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成音系学重要流派梳理
范文 摘 要:生成音系学是生成语法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生成音系学理论的总体框架是由Chomsky和Halle于1968年奠定的,两人合作的著作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SPE)拉开了生成音系学的帷幕,这一用形式符号来描写语音的研究方法是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本文重点在以SPE和后SPE理论两大阶段为主的几个重要生成音系学理论框架的梳理,以提高对其更好的宏观把握。
关键词:生成音系学、SPE、理论框架
1 引言
生成音系学主要包含两大阶段,即以线性研究为主的标准理论和非线性的后SPE理论。在SPE出版之前,大多数语言学家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很难接受新的观点,音系学研究不再是独立于句法、词法的区别性语音单位及其配列的系统,而是寻找能够解释、预见词形变化的普遍音系结构和规则。
2 正文
生成语法的标准理论(SPE)主张语法主要由句法、语义和音系三部分构成。句法是核心,具有生成性,它是由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句子的底层形式通过各种转换规则转换成相应的表层形式。语义和音系不具有生成性,只具有解释性。语义赋予句子语义解释,音系赋予其语音解释。SPE中转换规则不改变语义,底层结构决定语义,表层结构决定语音。即音系部分作用于句法输出的表层结构,为表层结构赋予一种语音解释。句法部分产出的表层结构实际上是音系部分的输入形式,音系部分把句法输出的表层结构作为底层音系形式,然后通过音系推导规则生成实际的表层语音形式。SPE从发音和生理的角度建立一套更为完备的区别性特征体系,主要包含五个部分:主类特征,发音方式特征,声腔特征,声源特征和韵律特征。生成音系学认为,音系描写不是描写具体的语音形态,而应注重具体形态下音系模式的分析描述。在生成音系学中,规则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音系规则不再只是音位读音规则,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个别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的关系的体现,而是一组音系音段变化的普遍规律。
基于对生成学派抽象分析的反对,Vennemann和Hooper提出了自然生成音系学,着力用具体来代替抽象,主张底层和表层的音系表征要尽量靠拢。与习得理论相关的自然音系学,与生成音系学理论大不相同,其研究的实体不是那些通过类别系统而获得的抽象单位,而是由发音和感知的生理、神经所严格决定的特征。自然音系学与传统理论相似在于,认为音系变化是由两种本体不同的类型组成。第一种类型是真正由音位引起的变化,它与传统音位变化相似;第二种是语素音位,是由语素引起的变化,有别于前者。它认为,语言中只有那些严格遵循语言机制本质的声音——结构现象才能被认为是音系学,而语素音位学不能称为音系学。被注重的前者是过程,而后者是规则。习得过程是前者,即学习如何限制和压抑的自然过程;后者是语素音位被掌握的过程。然而自然音系学的部分理论无法与语言事实完全对应。
基于生成音系学抽象性系统阐述的抽象音系学,是对其抽象性问题的具体化研究。在Gussmann看来,抽象音系学并非是符号游戏,抽象性对于深层形式及规则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尤其是那些和深层形式相差甚远的表层音系现象。Gussmann对自然音系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真实概括条件和语音结构规则;然而他不否认自然音系学相对独立的体系和框架。在抽象音系学中,他主张绝对中和分析法,这完全颠覆了自然生成音系学。这一分析方法假设对立仅存在于底层但在表层上根本没有语音实现,常被用来解释同一音段的两类截然不同且相互矛盾的表现。当然即使在相当完善的抽象分析中,也存在抽象表征无法解释的问题。
不充分赋值理论是对于SPE中所有区别特征在底层音系、表征层面都充分赋值的批判。不充分赋值理论则认为在底层表征中羡余特征不需要赋值,可以将音位矩阵中的某些位置空出来。在以后的音系推导过程中再添加进去以得到表层形式。用此方法把所有的羡余特征值抽取出来的底层矩阵就是不充分赋值矩阵。在底层表征中,对于出现的每一个区别特征,只有特征的一个值,正值+或负值-真正标出。另一个值通过一个特殊的羡余规则即补足规则再添加进去。这样的结果在于,底层表征只包括那些需要保持音位区别的最少数量的特征值。只是在表层表征中,通过规则将所有可预测特征值添加进去,以得到确切发音的具体描述。羡余规则包括隐含型和具体语言型。尽管这两种在概念地位上有所不同,但是缺省规则却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规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指派能够预测到的或无标记的特征赋值。
优选论是对生成语法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是研究生成语法中的制约条件交互作用,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语言形式分析来发现和建构普遍的语法原则。语言的普遍性制约条件主要有两大类:标志性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这两类制约条件本质上是相互沖突的——标记性制约条件触发变化,它要求或阻止出现某种输出形式,从而使语法的输出形式符合结构合格性的标准;忠实性制约条件阻止变化,它使输出形式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忠实于输入形式,保持其原有的基本属性,即要求输入形式与输出形式具有某种相似性。这两类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便产生出就特定语言的语法而言最优的表层输出形式。语言之间的差别是制约条件之间不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制约条件是普遍性的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是对表层形式提出的某种肯定性的要求和否定性的限制。优选论正是使用这种简单且有很强解释力的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的方法,解决了不同语言的语法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制约条件是普遍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是因语言不同而不同且构成严格的优势等级体系——等级排列高的制约条件对于等级排列低的制约条件享有绝对的优先权,也就是说满足前者比满足后者更重要。优选论只有制约条件,没有规则,其条件有两个基本属性(普遍性和可违反性)。普遍性是指制约条件是基于人类语言的某种普遍倾向建构的,在其应用上是普遍性的,不因语言不同而发生改变;可违反性是指制约条件不是绝对的,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不会绝对满足所有制约条件或都一定违反某一制约条件,语言形式合乎语法性的标准不是它能否满足所有制约条件,而是它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或最低限度地违反特定语言所具有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
3 结语
上述笔者对西方生成音系学中几个重要流派的不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目的在于进一步回顾并展现它们在生成音系学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及所做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每个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足之处,但笔者并未过多的关注各个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对于生成音系学宏观的理论梳理有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理论之间的对比更容易把握其核心的,革命性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Blevins, Juliette. Evolutionary Phonology: the emergence of sound patter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Gussmann, Edmund. Studies in Abstract Phonolog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8.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2002年。
[4]马秋武,“陈述音系学概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40-43。
作者简介
李文娟,女,陕西省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