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双一流”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范文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整体格局之下,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与承载之所,应发挥自身职能与优势,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求,通过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资源体系,努力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都大学图书馆成都文献中心的创建案例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特色馆藏 资源建设
201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方案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即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播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当下,高校图书馆应如何链接“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提升与创新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1 特色馆藏资源界说
特色资源,通常是指那些与普通资源相区别的特殊资源,它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图书馆资源这一整体之中具有特色之一部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将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分为两类:第一,地方特色资源,是指具有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第二,学科特色资源,是以重点学科、特定专题、交叉学科或前沿学科为主,能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资源。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中,除了国际化、标准化以外,还应当注重的就是资源特色化与个性化。在资源的特色化方面,应既凸显厚重的人文底蕴,又发扬独特的区域魅力;既承载着深邃的文化积淀,又蕴含着时空的未来价值。以建设体现地域历史特色、学科特点以及满足读者需求的特色化与个性化资源。
2 成都大学图书馆文献建设案例:成都文献中心的创建
为了深入贯彻“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落实建设成都文创中心和弘扬天府文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成都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文献中心立足成都、面向全国、服务全球,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天府文化,研究成都发展,支撑城市建设。
该中心将致力于开放式、共享型的成都研究与文献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全面的成都文献基地,天府文化、成都研究成果交流传播中心以及成都学、天府文化、成都决策咨询最权威的研究平台。
3 成都文献中心的任务
成都文献中心将深入挖掘成都历史文化,开展成都研究,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天府文化,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心将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其一,成都文献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将收集、采访、购买、整理、收藏成都文献,开展成都文献整理与挖掘研究,为成都研究与天府文化传播提供最全面的文献信息支撑,建成全国最权威的成都文献研究机构、最全面的成都文献基地。其二,成都文献服务。面向全球开展成都文献与天府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咨询与各类培训服务,成为最可信的成都文献咨询机构。其三,天府文化传播。组织成都及成都研究成果展览、论坛及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开展成都对外宣传和天府传播等活动,成为最重要的成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心。其四,成都研究。开展成都历史与天府文化、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成为全国知名的成都研究机构、最重要的成都发展研究智库、最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其五,创新成都研究理论,推进成都学学科体系建设,努力成为成都学学科建设基地。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把成都文献中心建设成为四川省社科基地。
4 成都文献中心创建初步成效
(一)文献建设
目前,成都文献中心收录纸质图书合计4441 种,7239 册。在此基础上,成都文献中心将与成都市各类各级文化机构、数据库商等寻求合作,在有关成都地方志、地情文献、古籍、非正式出版物以及电子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与合作可能。
(二)学术研究
2017上半年,成都文献中心申报项目“‘成都学研究:成都地方文献书目整理与分析”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获批立项。该项目通过对成都地方文献书目的整理与分析,以建构“成都学”的研究框架为基础,立足于当代成都的建设与研究成果,着眼于成都城市未来的发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梳理有关成都研究的文献,进行成都研究成果书目整理与汇编,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材料支撑。第二,在此成果基础上,对成都进行选点式深度挖掘与研究,主要围绕城市“龙脉学”:城市地脉、水脉、文脉之学;城市格局(街道)、城市特色传承;城市形象(定位、口号)与城市精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保护;街头文化及其应用;文态旅游学以及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学等方面展开。
(三)校外合作
自成都文献中心创建以来,得到了成都大学校领导的积极推动与支持,为助推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成都大学已与成都传媒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都时代出版社与成都大学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建成都文献中心,协作收集、整理、挖掘、出版成都天府文化系列丛书,努力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作出更大贡献,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凝聚力量。双方将共同举办有关成都的展览,协同开展有关成都的专题研究,开展主题图书、市場类图书、教材教辅和专著类图书出版项目合作,协同举办有关成都文化、历史及出版等主题的讲座,合作举办文化、出版、文献等有关培训。
此外,成都文献中心与成都市地志办展开积极合作,为拓展地方志工作者思维眼界,提升理论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夯实“传承文化基因,接续成都文脉,发展天府文化”的地方志人才基础,10月9-12日,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成都大学承办2017年成都市地方志系统业务培训班。此次培训班邀请到了安介生、巴兆祥、侯甬坚等知名学者现场讲授。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等22个区市县地方志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及成都大学图书馆部分人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是成都文献中心探索实践发展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实现高等教育学校与各文化机构单位合作的目标,校企合作探索新的发展与创新的模式,成都文献中心将不断挖掘新目标、探索新方法,克服困难,在接续的工作与目标任务中,借鉴与成都时代出版社、成都市地志办合作模式的有益经验,改进不足,积极争取与协调与成都市党史办、档案局、社科院以及文联等各级各类文化传播机构的合作,开发与创新,探寻新的协作与发展道路。
5 社会关注与未来展望
成都文献中心的创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个媒体和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或转载,例如:《成都日报》、《网易新闻》、《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都全搜索》、《成都大学新闻文化网》等等。
成都文献中心目前处于初创阶段,在“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之下,在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化的地方性特色馆藏资源,使其适应时代发展之需求,符合高校发展以及结合与促进区域性文化经济发展之需要。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5年11月0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周运江:《浅析“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第23期,第152页。
3.《成都日报》http://www.cdrb.com.cn/html/2017-09/21/content_83784.htm;《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7/0921/01/CUQRGRP1000187VI.html;《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www.cdgzw.gov.cn/home/details/0001X11000000001F180.html;《成都全搜索》http://news.chengdu.cn/2017/0921/1914320.shtml;《成都大学新闻文化网》http://news.cdu.edu.cn/index.php?m=news&a;=show&news;_id=22845。
作者简介
徐艺心(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助理館员,在读博士生,成都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文献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