代码R85)中的出版业(R852),其4级统计码为R8521。 2010-2014年这五年中,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持续繁荣发展、质量与数量双重提升的重要时期。从规模总量上看,这五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图书总品种数不断攀升,从2010年的32.8万种,发展到2014年的44.8万种,增加12万种。其中新书品种由18.9万种发展到25.6万种,增加6.7万种;再版、重印图书由13.9万种,积累到19.3万种,增加5.4万种。总印数由71.4亿册(张)发展到81.9亿册(张),增加10.5亿册(张)。总印张由604.7亿印张发展到704.3亿印张,增加99.6亿印张。 由此可以看出,图书出版行业一方面在总体规模上不断壮大,而另一方面则在总品种数等各项指标整体增幅上逐渐减少。同时,重版、重印品种在四次环比中,只有一次的增长率低于总品种与新品种增长率(数量增量的下降、重版重印增长率较高,说明了图书出版行业质量意识的提升、图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二、产品结构分析 (一)书籍、课本、图片三项增长情况。 (二)进一步分类,在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22类出版物的出版品种数中,G类即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每年品种数名列前茅,达到10万种以上,2010年为111380种,至2014年为173825种,但比2013年有所下降。T类(工业技术)品种数为第二位,达到4万种以上。I类(文学)品种2010年为29958种,2014年为46897种,居第三位。 三、地区结构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经济规模指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2010-2014年位居前十位的地区如表2: 这五年地区排名前十名的地区中,沿海省份(直辖市)有7个,内陆省份有3个;北方省份有3个,南方省份(直辖市)有7个。 2010年至2014年,全國前十位省市(占全国43%的地区)7项指标合计分别占全国行业的六成至七成,但有6项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现象:全国行业营业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76.7%下降至2014年的73.1%;增加值占比2010年为75.4%,2012年为71.3%;资产总额占比2010年为74.3%,2014年为70.7%;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占比2010年为71.3%,2014年为70.2%;利润总额占比2010年为73.3%,2014年为66.6%。另外,以广东为例,有关比例大多逐年下降,如2011年广东占全行业营业收入比例为16.2%,资产总额占12.8%,利润总额占7.8%,纳税总额占11.7%;而2014年,广东占全行业营业收入比例为13.0%,资产总额占11.1%,利润总额占6.0%。但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由2011年的10.9%上升至11.6%。 四、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选取图书出版单位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4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550家图书出版单位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如表3: 从上表来看,这五年间,前4位一直被4家实力强大的出版单位所占据,并且排序固定:其中3家是教育类出版社,即人教社、高教社与外研社;重庆出版社作为唯一入选全国排名前十名的一家地方性出版社,并且稳坐第三把交椅,彰显了其不凡的业绩,其经营策略值得进一步考察。科学出版社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名有报交替,科学出版社则四次占据第5位,稍胜人民卫生出版社一筹。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五年中的最高位置是2012年的第7位,至2014年则跌出前十位。综合来看,这五年间中,前十位名单中共上榜15家出版社,其中教育类出版社5家(人教社、高教社、外研社、江苏教育、浙江教育),占三分之一;科技类出版社6家(科学社、人卫社、机工社、轻工社、知识产权社、中图社),占三分之一强;其余不足三分之一份额由重庆社(综合类)、上海书画社(美术类)、商务印书馆(社科类)、北师大出版社(大学类)占据。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重视教育、注重科技的阅读倾向。 五、PEST分析 2010-2014年图书出版情况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图书出版行业外在的宏观环境的极大影响。以下通过对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方面,分析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2015年之后的行业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一)政治环境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订《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新闻出版企业组织策划和出版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原创精品力作。并在之后五年的行业管理中,制定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及年度出版计划,出台了有关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文字使用的通知、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等文件,实施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推荐活动、重点出版物项目、评奖活动、人才选拔活动、部署质量检查、推进全国阅读活动等。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2012年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目前,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全民阅读走向制度化方向,将引领大众关注阅读与图书出版。 (二)经济环境 我国GDP从2010年的40,8903亿元人民币(合计60403.7亿元美元),攀升到2014年的636462.7亿元人民币(合计10,3611.2亿元美元),呈现GDP总量与人均不断增长,而增长率逐年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的特点。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图书的消费也必然增加。同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持续对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实施优惠政策等,进一步激发了出版企业的活动和创造力,将刺激其生产出更多更好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产品。 (三)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人口规模较大,同时在年龄结构上日益趋向老龄化,人口日益向大中小型城市集中,农村人口相当减少,城市收入水平一般高于农村地区收水平,这些都将促进人们对图书这种传统媒介的需求。 (四)技术环境 目前,在图书出版、发行、营销等环节,技术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出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涌现,国家对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大力扶持,并不断加强国家对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出版单位数字化出版事业的兴盛,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均十分有利于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都非常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多次在不同場合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今后随着《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全民阅读将得到进一步的制度化保障。同时,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出版单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会持续推进,跨地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将出现新的成果,图书出版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改革在有关文化发展大政方针指引下进行新一轮探索与实践,传统出版产业将与新兴媒介进行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融合出现新的趋势。 作者简介 王守兵,男,(1975.11—),河南封丘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双学士,副编审,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