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李荇赋对屈赋的接受 |
范文 | 石小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李荇赋和屈赋内容的比较,分析李荇赋对屈赋的接受情况。李荇与屈原身世经历相似,但思想有明显不同:在爱国情感上,李荇认为“君臣契合”是臣子忠君的前提,在入世态度上,李荇主张“用行舍藏”的儒家思想。李荇往往化用屈赋中表达屈原的高尚人格或对家国的耿耿忠心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态度。 关键词:李荇赋;屈赋;接受 李荇(1478-1534)是朝鲜朝重要作家,《韩国文集丛刊》[1]中的《容斋先生集》中记录李荇所作诗赋、序跋、论辩、杂记、奏疏等多种文体。李荇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中国古代文学的痕迹。笔者对李荇赋进行整理之后发现,李荇的63篇赋作品中[2],以中国古代圣人明君贤臣的事迹为主题的赋共有14篇,约占总数的22%;直接化用屈赋语句的共有17篇,占总数的约27%。 1 李荇作品研究现状 李荇生活的时期朝鲜文人辞赋创作达到了顶峰。孙守雨在《朝鲜朝中前期咏史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发展》[3]中谈到朝鲜朝与高丽朝时期的韩国是中国境外实行科举考试时间最长、体制最完备的国家。而且龚红林在《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4]一文中指出,李氏朝鲜时期是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李朝的著名文人如金时习对屈原的作品推崇备至。 韩国学者对李荇的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有刘永奉《容斋李荇的赋世界》、金起林《容斋李荇诗世界研究》、金惠淑《李荇的生平和诗——李荇诗歌主流情操和情感流向》、李昌熙《容斋李荇汉诗研究》、李在淑《容斋李存的现实批判意识及其形象化》《容斋李荇的超脱与观照意识体现》、金起林《关于李荇文学认识的考察》《容斋李荇的咏史文学及其意义》等。 国内与李荇有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少,主要有季洁《李荇赋及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 [5];任和、王新荣对李荇动植物赋的研究[6]。其中季洁在《李荇赋及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中提到韩国学者金星洙的说法—— “研究价值不大”(作品风格单一而造成)。另外有部分学者如龚红林从流传的角度讨论《楚辞》对于朝鲜辞赋的影响[7]。 李荇的赋数量众多,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李荇赋对屈赋的接受研究鲜有问津者,本文试从这方面展开。 2 李荇生平及其创作 (一)李荇生平 李荇,字择之,号容斋,德水县人,在朝鲜朝中宗李怿时期为官。周世鹏《行状》[8]中写到,李家世代为官,李荇“自龆齕时,聪敏好学,夜以继日,不妄游嬉,如成人焉。” 李荇为人正直,多次谏言,遭到排挤后选择归隐。他品行高尚,不追求物质享受。《行状》中写他“仕宦三十年,不問有無,室廬如寒素家。子女滿堂,僅得衣食而已。”其结尾对李荇评价道“其忠似劉向,其節似孔融,其德似丙吉,其儀似公西赤,其孝似穎考叔,其仁似子產,其諫似魏相,其廉似楊震,其勇似諸葛亮。” 1500年李荇出使中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有中国历史的痕迹,比如《马嵬驿》[9]《长安》[10]等。 由于李怿昏庸无道,李荇遭到奸人陷害,被流放数十年。家学深厚的李荇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坚持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在长期的流放中,屈原成了李荇的精神支柱。《容斋先生集》中提到《離骚》的有七首诗、一篇跋。或表达对屈原殉国行为的赞同,如《离骚后跋》“世之论者云。屈原不宜死。至以爲暴显君过。余谓原之死尽矣。……先儒之论。未有及此者。诚以亲涉世患。未有如原之深也。涉世患如原也者。方可知原之志尔。”[11];或表达对《离骚》的喜爱之情,如《又绝句 其二》“归来朗咏离骚罢。一首新诗手自题。”[12]“白头欲把离骚笔。更恐南鄕纸价腾。”[13]“早起有忙事。焚香读楚辞。”[14]可以看出,虽然存在时空的距离和民族的差异,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李荇。 (二)李荇的创作情况 李荇的文学创作文体多样,包括诗、歌、行、论文、杂文、辞赋、碑铭、哀文、行状等,数量最多的是诗,达1000余首。他的《容斋先生集》《容斋先生外集》被收入《韩国文集丛刊》。 由于李荇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喜爱,仅有《鱼鳖成桥》《吊三元帅》是关于朝鲜朝的。根据季洁在《李荇赋及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中的分类,李荇的抒情赋有19篇。笔者以此为基础,又增删部分篇目,选出受屈赋影响的赋16篇。这些赋或全篇如屈赋充满浪漫色彩,或部分词句化用。其中抒情赋:《幽兰在空谷》《挂冠东门》《问津》《庭草交翠》《浴沂》《义不帝秦》《登瀛洲》《鱼水一堂》《醯鸡》《蟋蟀俟秋吟》,咏物赋:《丰城剑》,咏史怀古赋:《博浪沙》(两篇)《哭秦庭》《题柱》《击筑》。 3 李荇赋对屈赋的接受 李荇受到屈原的影响很大,两人作品有同有异。一方面李荇与屈原身世经历相似,且他对屈原作品欣赏有加。另一方面,由于李荇受老庄思想影响,为人豁达,如《醯鸡》中“吾將囙小囙大,囙生囙死,是之謂囙是兮,聊且逍遙於無內之地也。”[15]《蟋蟀俟秋吟》中表现的“物我与共”“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不爲得而喜,不以失而傷。安時處順,樂乎天常。”[16]的人生态度,于是两人赋中的思想情感又有很大的差异 (一)词旨上:以屈词写己志 屈赋情感卓绝,《文心雕龙》中评论屈原的作品为“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絶艳,难与并能矣。”[17]李荇赋明显借鉴了屈赋。但是其表达的情感与屈赋不尽相同,如《鱼水一堂》中“長太息以出涕”[18]是在为贾谊等臣子受到的不公对待而痛哭,而《离骚》中“长叹息以掩涕兮”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 (二)审美情感上:“不学屈原”却承其精神 1.“不学屈原”的爱国观 李荇赋与屈赋都有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屈原沉重的情感不同的是,李荇为人豁达,并不似屈原那样时刻充满忧愁。他在《独酌长言》中说“吾不学屈原,憔悴江潭迁。独醒自着渔父篇,死葬鱼腹终不悛。”[19]他在《离骚后跋》中写到“嗚呼,若原也者,眞可謂愛君之篤者矣。先儒之論,未有及此者。誠以親涉世患,未有如原之深也。涉世患如原也者,方可知原之志爾。”他认为只有像屈原一样经历过世事的人才能明白屈原之志。 李荇崇尚儒家“用行舍藏”,国家需要即入世,朝廷排挤即归隐,从不将国家兴亡固执地担在自己的肩头。他在《鱼水一堂》中表示,理想的君臣关系是“感君臣之契合”,要择明君、离昏君,不愿看到“君视臣不如犬马,致上下之睽离”的结果。 2.以“九死”“溘死”明爱国之志 积极入世是李荇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他目睹朝廷黑暗,君王昏庸,奸佞横肆,倍感失望,因此他的作品中往往有着对君王不明、奸贤不分的感叹。李赋中化用《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20]“宁溘死以流亡兮”[21]表明自己愛国之志的句子共有5篇: 《击筑》:雖九死而靡悔,庶爲天下而除殘[22]。 《博浪沙》(曰自):有不共之大义,指九死而爲准[23]。 《博浪沙》(余幼):义不共于一天,指九死而爲期[24]。 《哭秦庭》:伟若人之慷慨,指九死而爲期[25]。 《题柱》:苟余心之未效,宁溘死于中野[26]。 3.以“瀛洲”乐土喻政治理想 李荇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如《登瀛洲》[27]中“挾天風以遨遊兮,渺臨睨夫中州。”“顾弱水之非隔,揖下风于仙俦。”借鉴屈赋中飞天遨游的想象。屈原的想象是为了给他的政治理想寻找一个能够实现的乐土,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乐土,就在虚构的世界中实现它。李荇同样处于被君王所弃的困境,因此,他飞天遨游的想象也含有在虚构世界中实现自己理想的意味。 《登瀛洲》:挾天風以遨遊兮,渺臨睨夫中州。 (《离骚》:涉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28]) 《登瀛洲》:紛總總其西東,因羽人於丹丘。 (《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29]) (三)意象上:以“幽兰”“琼蕊”“危冠”喻高洁人格 屈原在《离骚》等篇目中借香草宝饰来表现自己高尚的人格,而李荇在《幽兰在空谷》、《庭草交翠》等篇目中借鉴了屈原香草美人意象群。他在《幽兰在空谷》[30]的开头提出“何所独无芳草兮,窃独悲此幽兰。”,然后描写空谷中幽兰“霜雪又从而摧残,揽柔条而延伫。”恶劣环境和幽兰自身的美好品质,并且表达自己对幽兰“怆余怀之壹郁,涣余涕之汍澜”的同情。之后又想象幽兰“处中谷而犹宽,沐光风之泛泛。浥淸露之漙漙,亦天地之所私。”又引屈原来揭示幽兰后凋零的品格,以佩兰来喻自己品德高尚。“望兰台其云远”“岁月忽其将阑”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幽兰在空谷》:固时俗之欺谩。 (《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31]) 《幽兰在空谷》:顾昭质其未亏,处中谷而犹宽。 (《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32]) 《离骚》中用“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3]来表示自己对世俗小人的不屑与厌恶。李荇在《挂冠东门》[34]表现出李荇对于世道污浊、朝廷奸贤不分的愤懑,哀叹“庶激揚乎濁世,豈吾身之足保。”并且通过“視予心之激烈,望首陽之高岑。”表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与《离骚》情感类似,不同的是屈原即使在艰苦的流放生活中,也依然时刻挂念楚王与国家的命运,而长期的贬谪使得李荇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文中作者通过“危冠”来比喻自己高洁的人格: 《挂冠东门》:戴岌岌之危冠。 (《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35]) 《庭草交翠》[36]中用“幽兰”“琼蕊”来表示自己美好的品行: 《庭草交翠》:纫幽兰以爲佩,屑琼蕊以爲粮。 (《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幽兰以为佩。[37]) 篇末的抒情颇有屈原《离骚》的影子,但不同的是屈原表现出自己对政治理想百般思念与追求而不得,李荇则抒发韶光易逝,不必执着于一种“芳草”。 曰余生之苦晩,质又陋而迍邅。芳华倏其不再,春草生兮年年。揽余荫而延伫,思若人兮难忘。纫幽兰以爲佩,屑琼蕊以爲粮。将往求乎遗迹,路幽昧而且长。何所独无芳草,聊于此而徜徉。(《庭草交翠》) 此外李荇被奸人排挤,长期被贬,无法实现政治理想,他的赋作品中难免会有“时不我待”的感慨,这种情感与屈赋中对时间飞逝、功业未绩的感叹是有相通之处的,如《问津》中“已矣乎夢猶不復,奄年歲之遲暮。[38]” 迟暮之年的李荇自知不会被重用,但仍存“苟用我以为政,虽期月而亦可”[39]的希望。但是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李荇对于时间的感叹并不局限于类似屈赋的叹息,一方面对时间易逝感到惋惜与焦虑,另一方面又懂得顺应生死得失之道。如《蟋蟀俟秋吟》中篇末“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不爲得而喜,不以失而傷。安時處順,樂乎天常。”李荇将自己与万物视为同等地位,“天地无穷,则吾亦与之无穷也。”这些作品中虽然化用屈原的词句,但是表现的情感已经与屈赋有很大不同了,如: 《蟋蟀俟秋吟》:恨修名之不立,歎流光之倏忽。 (《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40]) 《丰城剑》:日月倏忽其不淹,幾閱星霜之變更。[41]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42]) (四)语言词句的借鉴特点 从上文列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李荇赋中在用词、句式和文体上多处借鉴屈赋的词句。 首先从句式上看,李荇赋部分作品几乎全篇为六言句,和屈赋的六言骚体相似。如《幽兰在空谷》《登瀛洲》《挂冠东门》《博浪沙》二首,如《岁寒松柏》“彼靑紫之揚揚兮,競招權而竊柄。”[43]《马嵬驿》“攬余轡而西征兮,遄余邁乎馬嵬。”[44]《问津》“惟聖人之受命兮,爲生民而立極。《孔明庙柏》(溘余好兹远游兮,抵锦里而止息。)“雖霜雪猶不變兮,冀盡瘁而鞠躬。”[45]《三雍》“若有一介上兮。澹一己之靈臺”[46]中的“兮”字运用。 其次从文体形式上看,篇尾以“亂曰”“歌曰”“谇曰”“系曰”的形式引出结语,也是受到《楚辞》中《哀郢》等篇目的影响。季洁认为李荇的赋中篇末有“乱辞”的赋共有47篇。比如在前文笔者选出的篇目中《登瀛洲》《南薰琴》篇末的“歌曰”等,其后为四言句,或偶句句末有“兮”字,这明显是套用是屈原《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乱曰”之后的四言抒情句式。 4 结语 总体来说,李荇赋对屈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上,尤其是化用屈赋的词句。在情感上,李荇与屈原则略有异同。爱国忠君不是他唯一的主题,他并没有在屈原深沉伟大的爱国情感之下寻求表达自己的方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李荇同时接触儒道思想,形成了旷达的人生态度,这决定了他不会因为君王的排斥而郁郁寡欢,也没有屈赋中回环反复、无处发泄的苦闷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推进会.《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 第20集》.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12月20日再版。以下所注的《容斋集》均收录于此,后为所引原文在本作品集中的页数。 [2]《古代朝鲜辞赋解析》和《李荇赋及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等文章均表示李荇的赋有61篇,笔者根据搜集到的《韩国文集丛刊》来看,除了《容斋先生外集》中61篇赋以外,《容斋先生集》卷之六中的海岛录中有一篇《溪上赋》,《容斋先生集》卷之七中的海岛录中有一篇《读强哉续拟恨赋》,故共有63篇赋。 [3]孙守雨.《朝鲜朝中前期咏史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发展[D].延边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第6页。 [4]龚红林.《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 云梦学刊 2011年1月 第32卷 第1期 。 [5]季洁.《李荇赋及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以下所引季洁观点均出于此。 [6]任和.《朝鲜朝动物赋与汉魏六朝动物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第34页。王新荣.《朝鲜朝植物赋与汉魏六朝植物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龚红林.《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 云梦学刊 2011年1月 第32卷 第1期。 [8]民族文化推进会.《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第20集《容斋集·行状》.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12月20日再版。 [9]《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马嵬驿》,第564页。 [10]《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长安》,第570页。 [11]《容斋集·卷五·离骚后跋》,第436页。 [12]《容斋集·卷五·又绝句》,第439页。 [13]《容斋集·卷五·海岛录·直卿,公硕。次子眞韵见示。余复答之》,第447页。 [14]《容斋集·卷五》,第435页。 [15]《容斋集·容斋先生集·醯鸡》,第568页。 [16]《容斋集·容斋先生集·蟋蟀俟秋吟》,第585页。 [17]王志彬 .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月第一版 第49页。 [18]《容斋集·容斋先生集·鱼水一堂》,第581页。 [19]《容斋集·卷六·独酌长言》,第445页。 [20]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2页。 [2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3页。 [22]《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击筑》,第567页。 [23]《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博浪沙(曰自首阳之风衰,孰存心于忠节)》,第565页。 [24]《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博浪沙(余幼好玆奇览,抵武阳而止息)》,第565页。 [25]《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哭秦庭》,第573页。 [26]《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题柱》,第586页。 [27]《容斋集·容斋先生外集·登瀛洲》,第575页。 [28]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28页。 [29]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9页。 [30]《容斋集·外集·幽兰在空谷》, 第583页。 [3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2页。 [3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3页。 [33]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4页。 [34]《容斋集·容斋先生集·挂冠东门》,第563页。 [35]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4页。 [36]《容斋集·外集·庭草交翠》, 第588页。 [37]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7页。 [38]《容斋集·容斋先生集·问津》,第564页。 [39]《容斋集·容斋先生集·挂冠东门》,第563页。 [40]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11页。 [41]《容斋集·容斋先生集·丰城剑》,第585页。 [4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第8页。 [43]《容斋集·容斋先生集·岁寒松柏》,第563页。 [44]《容斋集·容斋先生集·马嵬驿》,第564页。 [45]《容斋集·容斋先生集·孔明庙柏》,第566页。 [46]《容斋集·容斋先生集·三雍》,第569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